首页 > 试题

观书有感其一

更新时间:2023-01-26 18:07:35 阅读: 评论:0

广西省考题型-江河湖海的区别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2017陕西高考分数线)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

【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问渠④哪得清如许?

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⑥巨舰一毛轻。向来⑦枉费推移力,此日

中流⑧自在行。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

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

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②鉴:古代的镜子。③“天光”句:是说

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

徊:移动。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nǎ)得:

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

此,这样。⑤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

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⑥“艨艟”:古代战舰名,

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

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⑧中流:江心。

引(那通哪)。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

【写作背景】: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

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庆元二年

(1196年),为避权臣韩腚兄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

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

《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

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

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

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

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

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

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

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翻译】:

【其一】翻译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

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

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

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翻译二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

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

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

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

在地顺漂。

【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

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

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

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

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

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

“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

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

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

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

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

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

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

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

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

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

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

“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

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

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

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

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

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

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

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

“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

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

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8:0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3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新鲜的反义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