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春风沉醉的夜晚

更新时间:2023-01-26 17:18:16 阅读: 评论:0

中学一起作业网-堡的拼音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中国近代史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

溪渔刚分开管理发过来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

洛城闻笛》……’杜甫《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

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

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

赏析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

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

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

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

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

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

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

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

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

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

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

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

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

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

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

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

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

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

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

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

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

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

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

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

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

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

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

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

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

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

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7:1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0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夏侯渊
下一篇:俗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