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篇
【篇一】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
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
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
描述画出图形等。”新课标明确描述了“空间观念”的实质
和内容。小学低年级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都基本属于具象到抽
象的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教师应
该注重将抽象几何变成直观几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
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
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和描述客观世界事物,让
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的感知,培养空间意识,逐渐认识空
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
的。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剥离出空间感知原形,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为“玩”,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如他们最喜欢的积木和
各种球,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形状的物具,脑海中已经
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这些直观感知
是低年级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
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
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
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
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二、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从具象的感知到语言的
再现初步建立学生的初级抽象的空间观念。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
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
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
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
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
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
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
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
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说
一说”很重要,把具体的物体通过语言的精确描述,对物体
的空间进行脑海中的再现,实现初步抽象的过程。也是对小
学阶段简单图形和物体进行归纳定义的过程,成功实现几何
与生活原形的剥离,为逐步进行高级的抽象空间思维奠定基
础。
三、把学生置身联想和创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空间
观念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
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
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
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
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
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
养创造力。很多教师可能觉得这是美术课的事情,你不觉得
数学课来做更加专业么?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
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
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工程师就是从
这里起步的。
四、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有关空间的问题,
进一步锤炼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
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
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如:学习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给手绢围花
边,给花坛围篱笆等等。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
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
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
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
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例
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
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
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
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
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
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
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
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
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低年级段学生空间感知和观念的培养和形成,是
新课标中很重要的目标,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以专业的技术,
合理开发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培养空间观念,切忌生硬与死记
有关空间的知识,还学生一个符合客观认识规律的成长课堂
空间。
【篇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知觉能力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起点,培养空间观念
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
何为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指人脑对物体形状、大小、相
对平面位置及空间特性的感知。
下面,笔者从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培养
儿童空间知觉能力的一点拙见。
一、依托生活经验,建立空间知觉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空间知识最初来自他们接触到
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知觉的宝贵资源。事
实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就更容易
理解和接纳新知识。
1.提供生活素材,积累空间知觉经验。在“图形与几何”
的第一堂课《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课前准备大量生活
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纸盒、魔方、皮球、篮球、圆柱形饮
料罐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或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求知欲。数学来自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能帮助学
生形成初步的空间知觉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建立空间知觉表象。创设情境不是为
情境而情境,在一些可以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中,适当创
设生活情境,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建立空间知觉表象。如在教
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可以创设逛图形世界的情境,用
学生逛超市的方式来逐渐认识几何形体,在比较区别中正确
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体特点。
二、通过手眼协调,深化空间知觉
儿童的知觉能力是视觉、触觉、运动觉协调发展的,在
空间知觉的培养过程中,
1.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中深化空间知觉。在课堂教学中,
提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学具和环节,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学
生空间知觉。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让学生充分感受立
体图形,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玩一玩,在大
量的实物操作经验中建立对立体图形的感知:长方体和正方
体看起来方方的,球看起来圆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摸
起来平平的,球摸起来弯弯的,圆柱既有平平的面,也有弯
弯的面;平平的面容易搭起来,弯弯的面不容易搭起来;球
能任意滚动,圆柱弯弯的面能沿相对的方向滚动。
2.利用数学游戏,玩耍中深化空间知觉。通过简单的数
学游戏,在手眼协调运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空间知觉。数学
游戏分为课堂游戏和课外游戏。课堂上利用3-5分钟,设计
“图形找朋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互相找朋友;“图
形想象”——根据老师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线条的运动形成
的图形。课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亲子游戏家庭作业,如共玩
七巧板、完成图形画等作业,在课堂外增强学生空间知觉的
认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继续空间知觉的培养。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正式起步阶段,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是学生获得良好数学学习的开始,也是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
得不同成长的开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良好体验将为以后
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一阶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培养,是学
生以后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空
间挂念的必经之路。
【篇三】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
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教学过
程不应该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层面,更应该关注培养
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事务的能力。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核
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
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意在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
察,能以数学的思维去研究。要学好、用好数学,培养学生
数感极其重要。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
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
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
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
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
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
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
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
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
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
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
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
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
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
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a+b=b+a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
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
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
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
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
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
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
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
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
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
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
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
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
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
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
