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及对仗,“观⾳⼭上观⼭⽔”真有那么难吗?
今天,来谈谈对联以及律诗⾥的对仗。
我们的汉字具有,单⾳节、⽅块字的特点。形声具备,组合⽅便,分辨率佳,具有鲜明的⾳律节奏,语句和⽂章表达容
易产⽣对称之美。这是世界上其他字体,都不具备的。
诗歌、戏曲、散⽂等,⽂学体裁,都是全世界共有的。因为我们汉字字体的特殊性,我们产⽣了对联这种⽂体。对联,
是我们独有的⼀种⽂体,其他国家的字体,都不可能诞⽣类似于对联这种⽂体。我们应该好好的传承,先贤们遗留下来
的宝贵财富。
⼀、对联的由来
对联⼜叫门对、春贴、春联、对⼦、桃符、楹联等。对联起源于桃符。真正叫“联”,是来⾃于骈⽂与律诗。
相传,春秋年间,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了。⼈们把传说中降⿁⼤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
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压邪,从⽽产⽣了“桃符”。
挂桃符的习俗,持续了⼀千多年。到了五代,⼈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板上。产⽣了最早的对联。清代楹联学家梁章
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写道:
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幸寅逊撰词,昶以其⾮⼯,⾃
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最早出现的⼀副春联。
其实在、⽵、布、纸上,写上对仗的对句挂起来,第⼀⼈是建安七⼦之⼀的孔融。孔融把⾃⼰诗⾥⾯的句⼦:“座上客
常满,杯中酒不空”写下来挂于屋内。这便有了第⼀幅挂起来的对联。
对联两个字真正得名,是在明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他的《野获篇》写到:
“张江陵(张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
这才是对联⼀词真正的,第⼀次出现。
⼆、对联的格律
先了解下“联”的概念,在律诗中,两句为⼀联。律诗⼋句,共分为四联,⼀、⼆句是⾸联;三、四句是颔联;五、六句
为颈联;最后两句称为尾联。对联两句,分别是上句、下句,也可以叫成出句和对句。
再来看看对联的平仄格律。
1、对联不是韵⽂,不能押韵。对联的出句,必须是仄声收尾,对句则要平声收尾。这是对联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规
则。但是,很多没有学过对联的⼈,经常在这上⾯犯错误。⼤家要切记这⼀点,省的闹笑话。
2、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字数⼀样多。长联则必须句数⼀样多。
3、对联和格律诗⼀样,也需要遵守“相对”和“相替”的规则。即同句的偶数位置,平仄要相替。两句之间平仄要相对。同
格律诗⼀样,可以⼀、三、五不伦,⼆、四、六必须要分明。
4、不能出现三平尾,避免出现三仄尾。出现三平尾就是出律了,就不算对联了。三仄尾不算出律,但是要尽量避免。
因为出现三仄尾,会影响对联的韵律美感。
5、句中可以三连平或者三连仄,但是,不能出现四个以上的连平或者连仄。
6、避免出现孤平或者孤仄。
对联格律图
三、对联的六相
⼈们把对联的格律要求,总结成“六相”,也称格律六要素。分别是: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内容相关的意思就是,上下联在内容上要相关联,起到相辅相成的作⽤。
3、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是对语法的要求。词性相同是要求在语法上,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词语,词性需要相同或者相
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红楼梦》黛⽟教⾹菱学诗就提到。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平声对仄声,虚的对
实的,实的对虚的。
4、结构相称。结构指的是语法结构,⽐如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你不能拿个偏正结构去对个动宾结构。
5、节奏相应。这⾥的节奏指的是,对联语句有规律的停顿。通俗⼀点说就是断句。对联的上下联断句必须⼀致。⽐
