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中心,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
越广,经营上产生的复杂性因素也在不持续地增多,商业银行内部的
数据日渐集中,规模不断扩大,如何降低经营风险、减少损失成为整
个银行业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操作方面存在疏忽失误的原因,
我国各类重大案件发生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
风险管理,有必要及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学
习国外同类行业的先进经验及技术方法,进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
风险对策。
金融发展是当代经济的焦点问题,金融安全问题直接决定了社会
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金融风险可能诱发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和
政治危机。金融风险不仅着影响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可以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上造成重大影响,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否构成严重
威胁。在现代的世界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银行
业陷入危境,不光是会直接影响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会对国民经
济健康成长形成严重危害。所以,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便成为防范
金融风险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氛
围日益紧张、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同时金融业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逐
渐放松,商业银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风险治理渐渐成为商
业银行管理方面的核心内容。近些年来。中国国内和国际银行业之间
的竞争都在日益加剧,而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中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落后于整个国际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发展水平
普遍较低,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国内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
为了求得更稳定的生存与更加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对操作风险有一个
强而有力的监管。本文着眼于操作风险管
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介绍国内外相关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案例,
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鉴戒。
纵观整个国际和中国国内的银行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
风险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目前正面临着的几大重要考验。风险的重要性
固然会根据银行业务构造的差别而有所排序,这类顺序排列主要针对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重要性程度。一项由巴塞尔委员会发起的统计
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资本需求普遍只达到了10%
左右的资本需求,由此不难看出操作风险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的银行业
中的地位并不是十分显著。
然而在我国银行业,由于商业银行信贷系统尚不十分完善,从而
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也因此信用风险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
的最主要风险。不得不承认的是,信用风险在我国银行业所占据的地
位非常重要,可要是不可以及时准确地根据特征识别区分商业银行所
发生的是哪类风险,就不能抓住风险管理的主要矛盾,从而也没有办
法真正地规避以及控制风险。任何会引起金融机构发生经济损失的原
因往往不是由某种单一风险所造成的,造成信贷项目的损失也不是单
单因为信用风险而造成的。大量信贷损失案例表明,信贷流程某些关
键环节主要操作人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不尽职、联合外部进行造假欺
诈、片面考虑人情事故等原因发放贷款、违规非法操作、不严格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等往往是造成信贷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一项权威机构
的调查显示,信贷部门发生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达到了50%,所以说,
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被操作风险引发和放大的。
我国银行业目前正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更加错综复杂和多
变的经营环境,也并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商业银行
的产权结构不清晰明确,法人的治理结构不健全,行业内的收入分配
制度不尽如人意,针对商业银行的法律体系方面的缺陷比如通
过假破产等形式逃避银行的债务,处置个人住房贷款抵押品等问
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经济金融业的转型对社会人文、道德的冲
击,这些非常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与此同时,银行业最基础管理体系
相对比较薄弱,对内部制约和控制机制也不够健全,比如在人为因素
下多种管理模式并存从而造成行业制定的管理政策、标准还有程序难
以形成有机统一的模式;商业银行内部难以独立进行监督和制约,所制
定的监督管理条例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更
好的制约和防范操作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
其管理上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的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建设。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如何
通过现在所掌握的方法手段准确地对风险做出一个测量;另一个问题是
