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版」
课文原文
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
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
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
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
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
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
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
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62年5月,节选自作者的散文《漓江春雨》,文题是课本编者所
加。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其一
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此文即是作者与友人
慕名而游之后写的游记散文。
文学赏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
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
人心旷神怡。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
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作者通过与
其它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
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同时,此文的艺术特色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层次清晰,语句协调。主要表现在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上所显示出来的语
言的外在美,出现了不少排迭和对偶的句式,即整句。比如作品的第二段开头写
着,“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然后用“却从没看见过
漓江这样的水”一转,对前面两个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从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颂
的漓江的水,即“桂林山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转入正题。接着,第三段的开
头也以同样的结构写着,“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然后又用“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一转,对前面两个肯定的句式加以否
定,从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颂的“桂林山水”的别一个组成部分即桂林的山,并且
用了多个比喻加以歌颂。第二、三两个句段之间的结构也与之类似。文章末尾一
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于此,山与水,水
与山形成了回环;并在这回环的句子里,加上了“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
江上竹筏小舟”的排迭渲染,更加点缀了桂林山水”的美所以,课文的结尾写着:
“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
就不但与作品首段“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遥相呼应,还有
画龙点晴之妙了。
第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与外在美的对立一面便是内情美、意境美。作者
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一个“甲”字,展开想象,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绘形绘色
地将人们引入了桂林山水的胜境中去。比如作品以“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
镜的西湖”作陪衬,突出了人们“从没看见过”的这样奇异的水,即漓江的水。为
了进一步增强人们从比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就用了比喻的手法来作具体的说
明。写水绿,绿得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写山奇,奇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
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写山秀,秀得“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作者
是“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的。即使漓江的水静得出奇、清得见
底,作者还是能够在船桨“激起”的微波上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如此
静态之中,就有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
筏小舟”就像是让你感到“走进”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乘着”、“激起”、
“感觉”、“走进”,便成了全文的主线。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鞍山市作协主席霍林宽《鞍山文学精品》:“作者自己的所见所
闻,与联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排比融为一体,对桂林山水
进行正面描绘,生动逼真地再现桂林山水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
美、水的动态美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给人美的享受。”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桂林山水〉介评》:“文章写得美。赞美‘千峰
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山水的诗文不计其数,用不足400字把桂林山水写得
惟妙惟肖、令人神往的当属此文。”
云南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教授骆小所《现代修辞学》:“这是一段优美
的抒情文字,它既是一幅描绘桂林动人的山水画,也是一支和谐的乐曲。人们读着
它,辄令人神驰。作者柔毫上蘸着山水的瑰丽色彩,好像桂林山水本身就是一幅幅
变幻无穷的能动的画廊。”
后世影响
《桂林山水》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课课文。
作者简介
陈淼(1927—1981年),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华北联大文
艺学院文学系研究生部。历任全国文协创作员,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务所秘书,研究
员。中国作协秘书室主任,鞍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鞍山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
辽宁分会专业作家。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
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说《劳动姻缘》,短篇小说集《炼钢工人》《红
榜的故事》等。
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以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
绚丽的山水画,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一、多样手法绘美景
1、引用开篇,巧设悬念。开篇引用了清代诗人金武洋的名句——“桂林山水
甲天下”,这既点明了课题,总起了全文内容,又交代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的原因——桂林是闻名世界、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使读者顿生悬念:桂林山水独
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
2、比较引入,侧面烘托。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时,作者并没有一开始
就直接描写山水,而是采用了比较引入的表现手法,从侧面烘托山水的独特之处。
你看,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来衬托漓江水之平静,而比起水平如镜的西湖来,漓江水
又平添了清、绿之特色。这漓江的水真是迷人啊!同样,桂林的山既不像泰山那样
高大雄伟,而是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尽显奇、险之特色;也不像香山火红一片,
而是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五光十色。
3、比喻排比,正面描绘。在主体部分,作者把自己的见闻与联想巧妙地结合
起来,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
瞧,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
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等等。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
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
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在
主体部分采用了这两组排比,它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描
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绘就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美妙画卷,写成了一
首琅琅上口的动人诗篇。一个“真”字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而严谨的句式强化了
表达感情的力度。
4、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课文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的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
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点缀其间,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
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首段遥相
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一腔真情颂桂林
1、描写景物,流露赞美之情。瞧,“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
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
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
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巧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几种修辞手
法,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
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真挚的赞美之情。
2、穿插议论,洋溢赞美之情。在描写漓江的水之前,作者说:“我看见过波
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一议
论,拿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一个“却”字烘托出这些美景
虽美,可无法与漓江的水媲美,衬托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这包含着深深的赞
美之情。
3、首尾引用,表达赞美之情。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赞美,一个“甲”
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一年
级下册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观赏之意,真是“一字妥
贴,顿然生辉”呀!结尾又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观赏桂林
山水之后的感受,具有画龙点睛地之妙,洋溢着作者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与
赞美真情。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03:5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73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