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雪野,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1级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社会政策
一、误会兴起的背景
近年来,关于“代际”的划分突然成为社会热点。“80
后”、“90后”等一系列代表代际差异的名词在学术界、媒
体中纷纷出现,成为社会的标志性存在。相比之下,“70
后”、“60后”、“50后”等说法就很罕见。“代际”概念越
炒越热,已经成为当今各个领域涉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
一种惯用手法和叙述内容。
“80后”、“90后”都是代际分类术语,对“代际”概念
使用较多的是社会学领域,常常用来比较不同年代出生的
群体在某些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性格特征或其他领域
的不同和个性差异①。如果在认真严肃的代际研究的基础上
使用这些术语,当然无可厚非,但在描述某个人的个人行
为、性格特征时,随便统称“80后”、“90后”就非常误导。
比如最近在搜狐上看到的一个新闻标题“90后为挣钱生邪
念,诱骗少女到外地卖淫被判刑”,这类新闻的主角其实都
是某个具体的个人,他们的言行没有代际的概括性、代表
性,更不能代表一代人的普遍行为特点,文章也没有进行真
正的代际分析,可是却偏偏起了这种大而化之的雷人标题。
使用这样的标题大概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广告效应、轰动
效应,因为现在好像“80后”、“90后”已经成为流行语,颇
得社会大众的关注,但其结果难免造成以一个人代表一代
人的错误,造成信息误导。这种笼统的“被标签”式的称谓
对“80后”和“90后”是非常不公平的。
这样看来,“代际”概念的确存在范围模糊、打击面过
大以及固定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明显缺陷。如此随便地使用
代际术语,深层里可能还反映了文化、思维的弊端———对个
人价值的不尊重,以及随之而生的在语言使用中喜欢进行
大而化之的概括和归类的现象。
二、问题:“被标签”一代压力重重
(一)集体“奔三”的“80后”
“80后”这个概念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是文
坛对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的统称。随后“80
后”的指称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使用,后又被各
个领域借用,现被用来泛指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
轻人。
1980至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是坐过父辈“28式”单
车上学的最后一代;是将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当作童年奢
侈的最后一代;是狂吃干脆面,集齐“小浣熊”贴画儿的最
后一代;是看着“葫芦娃”、“圣斗士”、“七龙珠”直至“灌
篮高手”长大的最后一代;是迷恋随身听和成摞的港台歌
曲磁带,墙上贴满“四大天王”、“小虎队”海报的最后一
代;是白天学赖宁、晚上偷打“魂斗罗”和“超级玛丽”的最
后一代。
1980年代甚嚣尘上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80后”们
仅仅赶上了一点末梢;1990年代兴起的重商主义大潮,他
们成为当仁不让的被动受洗群体;而2000年代产生的撕扯
“80后”、“90后”被标签化与代际差异
徐雪野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我国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真正关注代际问题并逐渐将之发展成为一个学术议
题的。随着“80后”、“90后”新青年的成长,对这两代人的研究应运而生,并且结合社会现实的需
要仍在深化和完善中。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80后”“90后”问题的提出、代际特征描述的共性及
个性等方面。如何从方法论角度解决代际问题,将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加强和完善的部分。解读现象
可以正确地看待青年的社会评价问题,可以让人们能够消除代际间的偏见,增进代际间的沟通与理
解,从而建构有利于青年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
[关键词]80后90后代际差异贴标签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2)01-0091-03
DOI:10.3969/.1672-4828.2012.01.024
社会视野
社会工作s
ocialwork
91
社会工作s
ocialwork
碰撞、颠覆疯狂、时艰劫难,他们则是必然的承受者、担当
者,抑或逃避者、牺牲者。
他们是在改革开放中学步、在商品社会的浪潮中长大
的一代,也是在社会转型中造型,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
设计、自我调整、自我发挥的一代。在前辈看来,他们是幸运
和幸福的一代,自小就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从小就有“集
万千恩宠于一身”的庇护;在自己看来,他们是不幸的“小
白鼠”一代,自小背负诸多负担,始终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并且还是时代转型、教育体制变革的试验品。
就是这样矛盾的一代,在备受恩宠和关注的同时,也承
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褒贬不一的评价。无论是小时候的娇
生惯养还是成年后的困惑迷茫,都成为人们批评和担心的
理由。个别人的行为和选择更是被放大为群体的形象,导致
了公众对其“标签化”的印象和评价,由于长期不能掌控话
语权,加之成长年代的变幻万端,“80后”长期遭受怀疑、
指责甚至批判。他们被称作是“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
代”、“最没有责任心的一代”。
而今“80后”被贴上住房、就业、结婚“三难”标签,把
中国社会当下除却精英阶层普遍存在的“共通”现象,肆意
地扣在了“80后”身上,不仅主观而且粗暴。
的确,当年的“小太阳”已集体“奔三”,结婚生子、买
房都是无法规避的问题,但只能说对这个时候需要结婚的