利用哪些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会由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就目前
来说,由于所处的经营环境差别很大,采集到的数据并不十分完整,
可信度也有待考证,从而用来测量操作风险的技术方法并未成熟也未
得到公认,国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控制也只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所以,最大限度地防范会由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当前最关键的问
题。商业银行在整个经营过程和经营活动中由其自身内部需要进行各
种遍布于商业银行内部各个业务环节、各条产品线和各类管理层面形
形色色不同类型的业务操作,由于存在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以上的
一系列操作存在着固有的会失误的可能;操作风险的绝大多数都是可以
避免的,即便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操作风险通过保险或其他风险转移机
制也可以对其进行缓释。虽然相关的业务经营将给银行带来的价值,
但风险操作错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决定
了必须注意防止损失的发生,而防范了损失发生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收
入是增加的。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2.1定义
对于操作风险,一般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层面的操
作风险仅指实际存在于商业银行操作运营部门的操作风险,也就是说
由于人为控制,系统运行和可能导致的损失的过程中操作上存在疏忽
大意或有遗漏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些风险基本上是商业银行可以
加以控制的,但又不包括外部事件,如自然灾害对监管机构或商业银
行的影响。广义层面上的操作风险是指全部的金融风险除了市场风险
和信用风险,这个定义的范围比较宽泛,涵盖了除了市场和信用风险
之外的其他风险,但是这个定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对于操作
风险的计量和治理方面的难度。
根据巴塞尔协议所给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
程序,造成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风险损失。更简单地说,就是商业
银行因为在内部管理或者说办理业务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客户造成了
损失,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偿或损害赔偿;由于内部人员的贪污,外部人
员欺诈;以及电子运营系统的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黑客或病毒攻
击;电力中断、通讯设施失效;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其他缘故致使银行
遭受损失的风险,统称为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还有市场风
险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
2.2表现形式
2.2.1内部欺诈风险
内部欺诈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管理人员的个人违规操作给商业银
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收回、贪污、挪用银行和
客户的资金等。还有就是基层的工作人员,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与外部
势力达成联合,内外勾结欺诈银行资产。
2.2.2外部欺诈风险
外部欺诈风险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外部人员用欺诈、盗窃、电脑
黑客等手段操纵银行资产致使银行受到亏损。
2.2.3客户、产品与经营行为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银行的产品设计不合理,服务合同不严
密,单方面修改合同,擅自提高银行的服务价格或者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不规范而引发了诉讼案件等,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经济、声誉方面
的损失。
2.2.4执行分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主要表现为操作员在进行银行业务的会计差错、经营者未经授权
擅自进入客户的账户易并进行录入、银行人员在没有得到客户允许的
情况下擅自完成交易、管理抵押品时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银行方面损
失。
2.3基本特征
2.3.1发生范围广
一般来说,当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银行的人事发生变动、银行内部系统开发制度制定不合时宜等情况发
生时,都比较容易使得操作风险暴露和发生,所以操作风险是每天都
有可能发生的。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乃至经济落后地区,都
容易发生操作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的总行,甚至是各省市级分支、部
门都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而且一般来说,风险发生在下级支行
的情况往往比较多;商业银行的人事管理、主要现金业务、公司业务、
中小型贷款、中间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等各个方面都会有
可能发生操作风险;不仅基层的一般员工,支行的管理人员也可以能够
造成操作风险;既有可能是新员工,也可能是老员工。
2.3.2内生性
除了由于外部事件发生而引起的操作风险之外,还有一些操作风
险的产生是属于内生的,由商业银行内部的人为控制、内部管控制度
的失效、内部运营系统操作失灵所造成。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往往
是在金融产品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与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金融交易
的对手的个人素质、能力变化密切相关。
2.3.3不可预测性
一些由于操作风险造成损失的案例告诉我们,由于制定制度不够
完善、操作流程不严谨、监督管理不严格等问题存在于银行内部,往
往加大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所以,加强对银行内部各个流程体系
的管理,完善各种操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操作业务的流程,尤其是
加大对银行内部监管力度对于降低操作风险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2.3.4复杂性和隐蔽性
可以说,操作风险存在于隶属于商业银行的所有机构经营管理的
全过程以及几乎全部环节,其所涉及到的流程、人员比较多,对于风
险的识别、预警、监管成本比较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风险的暴露都会