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
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
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
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
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
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
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
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
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
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
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
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
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二)注重数感培养形式多样化
数感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
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培养数感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
数字,体会到数字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字的趣味和作用,体
验到数字的魅力。
小学数学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苏学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数感。同时教师
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能够准确的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
并将其融入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为
将来的学习打下好基础。
【篇四】
今年,我校推出“三步六环节”的教学模式。三步即: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环节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课堂训练;归纳要点,交流收获。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差别极大。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三步六环节”教
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师技能大赛中各位教师的先进经验,谈谈
我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拙见。
一、自学找疑,相互交流。这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出
示的教学目的进行学习,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中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没有学生的自学,学生对接受知识就是盲目的,
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就分不清重点和难点,没有主次,也就
没有针对性,就会陷入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很难发挥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分析研究,可以
使学生熟悉教材,发现疑难,对自学时没有弄清弄懂的问题,
特别是对概念、定义、公式和列式有哪些不理解或理解不透
的问题与同桌间相互讨论,问题就会在交流中得以解决或略
于理解,问题再待老师讲解时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的好
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
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不过学生自学时,一定要要
求学生扎扎实实的自学,不可应付差事走过场。这一过程大
约要15分钟左右。
二、根据自学,讲解归纳。这一步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
自学时提出的问题和交流的情况,逐个讲解,全面指导总结,
深入理解,把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
作详细精辟的讲解。如:我在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在多媒
体上展示出来后,学生马上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
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这一过程大约要10分钟
左右。
三、当堂训练,检查练习。这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
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关键。通过学生练习,可以弄清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多媒体上展
示,让同学们都认识到这一错误,并对犯错误的学生加以指
导给予信心上的鼓励。最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练习,因
为只有在学生做作业时,才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使
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所以,学生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知识得以巩固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大约要15分钟左
右。
另外,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知识
的巩固必须要靠练习,但必须具备典型性。老师对作业的评
价也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困难学生,心理学研
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
性就越高。
总之,教学要根据当地的学生及周围的环境视情况而灵
活地应用,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模式,但必须吃透教材,
扎实备课,因为不同的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
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
能在课堂训练学生了,深入浅出地指导解答,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在课堂上要充分显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以学生
为主体地位,彼此交流,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
进,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的课
程理念,用心专研教材,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篇五】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小学对数学课程改革的不
断加深,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笔者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谐发展,结合小学生的教学情况和身心发展规律,
针对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和分析.探讨了多元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分析得出了通
过创新手段和多元知识来促进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的途径
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元化
前言
为了切实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国家在不断加强新课改的
力度,使小学教学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趋
势.新课改提倡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以加强新课程教
学在新时代下的适应性,从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活动.多元
化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数学潜力,提
高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一、多元化教学的实施必要性
在新课改中强调了切实发挥多样性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数学教师需要一改传统的死板教学思维,并采取多样化的教
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深入对学生多元化学习的引导.注重指
导学生对课堂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讨论和实际操作,
主动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数学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应
持续分析总结自身或同事的教学经验,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
自身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小学中推行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不仅符合科学的教
学规律,而且是我国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详细地说,小学数
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切实实践多元化教学的思路.这要
求教师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实际生活情况,
并差别化地、针对性地组织课堂内外数学教学日常活动,以
照顾到不同水平和层次能力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多元化教学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多元化的教学思路早已深入课
程改革中.想要促进多元化教学的发展,就必须落实课程结构
的优化.
(一)分析学生心理,结合课程特点
数学学科可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
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还比较浅,并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他们
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直观,其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注意具体形象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很难
理解数学中的数字、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特有的理论,
所以就偏重于机械记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把小学生心理
和学科特点相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来设计课
程内容.如,可以在课堂中加入图片展示或者模型实物演示.
通过相对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事件中还应注
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单一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
不可取的.教师在直观演示后,可以再抽象地概括教材的知识
点.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数学,很难理解知识
点.教师在讲解“识数”时,可以利用生活物品来辅助讲课,
实物演示模型可以是苹果、橘子等学生了解的水果,也可以
是班级内的学生,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看着实物模型数数.在讲
“分与和”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用粉笔当作实物模型,让
学生通过观察动作来理解知识点.在给高年级学生讲解“角”
时,教师可以使用三角尺、圆规等来展示角的概念.在讲解结
束后让学生在黑板上自己画出角.最后,教师总结数学中“角”
的概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提升小学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促进
作用,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成为增
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切实掌握
信息技术,以此来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工
具,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和
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并能符合将来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情景导入,丰满教学内容
情景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课
堂学习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新课改中明确要求学校组
织的教学活动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善于把课堂提
出的问题联系到具体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
总结、反思等课外活动,学习到基础的数学技能和知识,锻
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思维,提升其数学学习兴趣,建立
学习的信心,防止课程出现单调无味的现象.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在当前时代下完成小学数学新课改任务,
需要教师革新传统的教学思维,积极发展多元化数学教学,
牢牢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思路,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
自信心.同时要加强数学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设计生
活化的问题,加强数学教学知识的实践运用,从而增强学生
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
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景海.浅议多元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J].读
写算,2011(29):52-53.
[2]刘平国.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教育
艺术,2012(3):32-33.
[3]张二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课程学习,
2013(6):12-14.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3:3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0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