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有的人

更新时间:2023-01-26 17:19:40 阅读: 评论:0

衡水智衡中学质量怎么样-什么久不息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花生壳怎么用)

《有的人》优秀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的

人》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的人》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

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

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

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

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

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

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

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

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

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

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

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

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

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

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

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

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

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

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

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

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

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

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

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

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

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

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

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有的人》优秀教案2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

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

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

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

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

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

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

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

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

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

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

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

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

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

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

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

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

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

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

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

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

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

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

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

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

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

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

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

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

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

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

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

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

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

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

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

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

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

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

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

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

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

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

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

“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

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

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

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

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

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

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

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

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

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

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

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

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

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

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

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

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

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

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

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

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

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

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

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

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

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

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

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

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

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

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

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

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

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

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

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

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

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

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

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

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

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设想:

1、计划学习两课时

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

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

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

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

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

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

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

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

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

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

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

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

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

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

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

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

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对比对象对比角度对比内容

表现结果

为人民的人对人民恭恭敬敬

全心全意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为革命

愿献身到处是青清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对人民作威作福

任意欺压

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

想不朽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下场可以看到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

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

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

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

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略。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

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结。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后面所剩内容。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

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

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

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

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

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

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

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

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7:1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0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有的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