延迟,潜在的周期长,对银行资本的破坏力更是大,这成为了商业银
行操作风险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
2.3.5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一般而言,金融行业大部分经济行为的风险与收益存在一定程度
的对称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但是操作风险扎根于企业的内部
控制监管行为,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更加无法直接创造利润,
所以一旦形成了操作风险,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只有纯粹的损失。2.3.6
相关联性
操作风险的产生一般都伴随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共同发生,对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冲击的力度也加大了许多。这些不寻常的因素都
确定了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已然成为了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只有所有的
商业银行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能取得预期能达到的进展。
3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3.1操作风险国际案例
案例一:巴林银行。1995年2月英国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则消息:
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同时还要进行资产清算。10天后,
荷兰国际集团以1英镑的价格对其进行了收购。共计银行的损失为13
亿美元,资本损失达到了100%,整个
过程持续的时间达到了三年;非法操作的内容是未经授权和欺瞒期
权和期货、隐瞒亏损;违规的是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首先在组织因素
上的原因是治理、管理、文化多样性、通信和沟通故障所引发的操作
风险;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执行、操作不合规、员工各自的职责不
明确;在人员因素上是雇主的误判和雇佣员工的不恰当。
深入地分析巴林银行发生操作风险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
行没有将贸易往来与清算业务二者分离,作为首席交易员的里森,不
但可以完成,同时还能够进行清算。在大多数银行,这种情况是不会
发生的。允许交易员既能交易又能清算,可以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
掩盖金钱上产生亏损的事实,这明显是一种体制所带来的缺陷。其次,
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宽松懈怠,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
银行总部已经着手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的损失也明显被记录,
但巴林银行高层并不理会这些问题,盲目相信里森编造的故事。里森
说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定金,也没有人去调查核实一下实际情况。
高层监管不到位所带来的操作风险不但直接造成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还直接让3名高层管理人员遭到了法律制裁。
案例二:日本大和银行。1995年日本大和银行行长藤田彬宣布,由
于在纽约分行的员工井口俊英从1984年初就在美国私自进行债券交易,
使该行蒙受了约合11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在二战结束的时候,日本修
订并通过了《证券和交易法》,虽然此中第65条法则明令禁止日本的
银行参与证券交易,目的是确保证券市场大幅度波动不会影响银行存
款人的利益。但是这样一来,大幅度局限了日本银行业的利润增长,
使其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因此,日
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不断开拓对外的证券业务,
以国际渠道进行本国证券期货交易,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利润上涨、
累积经验,同时期待日本可以减轻对本国金融交易的管制。许多日本
的本国银行还将自己的国外分支机构作为对国内人员进行证券交易培
训的基地,正因为扩张速度太快,交易
人员欠缺必要的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经验,交易机构又缺乏必要
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就日后各银行巨额损失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案例三: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1991年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
兰银行发
表了一则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破产的消息,随之而来的是其他69个
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走上了与相同的道路。BCCI被关闭的主要原因之
一是英国缺乏对其的统一监管,效果不理想。跨国银行海外行使其本
国综合监管,是对人管辖权原则,确定跨国银行本国具有密切联系的
权利的法律依据。根据传统法律,以确定在三个方面的主要法律标准
国籍:1,按照成立(或登记地)由法律确定。企业法人资格被建立国家
赋予的,具有相应的法律国籍也应该是它确立了国家法律的一部分。
2,控制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将它应用到一组具有那些受该国的优势,
人的国籍。3,业务或管理中心所在地标准的主要场所。这是企业还
是实际上是基于位置管理中心,以确认法人的国籍法人的主要场所。
采用这个标准,更失控或相关税收协定贸易特定目的的实施,在实践
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只是一般的标准来确定传统国际法的
法律国籍,具体确定跨国银行的母国,在爆发之际的国际商业信贷银
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全球性的标准。BCCI不明确综合监管责任,这
是致使其倒闭的核心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务操作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过去
的两年中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比如2005年发生在黑龙江的的中
国银行河松街支行10亿元诈骗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6.45亿元按
揭贷款骗贷案;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非法贷款总额高达15亿元、中
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前行长非法挪用4.82亿美元资金案、2006年
交通银行沈阳分行2亿元巨额欺诈客户资金案......
