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戏歌与戏曲相结合的教学艺术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戏曲
进课堂不仅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逐渐失宠,
知音逐渐减少,音乐创作者们为了戏曲艺术能源远流长,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
年学生了解戏曲艺术,在歌曲中加入戏曲元素,使之具有了戏曲风格,同时使它
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便形成了戏歌。
《新课标》中提出:音乐教学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之上,掌握和
领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风格和气质,引领学生高层次的鉴赏音乐,
丰富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同时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用姊
妹艺术形态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在认识和了解各种姊妹艺术过程中,使学
生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和音乐的审美经验体验得更加鲜明,把握得更加贴
切。笔者从事戏曲进校园实践工作已有12个年头,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
困扰,如:戏曲的时代烙印太深,脱离学生生活;学生对有些戏曲片段欣赏极度
不感兴趣,一些较长的句子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并且乏味。在各种外来的、现代
的艺木形式充斥着艺术殿堂的现代社会,戏歌无疑是戏曲进校园的一阵春风,它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戏曲进校园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拓宽了戏
曲进课堂的渠道。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育中的材料必须从民族
音乐、古典音乐及现代音乐三个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自己民族的
音乐文化。”现行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中,戏曲戏歌的教学内容不少,
如:第七册中的《采茶舞曲》、第八册中的《故乡是北京》、第九册中的现代京剧
选段《打虎上山》、第十册中《京韵》、《我是中国人》《蛐蛐和蝈蝈》等。这些戏
曲、戏歌学习内容在小学四、五年级音乐教材中,均占每册的12.5%。
由此可见,戏曲、戏歌音乐文化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也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了解戏歌
戏歌是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内容表达了现
代人的生活情感,歌曲旋律采用了戏曲艺术的风格,又含有当代的流行音乐元素。
传统戏曲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优美的旋律感动
人心灵,而流行歌曲却是新时代人的宠儿,二者结合,自然相得益彰、风格独特。
1、准确定位优化教材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戏歌开始起步,九十年代中期形成一股热潮。拖腔的
运用、装饰音的修饰、过门的参考、韵律的采纳都有着浓郁的戏味。如《故乡是
北京》《说唱脸谱》是一些京味儿、戏味儿都很浓的歌曲作品。《前门情思大碗茶》
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的歌曲,行腔柔美、韵味十足。
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第九册的京剧欣赏《智取威虎山》选段和第十册第八
课《京韵》,这两课仅局限于现代京剧和京韵大鼓。但事实上,笔者所在的浙江
地区接触到的越剧、婺剧、黄梅戏等远比京剧和曲艺熟悉得多,因此从教学内容
上分析,学生除了学习教材中的戏曲、戏歌知识外,地方戏曲、戏歌也是必不可
少的,如第七册中的《采茶舞曲》有着鲜明的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的特征,是一
首越剧歌曲。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如《梁祝》《婺剧美名
传四方》等。
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每一句旋律都要用心地去感受体验并实践,
范唱要演绎得生动传神。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找出课堂学习上的一切有利因素,
例如:板眼、唱腔、伴奏乐器、音色、角色、旋律对比变化等。特别是一些唱腔
中的韵腔,或高亢起伏、或委婉曲折,最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教师要反复地给
孩子们聆听鉴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师生合作,共同领悟戏
歌作品的精髓。
2、把握时代拓宽教材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时
期的戏歌有《刀马旦》《我的地盘》《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等,舞台风格、
人物造型都有了变化,所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上时期戏歌节奏舒缓、明朗、中
速,而新时期戏歌节奏感强劲,而且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交
流,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这个过程中可能做不到完全让学生们接受和喜爱,但可
以把流行通俗的元素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中,让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歌音乐
和经典的戏曲艺术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学过程中会出现
很多不稳定因素,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和综合表现能力。
二、走进戏歌,精彩表现
吸收流行文化,永葆创新精神,是艺术得以延续的奥秘,同样也适用于戏曲
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新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少一点填鸭式教学。因此,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
充分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遵循学生审美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
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开展戏歌教学活动,再把教学内容、
难度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内涵。
1、赏中品韵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儿的歌。其演唱风格是将歌曲的自然亲切与戏曲
的行腔韵味集于一身,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利用
歌曲固有的优势寻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契合点,很好的推广了中国的传统文
化。20世纪80年代末《故乡是北京》的成功创作标志着我国第一首戏歌的产
生,它的始创者是阎肃和姚明先生。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
材,有着京剧的婉约细腻的声腔板眼,又有着浓郁的京腔京味,戏味和歌味结合
恰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音乐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听,反复聆听,重
点听、分析听,在听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才能赏出戏歌中
的味。在小学音乐第八册戏歌《故乡是北京》欣赏课上,应充分利用歌曲的京腔
京韵美的的特点,让学生们先聆听,感受歌曲中的韵味,教师适时的范唱,然后
让学生尝试唱上几句,学生们都陶醉其中。第一步先让学生静态地听,初步感受
