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那个星期天

更新时间:2023-01-26 16:13:42 阅读: 评论:0

中考数学相似旋转大题-夷的部首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韩国的英文)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__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__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

的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__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__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

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

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

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__——《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__),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

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

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

《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

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

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惆怅(chóu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

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

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

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__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__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

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

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

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

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

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

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

走……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

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

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

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

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

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

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

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从侧面表

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

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

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

变化。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

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

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

了“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

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

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

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

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

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

变化。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

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

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

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

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

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

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

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

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__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

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

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

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

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

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

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

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

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2.学习__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

荒凉

教学反思

1.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

通过充分阅读,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

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那个星期天》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

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

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__以孩童的视角观

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

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

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

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

的疼爱。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

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

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

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

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

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

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

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

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__脉络,体会“我”这一

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

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

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

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

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

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

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

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__主要写了小

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

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

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

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

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媚(mèi)蚁(yǐ)叨(dāo)绊(bàn)谅(liàng)耽(dān)糅(róu)

绽(zhàn)惆(chóu)怅(chàng)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

逝(shì)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

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

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

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

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

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

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

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

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

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__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

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

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

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

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

(第2~5自然段)

课件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

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

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

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

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

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

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

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

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

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

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

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

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

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

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

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

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

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__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

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

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

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

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

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

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

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

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

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

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

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

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

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

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

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

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

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

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

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

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

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

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

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

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

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

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

身体验进一步领悟__的主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__

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

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__运用了大量的细

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

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

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

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

最深刻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

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

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

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

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

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那个星期天》教案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

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

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

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

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__,哪位同学可以来

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__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

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__,史铁生

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

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一起走进这篇__。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__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

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

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

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

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__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

来概括?(__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

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

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__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

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

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

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

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

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

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

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

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

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

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

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__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

化是:(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

——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

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

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

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

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

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

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

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

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

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

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

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

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

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

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

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

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

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

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

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

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

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

“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

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

偎、闭上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__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

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__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

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

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

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__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

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__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

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

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

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

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

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

纵情地绽放。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

素是体会__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

入__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

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

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

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

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

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

教学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

果。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6:1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08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confirm
标签:那个星期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