分析案件的始末不难看出,不少案件的发生都是由于有不循或是
制度实行不到位及人员道德滑坡而引起的。就当前而言,纵使各大银
行在防范应对操作风险方面制定了各种政策方针,开展了大量工作,
但由于受有认识上的误区,人员素质参差
不齐等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监管控制操作风险方
面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这直接约束了创建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
机制。
3.2存在问题
3.2.1操作风险管理认识亟待提高
虽然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认识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风险安全
意识教育、金融行业制度建设、监督监督例行检查和事故认定责任追
究,但我国商业银行上至总行下至各级分支部门仍然没有形成自主防
备风险的氛围,操作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依旧薄弱,甚至连某些银行
内部的高层负责人还在错误地认为操作风险会引起的只是偶然性的事
件,努力开拓业务与不断发展规模、体现商业银行的工作上的业绩成
效才是硬道理;抓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是软指标,全身心的投入到眼前
“确定”的业务收益之中。相应的,在员工中有一部分也存在相似的
思想,重视产品推广,轻视操作规则的遵守,简单、肤浅、被动地执
行制度。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
操作风险品种多、覆盖范围广,涉及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也渗
透到银行各个层次的职能部门,但是目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在规划
管理操作风险方面的职能上非常分散,从始至终没能形成一股有效的
“合力”,也缺少能强而有力进行统一的领导带头部门。这种分散管
理的办法尺度有所差别,使得监管部门没办法制定统一的操作风险管
理方针,也无法让领导层掌握银行经营活动过程里实际存在的操作风
险大致情况,同时,分散形式的管理还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存在管理上
的“盲区”,难以令人加以重视。
3.2.3操作风险管理建设亟待加强
虽然我国银行业内部指定的各种规制度有非常多的名目,但是存
在不能及时出台制度和制度严密性有所欠缺的漏洞。比如对全新营业
模式、新产品风险防备缺少具有比较强指导性的规定。有些针对业务
制定的制度既存在着控制上的缺失部分,
又会出现重复控制的问题。有些有关联的规定又分别分散在种种
不同的制度文件中,阻碍了实际有效的操作,对待银行内部的监督检
查欠缺很高的洞察能力。最近几年,由于不断发生的金融案件,大部
分商业银行都设立了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加强了对自己所管辖网点
的监督管理,但由于遭到检查时间、检查人员个人品质、问题整改纪
律整顿及事后责任追究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
实达到预期成效的。现在一些商业银行对内部员工没有制定具体明确
的工作目标和个人职责,工作人员岗位混淆互换等不受控制的现象频
繁发生,管理人员交流、员工轮换岗位以及不能很好地执行落实员工
休假制度。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同一时间投入相对不足,往往关注消
极激励,导致反复调查问题,整顿之后童谣的问题又会发生,所以操
作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部分操作员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欠
缺,存在由于个人知识缺乏而带来的违规行为,因此存在着既定的风
险隐患。比如有些员工用个人习惯代替行业制定的制度,将个人感情
掺杂到实际操作流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出现彼此盲目信任的情况,
打心里排斥一些合理的控制监管机制。
4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4.1内因分析
4.1.1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不健全
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包括股东大会、董
事会、经营团队,用人原则制度等,这些构成直接就决定了一个机构
治理效率的高低。我国银行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不健全,治
理效率低下,直接诱发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发生。一方面是政府
在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委托产权的名义,并且对银行形成了强有力的影
响,而所有权人不得要求政府对其承担责任,这就容易产生“所有者
虚位”和“代理人缺位”。另一方面是带有行政色彩的内部管理模式
太过浓重,效率低,代理链过长。形成了“国家——政府——总行—
—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的八个级
别“委托代理”的链条。由于在信息系统
及所掌握技术的欠发达、掌握和发布信息的不对称、各个经济区
域和金融环境有所不同、以及委托人对最终代理人的约束力度不够很
大程度上为代理人非法侵占国有产权提供了便利,易产生“内部人控
制”问题。代理者犯罪成本低且无须承担较大责任,出现“逆向选
择”,导致内部人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是经营管理层权
力过大,尤其是分支行行长权力过大,集体决策机制流于形式。
在贷款发放的贷前调查、审批环节等事项须经贷款审批委员会同意,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把手”说了算。根源在于其权力过多、过大。
4.1.2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管理人员决策失误
首先,长期以来的会计信息着重反映满足信贷计划的宏观管理实
施的需求,而商业银行的内部运作缺少必要的针对性和有关联的信息。
其次,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缓慢,能力差,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有机
