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孔子丧家狗

更新时间:2023-01-26 15:16:44 阅读: 评论:0

中考冲刺班有用吗-自新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浏阳河2008歌词)

孔子心得体会

谈谈孔子事迹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

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

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

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

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

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

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

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

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

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

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

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

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

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

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

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孔子》之感想

杨澜看完《孔子》说,如果从“失败者”的角色来理解孔子,就

会更容易接近这个人物,有孔家后人急了:你侮辱了我们的先人,我

们的圣人。

孔家后人有很多,这些如此急切地维护祖先形象的应该是少数,

但论调实在让人奇怪。

而这种论调也不仅限于孔家的后人。

有人指责《孔子》违背史实,类似的事情之前就屡见不鲜了,在

我看来,这基本上跟蜡笔小新批评书店里不卖便当一样胡闹。

而由于电影《孔子》没了孔子头上千百年来至高无上的圣人光环,

又遭不少指责。

当年《梅兰芳》和《叶问》上映,韩寒说拍这种电影,最好等主

人公原型的后代都死了会好一点,其实当碰到《孔子》这样题材的电

影的时候,从遭到的蜡笔小新式的指责来看,你会发现国人骨子里那

种对权威的无条件尊崇的奴性幽灵始终绵延不绝。

孔子是个“失败者”这种说法其实很客气,因为之前有本《丧家

狗:我读论语》,作者北大教授李零直言孔子是“丧家狗”,而这个

说法也不是李零哗众取宠亵渎圣人发明的,而是孔子周游列国到郑国

时的一次夫子自嘲。

比起丧家狗这个说法,“失败者”三个字确实好听多了。

其实所谓周游列国,就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了…流浪远方,流—浪—”,就是孔子在鲁国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带领众弟子漫无目的的一次流浪。

电影《孔子》把孔子自称丧家狗这段还原得很自然,是这个比较

严肃认真的影片里比较出彩的地方。

孔子已过知天命之年,与鲁国政坛更善于权谋的季孙斯等权势相

比,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真了点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也

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列国之间流浪,当时孔子还不是

后世那样的国际巨星级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过程

肯定狼狈不堪,片中发哥的孔子造型到了周游列国时也是衣衫褴褛,

但神情坚毅,在郑国一个村头的树林里讲学,被村民砍树驱逐,此时

有人来问,您是不是孔丘

子曰何以得知啊,来人说刚在那边听说村头树林里有个老头,脸

型和身材长得跟尧舜禹汤差不多,就是状态如同丧家之狗。

子曰什么鸟盛鱼汤啊我就是个丧家狗。

孔子本人应该远比后代所谓儒家弟子要有趣些的,后代多少表面

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要么男盗女娼要么权术阴谋的所谓圣人

门下,而圣人都是被他们来消费的,被他们做当了婊子之后的牌坊的,

要是都照着后人想象那样顶着光环道貌岸然,那人生岂不是枯燥死了。

《孔子》选择周润发来演,当然有背后的商业考虑,但从影片本

身来看,发哥除了演技精湛、态度认真,关键这个大明星身上有种难

得的平民气质,所以在演孔子自称丧门狗这场不算重要的戏的时候,

看起来亲切自然而有趣,堪称神来之笔。

很多人觉得颜回之死很震撼感动,而那不过是从孔子最中意的弟

子死掉的角度来刻画孔子的虚笔,也就是“侧面描写”,虽然这一笔

着实非常出彩,煽情得恰到好处,而自称丧门狗这场戏,则是寥寥几

笔,让孔子更加真实可感。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

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

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大老板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

