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执教:李卫霞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四个班一共有学生180名学生,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学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稍有欠缺,表现在
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
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
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提高学生对计算
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
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部分来自城区学校,
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比较好,对此
应继续保持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的探索计算机
基础知识和编程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向尝试完成较为优秀的计算机设
计作品(电子报刊)的方向努力.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介绍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础的
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第二部分是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
技能训练要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较
为熟练的操作Word和wps操作系统。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期所学知识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
计算机流行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所涉知识都是当今计算机应用
方面的热点知识,学生兴趣浓,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培养具有获
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不
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才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如下:
信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
影响;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
计算机的相应的软硬件知识;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
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
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
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
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
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
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
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息的概念和意义,初步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3、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知
识;
4、windows的基本操作.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
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五认真”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
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要求,尽力做
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领会大纲精神,钻研教材
内容。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
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
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
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
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
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4)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
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
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
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学课本以外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对于学困生在课上、课后给予更多关心、
帮助和指导。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
培养学生的特长。
课时安排:共16课时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2课时)
1、认识信息技术。(1课时)
2、认识计算机系统。(1课时)
第二章获取多媒体素材(8课时)
1、获取与处理图像素材。(2课时)
2、获取与处理文字素材.(2课时)
3、获取与处理声音素材。(2课时)
4、获取与处理视频和动画素材。(2课时)
第三章信息的集成与发布(6课时)
1、制作电子报刊。(2课时)
2、制作演示文稿。(2课时)
复习检测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
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际.
三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该课在多媒体教室上。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案例讨论法
六教学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板书)
一:什么是信息?
(打开幻灯片)
二:信息的特征
(播放幻灯片)
通过幻灯片了解信息的的六大特征。
1、可传递性。
2、可加工性。
3、可共享性。
4、时效性。(举例)
5、依附性。
6、真伪性.(例举大学生被骗案例进行分析)
三、信息技术的简介。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感受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
(幻灯片出示)
分别给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在医学、农业、军事、教学中的应用)
老师给学生举例,组织学生讨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五、介绍信息安全(幻灯片演示)
1、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产生的因素
引导学生说出病毒的因素
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恶意软件和人为忽视这些因素。
六、讨论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七、引导学生遵守信息道德。
(课件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让学生牢记在心
八、回顾所学的内容:
通过幻灯片播放(总结性的)
第二章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
教学目的1、知道计算机系统构成,建立软件、硬件的概念
2、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了解计算机基本配置
3、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构成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存储器的相关概念
教学方法注意根据高中学生自身特点,倡导探究自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电子板书、多媒体网络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配置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课件演示]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配置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计算机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
其中:
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运算器组成,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存储器存放二进制表示的数据和指令,计算机性能与存储容量和
读写速度有关
存储容量用存储器包含的字节(byte)数表示,单位为B
1B=8位(bit)1KB=1024B1MB=1024KB1GB
=1024MB
存储器又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内存储器
一是随机存储器(RAM),可读可写,断电后信息丢失
一是只读存储器(ROM),只读不写,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外存储器
主要包含磁盘和光盘,其中磁盘分为软盘、硬盘和U盘,相对内
存的存储容量要大得多,价格低,速度慢,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常用软盘规格为3。5英寸,容量为1.44MB
常用硬盘一般容量为几十GB
常用光盘分为只读光盘CD-ROM和可改写光盘,容量640MB
输入和输出设备
将人们使用的各种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存入内
存
(一般介绍计算机基本配置,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计算机的硬件配
置)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用户能够使用计算机所必须的基本软件,用于计算
机的管理,维护,控制,运行及语言翻译处理,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
之间的接口。包括操作系统(如Win98),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
系统
应用软件——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设计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软件,
直接面向使用者(如Microsoftoffice,kv300)的软件。
小结:计算机系统组成图(略)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总线(BUS)
提供CPU和其它部件之间的数据、地址和控制信息的传输通道包
含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内存的寻址
范围。
2、数据的存储
美籍科学家冯.诺依曼最早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提出“存储程序
"并使程序能连续自动执行的设计思想.目前使用的计算机仍采用这
一原理。
3、指令及其执行
阅读理解p16—19
[课后复习和预习]复习计算机系统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04:1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74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