统一的整体,它拥有的分支机构数以万计,必须依靠准确可靠的会计
信息才能做出重大的经营决策,仍现在中国的电子商业银行水平仍非
常低,会计信息的汇总、处理能力还很差,很难满足一般商业银行经
营管理的需求。第三,内部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部控
制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性不足,对员工的要求较
多,对管理层却反而欠缺实质性的监管。因此在各种规则和条例面前,
商业银行应该自发积极地建立实施,用来保证实际的经管、资产的安
全性,最终达到效率与安全的目标。出于这个原因,商业银行与国家
法律法规和中央监控系统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
度必须正确,全面地执行,才能有效地杜绝违规操作内部员工,内部
欺诈和犯罪行为。
4.1.3金融创新产品附带新的操作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的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所以为了体现自身
在同行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各类银行纷纷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
投资于研发,但往往没有仔
细推敲和研究,新产品背后往往都有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没有
足够的研究和预测,很有可能会导致银行产生大量的操作风险所带来
的损失。例如,新型电子产品的推出,可能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造
成电子商务和更多的新时代经营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案件。
4.1.4内控机制建设作用发挥不足
由于部分制度尚未建立,而现有的一些制度由于参数不够、论证
也不够充分导致存在操作漏洞,为实际操作层的非法修改操作和变通
提供了便利。例如,在2007年四月份,河北省邯郸市农业银行分行金
库特大现金盗窃案,高达5100万
元库存现金被管库员任晓峰、马向景偷盗贪污,可是这个单位的
高层领导和银行同事居然丝毫没有注意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内部制
定的管库制度、对资产及人员的检查监督完全浮于表面,对操作风险
的防范和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严重不足。又正如2004年7月,山西省太
原市五家商业银行相继发生十七起金融诈骗,涉案金额达10亿余人民
币,预计损失7亿美元。这个案例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内部掌管和
技术执行监督方面的落伍过时,具体的表现是:不及时对制度管理
断层和风险控制的漏洞、故障进行反应,对不满足风险控制要求的规
制度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严重停滞落后的金融电子化进程使得各
自所掌握的信息数据不能在银行间共享传递;欠缺对各种金融票据、印
印鉴成熟完善的的鉴别能力。综观各类已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例来看,
几乎都是在重要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失误,被人违规违法地钻
了空子,它是操作风险频发的根源所在。
4.1.5操作风险意识和管理文化落后
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文化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
理观念和经营活动
的行为方式,由于我国固有的历史文化和体制演变历程所束缚的
原因,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起步和
发展是比较晚的,风险管理
意识和管理文化还十分薄弱。存在认识泛化、认定由操作风险引
起的事件是偶然性的突发事件、金融犯罪就是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
门对操作风险负责等存在误区的认识;同时存在员工的文化认同淡漠、
重发展轻管理、人情大于制度、依法合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操作
风险管理理念偏差等相对落后的管理文化。
4.2外因分析
4.2.1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惩戒机制缺失
一方面中介机构不规范,缺乏诚信,出具虚假财务报表和资产评
估报表。企业向金融机构请求贷款时,被要求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审定
的财务报表、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抵押物资产评估报告、并对
抵押物在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登记,获得他项权利证明。而中介机构
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甚至人为抬高抵押物价值。
中介机构的这种做法,违反了职业操守,没有社会诚信。现阶段法律
制度对其惩戒不力,社会道德谴责不严厉。另一方面惩戒机制缺失。
在对待失去信用的中介机构、贷款企业态度上不够坚定,处罚力度不
够强硬,使得预期上处罚失信想要达到的效果大大超过守信可以为其
带来的的经济利益,加大了企业机构宁可选择失信的可能性,也就是
说失信使他们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太低,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从
而也导致企业会蓄意逃废银行债务、中介机构出具的报表可信度太低。
4.2.2竞争环境加剧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的主体,其管辖下的各级分支行受到了利
润指标考核的沉重压力,又存在同业恶性竞争等带来的巨大影响,致
使其通过重组经营模式、削弱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来达到其目的,
易产生会计核算不合规的风险;目前的业务处理系统与分级管理体制在
分散管理会计的工作状态上相适应,然而大量聘用本地的基层领导和