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

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

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边用法家斗你一边

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错的。

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

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

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

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

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

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

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

后,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

这个电影拍的就是一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一种对立,一种彼此不能

接受和融合的悲剧。

何况这不是简单的生不逢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世态人心还是

单纯一点的,不然不会有颜回等众弟子的倾心跟随,后世的中国人的

政治和人心,总是越会发变坏,从胡玫导演的历史正剧《汉武大帝》

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历来只是当权者的用

来装裱的纸而已。

当一个人物传记的电影拍出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时候,就走对路了,

而《孔子》这样的电影,不仅面临着拍出人与时代关系的任务,还有

更大的难关,就是孔子的圣人光环,对于这个光环,夫子自嘲丧家狗

的记载就是一个破解的利器。

编导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选择了一个破解光环的利器,还在某些

关键之处与古人“精神往来”,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见南子那

场戏,原本我所担心的港式的过度戏说并未出现,而是点到即止,微

言大义,也有几分《史记》中记载该绯闻事件的古朴诗意。

周润发演出的那点微微动容,内心波澜未平,南子则风情款款,

看起来有趣,都恰到好处,令人会心一笑,比《论语》中所说的孔子

出来竖中指对天发誓“子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要有趣,并且可信。

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点教条的,这一点《孔子》在前半段也未避

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撑,说教之处尚可容忍。

电影《孔子》比我预料得要好很多,起初听说编剧是以《赤壁》

雷倒众生的陈汗,期望值降低很多,不料在眼下中国拍历史正剧从未

失手的胡玫的把握下,拍得严肃认真,编剧和导演,以及周润发等主

演都把孔子从千百年的神坛上请了下来,让我们得以和这个千秋圣人

面对面,感受他在那个年代的遭遇,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

《丧门狗》的作者李零说孔子其实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很理

想主义化,而不为时代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能流浪,

即使不周游列国,心灵也只能选择流浪,在我看来,《孔子》所拍出

的一个不为时代接受而能坚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远比那个不

苟言笑的圣人形象要可信得多。

胡玫多年以来以历史正剧为主业,此番执导这一历史人物电影,

把握得如此稳妥得当,在剧本扎实的前提下,远比国内很多大导演能

用影像语言去解读历史人物,这对于古装和历史题材丰富的中国电影

来说,也有启发的意义。

周润发的表演绝对是他新世纪以来最好的,远胜《卧虎藏龙》那

个端着架子的大侠,周迅的一笑一颦间的灵动正符合了南子,奚仲文

的美术做出了那个古中国的古朴美感。

倒是发行方到底不能跳脱大片思维,一直强调的春秋战争大场面,

都一闪而过,很多特效看起来难免粗陋。

有意思的是《孔子》这个电影也总是跟“去圣人化”“反权威”

有关,从一开始周润发面对质疑反问“孔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

到网上盛传的“下跪门”事件,这部关于一部分人的圣人的电影居然

从内到外闪现着人性化、反权威化、去圣人化和说人话的“四化”精

神光辉,我很欣慰啊。

至于遗憾,或者我所认为的不足,因为我所认为的孔子,很接近

于王小波对他的评价:一个满口大实话的老天真,他的讲学处很像一

个自由发言的俱乐部,很有趣,不见得能跟他学多少知识,但那种自

由而有趣的气氛,令人向往。

这个片子让我深化了孔子也是个杯具的概念,倒是除了自嘲丧家

狗之外,孔子一直过于严肃,有趣之处不再有,尤其在鲁国从政的一

段,对白中经常加入《论语》中的“子曰”名句,够生硬生涩的。

而我最心仪者,则是孔子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

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

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

这种浪漫令我向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着墨。

《论语》也不过是孔子和门下弟子的聊天记录而已,孔子被神圣

化、牌坊化了几千年,还他一个真实的面目,让老人家“重新做人”,

来感动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与时代的不妥协,他理想主义者的流浪

事迹,何况隐约还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韵味,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当年《墨攻》被内地多指责导演“为什么要改编日本漫画

可在用现代艺术手法将古典通俗化这件事上,中国人甚至连意识

都没有,而日本漫画《墨攻》能用如此通俗的故事来让人了解墨家的

思想,是很好的事情。

只会说别人解读得不好,自己不去解读,只会把古人当牌坊然后

在牌坊的阴影里手淫中国文化意淫全世界,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孔子》的尝试已经值得击节赞赏。

【已被刊载,转载注明】

孔子适楚的心得体会

【原文】孔子适楚①,楚狂接舆游其门曰②:“凤兮凤兮③,何

如德之衰也④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⑤,圣人成焉⑥;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⑦,莫之知载⑧;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⑨。