“80后”这类问题较为突出,不能笼统地说是“80后”群体
的问题,而应该是社会阶层分化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
个社会的整体性问题,而其背后,是相关政策的问题。
在所有“80后”头上扣上“三难”标签,使“80后”这
个本已经分化和复杂的群体单一化,不利于思考现实中的
真问题。这样在无形中便以代际的标签抹杀了真实社会收
入差距拉大的现实。
不妨还“80后”代际标签的本来面目,可能在某些观
念上,的确存在代际差异,那正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
动,尤其是信息环境以及观念变动的几十年,但这种“标
签”不能笼统地用,除了添乱,无助于使问题更清晰。
(二)崇尚“粉红力”的“90后”
当“80后”的概念从敏感变为普通,媒体开始发现,
“80后”的概念已经没有吸金的筹码。为了更好的商业运
作,有人适时地提出“90后”的概念。和“80后”以文学开
路不一样,“90后”的人没有开山领路的代言人,人们似乎
是从一系列的“门”里面窥视到“90后”的行为方式
的———在网络上窜红的“贱女孩”、“摸奶门”、“凌辱门”、
“教室做爱门”等事件满足了人们最大的想象空间。“90
后”与“80后”比起来,显得更为另类,他们的身体观和道
德观似乎标志着中国年轻人的道德底线加速下滑。在“90
后”身上高频率使用的“非主流”、“颓废”、“浮躁”、“功
利”等标签是大众对“90后”刻板化的认识,还是“90后”
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呢?这其中又有多少是无辜的“被标
签”了的呢?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知道“90后”到底是什么样
子。人们更多是通过新闻报纸以及网络媒体来认识“90
后”的。网络媒体以及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是现代
新闻的娱乐价值取向,导致大部分报道偏向于“怪”新闻,
越不可思议越好,越夺人眼球越报道,以至于“90后”的某
一个特点被无限放大。通过媒体的大肆宣传,人们对“90
后”的一个印象就是“另类”。这种“被标签”现象会形成
社会偏见,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群体内部成员又会出现
同质化,即本群体内部的人以某些特征互相标示以区别于
其他群体,这样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外部对群体的负面刻板
印象。社会对“90后”的这种刻板印象使得人们把社会其
他一些人的坏行为也归结为“90后”的杰作②。
社会标签的流行与网络的普及化、自由化密切相关,二
者相互“成就”。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交往中的模式完全相
反。网络中的人可以是任何人,所以网络中的“90后”的
“杰作”比如诡异的行为或者夸张的照片,并不一定是真实
世界中个人的性格特征,并且网络的辐射可以使任何一个
个人行为无限放大。其中不排除个别“90后”想要成名想
要吸引眼球而故意哗众取宠。这表明网络媒体通常只注重
片面宣传及强化“90后”的缺点,而却没有对其进行全面
客观地报道。
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90后”群体急于为自己正名:
“粉红力”,是当前我国“90后”推崇的群体性标签。
这个名词为何受到“90后”的如此青睐?提起粉红,首先想
到的是单纯和稚嫩,一如新生儿的肌肤,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的生命力。粉红,是一种具有无限潜能的颜色,粉红是由红
白两色调和而成,因调配比例不同,粉红便有了数百种深浅
浓淡不一的种类;粉红,还是一种大胆另类的颜色,时常会
与离经叛道的庞克联系在一起,实事上,庞克是一种推翻创
新、不拘泥于旧制的革命精神,而非刻意搞怪、叛逆的行为。
由此,便不难理解“90后”为什么选择“粉红力”来做
群体标签,为自己正名:它不仅一反“90后”在人们心中颓
废、冷漠的“灰色”形象,而且很好地契合了“90后”所要
宣扬的主导理念———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对多元价值观
的追求,对情感交往的重视,对传统的意欲变革与突破。
三、发现与思考:代际差异———基于想象的群体概念
“粉红力”的提出是“90后”面对社会的普遍质疑作
出的一次正面回应。一段时间以来,一场针对“90后”的以
道德拷问和能力质疑为核心的言论泛滥于各大媒体和网
络,使“90后”饱受非议,被污名和标签化。“90后”的遭遇
令笔者想起了曾经也成为“众矢之的”的“80后”。这不免
让人产生疑问,是现在的青年过于叛逆,还是社会与青年之
间总存在着矛盾和隔阂?究其原因,除了青年自身的不足和
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之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背景方面的
原因。
一方面,时代的加速变迁,使代际差异即代沟的存在成
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纵观国际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
以来,整个世界都对青年一代感到无端的困惑,他们我行我
素,玩世不恭,让社会感到难以控制。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代
社会视野
92
沟的研究应运而生。代沟的产生不单纯是伦理方面的原因,
如两代人之间缺乏感情沟通或所受到的教育不同,而是根
源于代际间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在精神领域的折射。特别
是当变革速度加快时,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年龄间隔也越
来越短,以致即便是同样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80后”和
“90后”,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
另一方面,成人社会对青年的“年龄歧视”使代沟往往
演变成为代际间的对抗和冲突。受几千年来的父权主义制
度和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由成人所掌控的社
会。在成人社会里,青年永远被看作不成熟的人,他们处于
社会的边缘,没有发言权,是“被统治者”。这种现象被称为
“年龄的种族歧视”③。由是,不难看到这样一个极不合理的
社会反差:一方面是由日益先进的社会环境所孕育起来的,
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过分早熟的新生代,他们迫切