会计人员,在很大程度削弱了会计核算职能,并且非常容易导致风险
的发生和损失的产生。4.2.3一些地方政府有意将财政负担向商业银行
转嫁
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有很明显地向
金融机构转嫁财政负担的意图。一是进行行政干预,政府凭借行政手
段指令迫使银行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等单位融资或弥补财政赤字。
二是进行政策性贷款,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融资。由于进行了
很长一段时间的政策性贷款,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许多年后才会明显
突出,因此地方政府认定了它可以带来无比巨大的收益,带动的一股
集资融资劲头非常足,而运用资金效益却相当低。三是直接增加银行
的税收负担。在操作系统上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使银行的本身显得非
常脆弱,自然也降低了对金融风险的防御能力。
4.2.4法院对不良贷款保全执行不力
诉讼已成为银行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以下原因
导致法院对不良贷款保全执行不力。一是审理效率低,诉讼费用高。
金融案件的数量庞大、预算费用很高、专业性又很强,从立案审查到
案件终结需要的时间从几个月一年不等,有的甚至需要几年,
在这些过程中,银行要耗费资金和精力又是不可估量的。二是司
法侵权多。存在管辖范围纠纷时,“地方保护主义”较盛行,银行的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很难找到有效的救济途径。三是行政干预大。
存在权大于法、政府过错难追究等问题。
5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
5.1控制和防范对策
5.1.1树立正确操作理念,妥善处理风险防范和业务拓展的关系
从各个层次的职员开始,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树立符合规定的
业务操作是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必须做到坚持治标的同
时也要治本,要重视对风险的防备。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方
法,有效提高全员个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所牵涉到业务发展
的领导层,必须将以内部控制为先的原则放在首位,将
安全性原则慢慢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向员工灌输风险防范是每一
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责任,需要全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最终使银
行全体员工将风险意识自觉落实到操作行动中去。
5.1.2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
人为因素是引起操作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有效地
防范操作风险,必须尽快加强全员规则意识,让大家不断学习和巩固
业务技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滥
用特权就是越权,懒散对待职权就是失职,才能使操作风险得到更好
的预防。同时要积极推进风险文化建设,以德为本,创建和谐团队,
通过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使员工“不想”作案;通过建设和谐团队,使
员工爱惜团队荣誉而“不愿”作案;通过制定严密的风险防备措施,使
员工“不能”作案。
5.1.3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操作风险管理层次
要想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多级化、多层次管理风险的模式,
必须建立集中、垂直、独立有效、报告线路清晰有效的风险管理及监
督体制,集中行使风险管理职能,防止分散管理,保证风险管理能够
独立、有效地进行,根据科学流程管理的规定,对交易活动、管理流
程进行优化和再生。在业务政策部,行政部,检验部,前台和后台管
理职位,不相容岗位严格的职责分离,相互监督,制约,控制建仓,
跨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之间的业务阵地实施检查的防守,确保重要产品,
活动和系统全面运行风险评估,以识别并及时报告,有效控制和降低
风险。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设风险管理平台,系统梳理业务和流程,识
别、评估所有流程中的风险,制定管理措施,逐步建立系统规范、规
则透明、制度化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对风险系统连续有效的控制。
5.1.4持续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加强问责制,遏止反复调查的风险屡
犯的势头。着眼于操作风险的本源,往往都是每个案件都会面临类似
的问题,实际的操作人员面对人情关系,往往进退两难迷失自我,导
致相同性质、类别的违规操作行为屡禁不止,最终酿成损失。因此,
要进一步强化内外部同时监管,严格追究责任,坚决遏制违规行为。
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对银行的管理系统、运行过程、控制机制以及职
责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进行审核,及时修订完善不符合要求
的地方;另一方面外部监管机构应该将商业银行的主要力量操作风险监
管,能量集中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的合理性,预防机
制,
完整性,有效性等方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努力加
强问责制,责任落实具体人员,对问题的性质,明确责任,绝不姑息。
特别是大型的案件,要及时问责,进一步调查事件的责任,严肃追究
领导团体的责任,从源头上控制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必须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持续开展内部