如:
上联:观⾳—⼭上—观⼭⽔,下联:观⾳⼭—上—观⼭⽔。这样就节奏不相应了。
6、平仄相谐。
四、对联的分类
对联⼀般按两种⽅式来分类。⼀种是按对联的⽤途来分;另⼀种是按照对联的对法来分类。
按⽤途可分:春联、婚联、挽联、寿联、励志联等等。
按对法⼜分为:⼯对、宽对、扇⾯对、流⽔对、借对、邻对、句中对等。
注:关于这些对法,因这些对法所涉太⼴,在这⾥我就不详述了,今后新开⼀篇专门讲对联的对法。
五、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对仗的格律要求与对联相同。但⼜有区别。律诗的对仗要求,⽐对联更严格。对联还可以宽对,律诗却不能,律诗
必须对的⾮常⼯整。
说到对仗,就不得不说另外⼀个词“对偶”。很多⼈误以为对偶就是对仗,那是不对的。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单位叫做
对偶。⽐如:
良⾔⼀句三冬暖,恶语伤⼈六⽉寒。菜⼑越磨越快,⽂章越写越精。
这两个句⼦是对偶句。它们只是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但是平仄、词性都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再看下对仗的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有⼀个说法:
“所有的对仗⼀定是对偶,但对偶的句⼦不⼀定对仗。”
关于律诗的对仗,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联可对可不对;尾联通常不提倡对仗。如果⽤对仗的句⼦,作为⼀
⾸诗的结尾,会给⼈⼀种诗还没写完的感觉。
但是格律诗的发展,有⼀个过程。早期的律诗,很多都只有⼀联对仗的。有的是颔联,有的是颈联,⽐如,被称为唐代
第⼀律崔颢的《黄鹤楼》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这⾸《黄鹤楼》就只有颈联对仗,也有的是⾸联和颈联对仗,⽐如李⽩的《送友⼈》
青⼭横北郭,⽩⽔绕东城。此地⼀为别,孤蓬万⾥征。浮云游⼦意,落⽇故⼈情。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还有的是⾸联和颔联对仗的,⽐如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暮惹御⾹归。⽩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阙事,⾃觉谏书稀。
对仗的句⼦,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格律诗的韵律美。所以,想写好律诗,必须要学会对仗。
六、实例
接下来,我们以最近炒作的⽐较⽕的⼀联,来举例说说对联怎么对。观⾳⼭国家森林公园,挂出⼀联“观⾳⼭上观⼭
⽔。”悬赏下联。
⾸先要分析上联,先看平仄:
观⾳⼭上观⼭⽔
平平平仄平平仄,
对句应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看上联,这是⼀个重字联。第⼀、五字“观”重字。第三、六字“⼭”重字。对句也必须如此。特别注意第五字“观”为动
词。对句也需动词来对。
最后看断句,此联难就难在这⾥。“观⾳⼭上观⼭⽔”断句有两种,
1、观⾳⼭/上/观/⼭⽔
观⾳⼭地名词;上⽅位名词;观动词;⼭⽔实词,可看做⼭和⽔,也可看做⼭中之⽔。句意,在观⾳⼭上,观⼭⽔。
2、观⾳/⼭上/观/⼭⽔
此处观⾳作⼈名词;⼭上,实词⼭+⽅位名词上。句意,观⾳菩萨在⼭上观⼭⽔。
此处观⾳作⼈名词;⼭上,实词⼭+⽅位名词上。句意,观⾳菩萨在⼭上观⼭⽔。
所以,所对下联需要同时符合两种断句;还要符合重字规则。⽽且需要词性相通。
对联,先要把上联分析透了,就好对下联了。下联我对:“伏虎寺中伏寺碑”。
观⾳⼭上观⼭⽔平平平仄平平仄伏虎寺中伏寺碑仄仄仄平仄仄平观⾳⼭上观⼭⽔伏虎寺中伏寺碑
⽆论,平仄,词性,结构都⾮常⼯整的对上了。
结束语
想学好律诗的朋友们,⼀定要学好对联、对仗,如果不会对仗,是写不出来律诗的。最多也只能算是古风了。
很多把对偶当成对仗的朋友们,希望也好好学学对联的格律吧。毕竟,对联是中华⽂化独有的⼀种⽂学体裁。这么⾼
雅,⼜是全世界唯我们独有的瑰宝,难道不应该好好的学习、传承吗?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08:2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8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