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采桑子》欧阳修
《采桑子》是北宋文学
家、诗人欧阳修的作品。是欧阳修所创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欧阳修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原文: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翻译: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
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
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
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
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
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采桑子字词解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
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
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尽日:整日,整天。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采桑子背景: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2/6
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题滁州醉翁亭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
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
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
“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
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
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
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
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
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
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
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
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
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
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
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
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
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
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
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
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
安石
3/6
、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
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
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
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4/6
5/6
6/6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6:4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09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