控制风险评价等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日常检查制度。内
部控制评价是对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
行全面检查、测试与评估的过程,是对业务活动有关的各种审计活动
监督的进行更高层次审计活动。它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日常监督检查,
实现了全过程的管理,不仅注重事前控制,而且对事情的控制之后,
双方既着眼于静态的结果,又讲究动态过程。
对于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当是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实际严
格的风险管理。应该把规制度具体落实到流程中去,形成风险控制体
系和奖罚分明的制度。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意
见,总结了负责集中梳理的专业部门广泛收集。其次是规范调度管理,
要推新除旧,同时整合目前所有有效的文件,以避免文件过于繁杂,
或相关规定分散在不同文件中,影响到具体措施的执行。接着是
把岗位职责进行量化,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让每一位员工意
识到自己身上对工作的责任之重大,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警惕,从而形
成第一道屏障以防范操作风险。
5.1.5利用现代管理工具,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手段
修订后的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要求,要求量化和
控制操作风险,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面临着巨
大的困难和挑战。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
段,从而提高风险防范措施的技术含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推
广和使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成为了关键。首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成果,其中包括一个集成的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和相
应的控制程序,包括全面实现了商业银行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管理,由
计算机硬件更换和实现控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避免低效的人
工操作以减少损失;二是借鉴学习海外业务,以了解更多成熟的方法风
险评估和管理,数据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实现动态和量化操作风险管
理。
5.1.5大力开展风险文化建设,促进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形成
由人为成分所引发的操作风险占有很大比重,一方面商业银行要
使所有员工都熟悉自己岗位职责和要求,理解和把握整体操作流程和
业务会产生风险的关键点,并提高员工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员工的职
业道德情感,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危害国家和银行的利益
的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公平公允、合情合理、快速高效的
人事管理体系,坚定员工对商业银行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加强对风险
文化的提倡呼吁,加快形成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在整个业务流程整合风险管
理,将风险防范意识扎根于员工的思想并使他们具体落实到实践中,
增强操作人员对操作风险的防范预控能力。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从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定义的角度来看,操作风险包括了人员、
程序、系统和外部事件四个危险因素。降低操作风险,也就是要减少
发生这四个危险因素的概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操
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对于从内部控制操作风险的目的包括:银行工
作人员的风险敏感度、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操作风险管理职业道
德等,对风险的承受水平、足够理解和掌握控制手段,银行管理层应
了解本单位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第二,对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模
式的建立和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商业银行不应该只关注
单一的风险管理,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将各种类别的风险,以及各种
金融资产进行组合。第三,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和反应
机制,在更新数据库、信息系统的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
法,涵盖所有业务运营,建立早期预警系统的风险监测和评估,连续
监测和定期评估。第四,整合和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专业审计,规范
内部控制和监督执行,建立一个科学的定量检测指标体系,用来反映
监管对象的主要内容,以促进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0:3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9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