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参与社会的决策管理过程。另一方
面,社会却保持一种倾向,即把占有社会劳动力人口多数、
富于独立创造能力、具有强烈的自我观念和参与欲的青年
拒于社会决策管理大门之外。这种不合理的反差给青年带
来的结果是困惑和不满,他们试图通过构筑自己的价值体
系,创造自己的亚文化,采取种种“另类”行为,来释放自己
的能量和不满,并在成人社会里赢得部分领地。
因此,不管是曾经的“80后”还是现在的“90后”,他们
之所以以各种各样“另类”行为和主张来挑战社会,这是他
们为突显自己的价值和对成人社会的“年龄歧视”表示不满
而进行的“仪式的抵抗”。
事实上,“代际”划分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层面,
一个是思维观念层面。从时间层面看,“代际”是依托其出生
的时间段而划定的,科学性在于,这个阶段出生的人,有着
基于年龄和生理特性的共同点;不科学性在于,用大多数掩
盖少数,用整体性代替了个体性。从思维观念层面看,科学
性在于他们这个群体一起度过了某个特定的社会阶段,在
国家统一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影响下,产生了带有
组织化色彩和社会化特征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不科学
性在于即便是国家的政策,在对具有家庭差异、背景差别和
性格分别的人来说,依然千差万别,不一而同。明白这两点,
反过来分析“代际”概念的使用误区就非常明显。曾经对“代
际”中的人,不加分辨地一棍子棒打,仿佛文革中的红卫兵
的盲目和无知一样。殊不知,对文革的反思并未引起人们思
想深处的自省和自觉。一旦换了个样式,那种沉睡在思想后
台的带有强烈攻击性和戕害性的“人吃人”思维惯性,又无
知无畏地钻出来害人害己。现在开放型的时代不能重蹈覆
辙,对所谓“80”、“90后”代际的批评和鞭挞,千万不能盲目
到不自知的地步,更不能扩大化到每个“80”、“90年”以后
出生的人。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年龄在长大,阅历一定随之增强。
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人就不能坚持所谓的“代际”价值观和
行为方式不发生改变。其实,“代际”划分只是某些人人为界
定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来对个体、群体做出最终的定性评
定。“50”、“60后”等掌握话语权和社会规则控制权的人要
知道,“80”、“90后”一般都是你们的下一辈,他们的思维、
行为、个性的发生、发展,根源还在于你们的教育引导和你
们所维持与造就的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一味地对“代际”中
的某些群体进行或重或轻地攻击、谩骂与评论,看似爽了心
气精神,实则是辱没了自己,忘记了自身的责任的表现。
注释:①李博实.可爱的80后[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8:135.
②杨苗苗.当代“粉丝”现象解析[J].东南传播,2008,(1).
③阎嘉.文化研究关键词[M].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84.
[参考文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72.
[2]王在山.“越轨”的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预防违法、犯罪现
象的启示[J].青年研究,1999,(6).
[3]陈宁,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
—对上海市2283名
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4]贾林祥.社会偏见: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因素[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百度百科.贴标签[EB/OL]./view/2483
,2011-01-05.
AttachingaLabelon1980ersand1990ersNew
GenerationandTheirGenerationDifferences
XUXue-ye
(SchoolofGovern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Itwasnotuntiltheconductionofreformationand
opening-uppolicythatthegenerationproblemswereindeedfocud
egrowthof
the"post-1980s-generation",therearchonthegenerationhascome
intobeing,andhasbeenbeingstrengthenedandperfectedbadon
rentrearchesmainlyfocusonas-
pectssuchastheprentationoftheissue,boththegeneralandthein-
dividualfeaturesofthedescriptionofgeneration'
rearchonruralyouthgroupofthe"post-1980s-generation",there-
archonthemlvesconductedbythegroup,andhowtosolvethe
gapproblemwiththeviewofmethodology,willbethepartsinthere-
arch,rstand
thisphenomenoncanhelpustohavearightopiniononadolescents,to
removethegapgenerationandpromotethecommunicationandun-
derstandingbetweengenerations.
keywords:1980ersNewGenerations;1990ersNewGeneration;
GenerationDifferences;AttachaLabel
编辑/万道林
社会视野
社会工作s
ocialwork
93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08:4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87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