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季氏将伐颛臾

更新时间:2023-01-26 16:29:38 阅读: 评论:0

安徽鼎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讲话)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枣庄一中

一、导入新课

1988年7月1日,为了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

黎集会,经过四天的讨论,最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宣言里说:“如果

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中国的孔子的

智慧。”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吗

学生甲:仁爱

学生乙:爱人

学生丙:孔子的智慧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

师:对,孔子的智慧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仁者,爱人。

师问:在我们积累的名句中,有哪些能表现孔子的“仁爱”思想

学生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课题季氏将伐颛臾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教具多媒体

知识点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句式和多义词。

能力点培养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育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理解孔子提倡的“仁”。

重难点

掌握本文出现的特殊的文言现象,分析本文破中有立,破立结合

的特点。

耻且格。

学生乙: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生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生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学生己:四海之内皆兄弟。

师:由此看来,孔子的仁爱精神,礼义思想是世界性的,他关爱人类社

会的每一个成员,所以孔子的仁爱精神是使人类能够和平、和谐地生存与发展

下去的智慧。

二、复习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

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

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

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

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

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2、《论语》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经典语言。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编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

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

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

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

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检查朗读

1.读准字音

颛()臾()冉()有社稷()焉用彼相()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固而近于费()萧()墙

2.读准停顿

无乃/尔是过/与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四、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注意通假字、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

并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

五、学生质疑,学生互相解疑,师生共同解疑。

六、检查文言知识点(PPT)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吧”)

②是谁之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2.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②既来之,则安之。(来:使动用法,使┅┅来;安,使动用法,使┅┅安

定)

③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昔者先王以为

..

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

它作为”。今义:认为)

②季氏将有事

..

于颛臾(古义:采取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③丘也闻有国

有家

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

④不患贫而患不安

..

(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心里不安宁,有时指表示

歉意或感谢的客套话。)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是谁之过与(责备,动词)

①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

且尔言过矣(有错误,动词)

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形容词)

②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使动用法)

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③相

相夫子(辅佐,动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介词,引出对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

④于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②是谁之过与(宾语前置)

③何以伐为(介词的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

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⑤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

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

⑦固而近于费(状语后置)

⑧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

6.掌握以下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吧”)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

七、研习文本

1.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理由是什么

明确:反对。“求!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2.如果把本篇看成驳论文,那么第一段作者批驳的观点或做法(敌论)

是什么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明确:敌论:季氏将伐颛臾

己论:不能伐

论据一: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论据二: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论据三: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3.阅读第二段,看冉有是怎样辩解的(敌论),孔子用哪些论据批驳的孔

子的观点(己论)是什么?

明确:敌论:“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没有责任)

己论:责任不可推卸

论据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证)

论据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类比)

论据三: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比喻)

4.阅读第三段,看看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下,冉有终于道出了什么真实想法(敌

论),孔子是用哪些论据来批驳的,孔子正面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最后对“季

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敌论: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己论: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据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道理论证)

论据二: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

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事实论据)

结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八、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内容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

脱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

想,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

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2.归纳写作特点。

①对话体散文,体现出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②破中有立,先破后立,孔子在对冉有的批驳中有立论,宣扬了他的治国

之道。

③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写作方法,丰富了内涵,

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九、拓展延伸

阅读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思考:

孔子教育弟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

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时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

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冉有、季路违

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评了他们,因此《季》写出了孔子对

学说认真执着、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

人不倦的一面。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敌论:季氏将伐颛臾

己论:不能伐

一论据一: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论据二: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论据三: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敌论:“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没有责任)

己论:责任不可推卸

二论据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证)

论据二: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类比)

论据三: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比喻)

敌论: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己论: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三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据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道理论证)

论据二:“今由与求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事实论据)

结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十、作业:

1.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祸起萧墙,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虎兕出柙。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背诵全文。

教后记: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对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等文言知识点力求落实到位。通过检

查,发现学生掌握得较好。

另外,本文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仁政”思

想,是表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在积累背诵中感悟儒家文化的精髓,

师生共同享受到了学习的愉悦。

设计亮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并让他们对不理

解的词句做好标记,然后让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最后师生共同解疑,这个过

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2.对文言知识点的落实到位,通过PPT检查的方式强化文言知识点的掌

握,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3.对课文结构层次的分析清晰明了,让学生对本篇驳论文的结构了然于胸,

不仅有助于对本文内容的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6:2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08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