歌曲旋律中的京腔京韵;第二步动态的听,恰当运用多媒体,利用视听结合法,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的感知,感受歌曲中的戏曲音乐特点,如:乐句中先紧
后松的节奏、在长音上加入伴奏,以及以念白的音调节奏唱出北京的古迹新貌等;
第三步引导学生投入的说,让学生结合歌词内容说说力度、速度、情绪、音色的
变化在歌曲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说说对故乡北京的赞美
和深情厚爱。在赏中品味韵的同时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又如:在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了传统与
现代流行元素(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配乐、鼓乐舞蹈、明星演唱)相结合的《重
整河山待后生》的演出视频,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和快乐男声张杰、苏醒的表演
激情碰撞,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听赏后不禁发出感慨,“原来戏曲也这么好听。”
其后,教师播放精美的课件辅助音乐创作背景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
生聆听,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从而理解歌词
含义。在一系列的铺垫教学之后,学生在心理和听觉上已经接受了这种民族音乐,
最后让学生反复对比欣赏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演唱(回归本土的表演
形式,民乐伴奏、击鼓独唱),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在浓
厚的京腔京韵中感受到戏歌的艺术魅力,自我产生演唱和表演的欲望,并最终升
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唱中传神
中国戏曲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就是口传心授这种方法,心授是指内容和
灵魂,口传是形式。唱是最能体现韵味的表现形式之一,抠嘴儿唱出来的戏味儿
也是最难把握的,口传心授是最合适的办法。如果教师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口传心
授的方法,像民间艺人那样,根据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嗓音条件,并利用装饰音
将唱腔中的小空隙予以填补,通过外部表情、动作、眼神就能充分让学生体会韵
味美的所在。教师的示范要真切形象,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范唱、每一个眼神都
能带领学生迅速找到途径,帮助其理解戏曲音乐的情感,了解音乐形象。选择恰
当的时机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不管是稚嫩的还是成熟的,都让学生们体验
成功的喜悦。
如:在小学音乐第十册歌曲《我是中国人》一课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两
位新朋友——单皮鼓和弹板并分别演示边激情满怀地范唱《我是中国人》,并让
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跟着教师做板眼的动作(戏曲中的强拍,称之为板,
弱拍,称之为眼)。第二步师生一起字正腔圆念:“我是一个中国人”。第三步用
教师激情洋溢并传神的范唱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演唱。让学生走出教室仍回
味无穷。
3、学中挖趣
受现代流行音乐的熏陶,很多学生已经接受不了咿呀慢吞吞的的传统戏曲,
而通俗音乐容易理解,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特别受学生们的喜爱。如何把
流行音乐和戏曲音乐联系一起,戏歌就是最佳的途径。笔者在搜集流行音乐时,
观察到学生对当今乐坛上有着流行元素、又穿插戏曲风格的这类既像歌不像戏
的戏歌颇感兴趣,如王力宏的《在梅边》、陶喆的《苏三说》、李玉刚的《新贵妃
醉酒》《逐梦令》等。于是,笔者尝试让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我所喜欢的戏歌”主
题交流活动,在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喜爱戏歌的理由有很多:有的说有新鲜感和创
意性,有的说京剧里的锣鼓声能给人以振奋,还有的说听了这些歌,享受到了流
行的时代感。在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戏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听、唱、动、说、看以及讨论分析和比较,学生会了解到有些歌曲中穿插了
戏曲旋律——或是戏曲的锣鼓经,或是换成流行唱法演唱相同戏曲旋律,或是背
景和前奏音乐体现戏曲风格等,让学生体验到魅力无限的戏歌和传统的戏曲音
乐,又感受到充满了现代气息的音乐元素。学生在感受戏歌的同时也能专注投入,
引起思考和共鸣,仿佛戏歌把他们带入了真正的艺术殿堂,从而培养他们从渐渐
关注戏曲到愿意探究戏曲,进而喜欢上戏曲这一连锁反应。接着,笔者就从以上
这些流行歌曲中挖掘它们的戏曲元素,如:从《苏三说》《新贵妃醉酒》到京剧
的渊源、表演大师、戏曲角色、京剧脸谱等几个方面是寻求答案,开放式教学引
领学生们参与活动。
歌中有戏、戏中有歌是戏歌的特点,学生喜欢接受、乐于接受,在进行戏曲
教学中巧用戏歌作为媒介,把专业的戏曲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效
果显著,是挖掘学生学习戏曲兴趣的重要途径。从戏歌着手,让学生喜欢戏歌、
热爱戏曲,让戏歌成为戏曲和通俗音乐的纽带。
三、挖掘地域资源,创作演绎
音乐课标提出要因地制宜实施《标准》。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
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
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
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
标准的弹性尺度。
1、利用资源,因地施教
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音乐风格的不同。应
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施教。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婺剧素有“徽戏的正宗、京
剧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之称,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金华人民宝贵的文
化财产,那么婺歌无疑也成了婺剧进校园的桥梁纽带。笔者在婺剧进校园十多年
的实践经验中也切身体会到了婺歌的魅力所在,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切体会本土
音乐文化的精髓,这几年笔者尝试着进行了婺歌的创作。
2、实效传承,创作婺歌
地方戏曲如何传承,怎样保护?要多元化,切忌一个模式,就是要扩大想象
空间,打破常规的思路,开拓新模式,走出新路子。立足戏曲、不唯戏曲、延伸
戏曲、超越戏曲。笔者精心策划,并在一些婺剧专家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根
据婺剧的基本音乐唱腔,创作出了婺歌—《醉美仙源》。歌曲描绘了仙源湖畔美
丽醉人的景色、仙源湖畔勤劳的人们和莘莘学子们。歌曲A部分旋律根据婺剧
曲牌《芦花》创作而成,歌曲B部分加入了婺剧方言念白的片段,既雅俗共赏,
又充满童趣,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笔者把歌曲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在学生们中进
行推广,歌曲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很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此外,笔者还为此歌曲精心编排了具有婺剧戏曲元素的舞蹈,孩子们伴着唯
美的音乐,如水一般舞动着身姿与长袖,在舞台上或舒展、或回旋、或腾跃,在
歌声中陶醉,在舞姿中绽放。悠悠婺音、琅琅童声,地方戏曲元素已经在孩子们
心中扎根,在传承婺剧传统文化教学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既有传统的音乐元素又充满时代气息,在戏歌
教学中去感受心灵在古老与时尚的时空中流淌。就像戏歌《说唱脸谱》里所说: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
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23:5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62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