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⑩

迷阳迷阳(11),无伤吾行

吾行郤曲(12),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13),膏火自煎也(14)。

桂可食(15),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注释】①适:往。

②楚狂接舆:楚国的隐士,相传姓陆名通,接舆为字。

③凤:凤鸟,这里用来比喻孔子。

④何如:如何,怎么。

之:往。

全句大意是,怎么怀有圣德却来到这衰乱之国。

一说“如”通作“尔”,全句讲作怎么你的德行衰败了。

姑备参考。

⑤有道:指顺应规律使社会得到治理。

下句的“无道”则与此相反。

⑥成:指成就了事业。

⑦乎:于,比。

⑧莫:不。

载:取。

⑨已矣:即“算了”。

⑩画地:在地面上画出道路来。

喻指人为的规范让人们去遵循。

(11)迷阳:指荆棘。

(12)郤(xì)曲:屈曲,指道路曲折难行。

根据上句结构特点,“吾行郤曲”当与“迷阳迷阳”结构相同,

而“吾行”很可能是传抄时误迭,则全句当是“郤曲郤曲”。

(13)寇:侵犯,掠夺。

“自寇”意思是自取砍伐。

(14)膏:油脂。

“自煎”意思是自取熔煎。

(15)桂:树名,其皮可作香料。

【译文】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

“凤鸟啊,凤鸟啊

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

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

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

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

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

道怎么回避。

算了吧,算了吧

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

危险啊,危险啊

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

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

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

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

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

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电影孔子的心得体会

楼主~观后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

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

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

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

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

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

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

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

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

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

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

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

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

苦中的境界,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

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

痛苦的境界,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思想十分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当中。

他所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是多么的谦逊,让人为之赞

叹。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试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遥远的时代,就有人能发出如此真确的主张。

熟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错,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无法在这世上立足

遇见孔子认识自己心得体会

遇见孔子认识自己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

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

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

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

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看了孔子的感想50字

孔子》上映已经几天,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

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

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很好,结果看完之后

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

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

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

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

视。

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

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

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

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

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

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

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

太符合《史记》的记载。

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

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说法的。

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

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

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

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

他英年早逝。

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

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

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

天丧予

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

有所思。

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

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

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

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

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

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

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

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

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四处是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

处。

但我觉得这没什么可非议的,反正古代典籍中,孔子的八卦早已

有之。

汉代的大儒就用孔子追求楚女的故事来解释什么叫“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这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什么八卦,而是南子对孔子的理解。

“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

境界。

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想这可能也是编剧和导演留下的一个巨大的讽刺,居然让一个

淫乱的女人成为圣人的知己。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从没有

中断。

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

向着夕阳,溘然长逝。

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

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孔子号称“述而不作”,对《诗》、《书》、《礼》、《乐》四

部经典只是传习、授受,对《周易》也只是晚年的喜好,有没有传人

还有悬疑,而《春秋》本不是周代贵族之所习,只是鲁国一国的史书,

孔子却对它情有独钟,在这部书用力最多,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后人才能够演说出无数的“微言大义”,孟子也说《春秋》

一书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使人

们各安其位,在其位,谋其政。

而这些思想都用“春秋笔法”加以体现。

世人理解他,因为一部《春秋》;世人误解他,也因为一部《春

秋》。

这使我想到了《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时候学到这句时,不能理解,孔子为何要将学习、交友与涵养

功夫放到一起来说,好像是前言不搭后语。

但后来才明白,“学而时习之”便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有

朋自远方来”便是世人对他的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便是后人对他

的误解。

看过这部电影,这四处最能令我感动。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

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可能,真正令我感动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影所能唤起的文化共

鸣。

读了孔子的《论语》有什么感想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

(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

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

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

着。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

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

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

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

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

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

算是孝道。

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

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

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

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

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

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

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

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

回报的情感。

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

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

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爱离我们远吗

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

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

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

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

切问近而思”。

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做人”“治学”乃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

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

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

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

会中的理性道德。

对孔子的思想有何感想写一份作文800字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

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

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

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

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

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

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

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

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

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

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

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

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

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

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

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

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不朽的思想

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

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

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

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

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

“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

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

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

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这就是

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孔子学无止境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想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

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

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

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

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

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

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

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了解到孔子的谦虚好学后的感悟和感想

孔子拜师的感受是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学了孔子学琴,要学习孔

子谦虚好学、做事一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5:1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05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孔子丧家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