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
学教育
7
《汉书》个性化的写人叙事艺术
王园园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自甲骨卜辞对历史事件零星而不乏生动的记载,到《尚书》、《春秋》初步系统化的历史叙事
出现,至《左传》、《国语》、《战国策》更是将先秦写人叙事文学推向了辉煌。司马迁吸纳众长,长于叙事,
布局细节铺排有致,妙手写人,形神兼俱,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叙事写人艺术的高峰。锺此,《汉书》写人叙
事成就也比较高,行文从容得体,有条不紊,给人直面历史之感,呈现出独有的艺术手法,依次述之为:虚
实相间与增删史事;概叙与详叙相互穿插;以叙为议与细笔妙补。还有层层推进等手法也一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汉书》;写人;叙事;艺术手法
就史籍记载而言,自古就有“左
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章学诚论
叙事与记言的区别时称:“叙事之文,
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
如其事而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
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
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
1
]”追求实录,
尽量接近历史真实,是史家的职责。然
而,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而史官又
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历史人事,
所以叙事之文为作者之创造自不待言。
杰出的作家更能够在总体统一的风格
中追求多样的变化,《史记》导其先路,
写人叙事篇篇具有个性,《汉书》紧随
其后,也能于篇章中运用多种手法凸
显个性,令人物风神毕见,事迹详赡
清晰。
一、虚实相间与增删史事
历史的纪实是相对而言的,在必
要之时也需要艺术创造,当然一切的
创造必须要符合历史事件的基本发展
过程,并且要合乎人物的性格特征。钱
钟书曾言:“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
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
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
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
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2
]”
史传文学不同于小说,但是《左传》、
《国语》、《战国策》在叙事写人方面均
有虚构的内容,多言鬼神而传奇色彩
非常浓厚,与绝对的史实相区别,但
是却增强了作品的合理性,生动性和
文学性,如《左传·宣公十五年》讲
述的“结草衔环”的故事,就涉及到
记梦与因果报应的思想。虚实相生,增
强了写人叙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史
记》中的以文运事、以情驭史的成分
随处可见,如《刺客列传》中聂政之
姐死烈那样富于传奇色彩的描写,入
骨三分,不仅对真实的历史事件有所
补充,而且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
值。《汉书》的作者班固虽然是一副经
学家的古板面孔,但是从他的写人叙
事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作者合理的想
象和虚构使得篇章文采奕奕,情感表
达更为充沛的一面。
如《汉书·王章传》在如实地叙
述历史的同时,虚构或者想象的情节,
尤为引人入胜:
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
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
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
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
后章任官,历位及为京兆,欲上
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
念牛衣中涕泣时邪?”章曰:“非女子
所知也。”[
3
]
这两个情节叙写了很小的生活故
事,“牛衣涕泣”旁人难以得见,夫妻
之间的对话也不是外人能够听见的,可
见这些都是出于作者合乎生活实际的
想象。从一“呵怒”,一“止之”可以
看出王章妻是一个有见识的女子,而
王章的个性形象也由此得以多方面的
展现。
虽然史传作品不允许虚构或者任
意改动历史人物的行事和风格,但是
作为精神生产物,作家一定会带着自
己的个性、局限以及时代特征去完成
创作。因此,经过创作主体再现的历
史人物形象必然受到了主体的“审美
观照”。那么由一些创作者“观照”下
描述的细节更是妙笔生花了,比如《汉
书·陈万年传》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一节“陈万年病榻教子”: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
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
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
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
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
言。[
4
]
陈万年作为汉朝的高官,处世秘
诀居然是左右逢源,谄媚事人。几句
对话,先“欲仗之”后“乃不复言”,
如此传神的刻画,对于陈万年父子的
个性形象都有典型意义。试想,这种
半夜教育儿子的事,外人几乎不可能
亲眼所见、亲耳听见,而班固描写的
如此细致,真实,令人不得不佩服他
的才思与妙想了。
还有《外戚传》中出身倡优而以
“妙丽善舞”得幸君王的李夫人,于病
笃之时冒着极大的风险,再三拒绝来
探望的武帝提出见面的要求。在当时
李夫人的行为令人惊诧,但其深刻用
心为作者通过李夫人姊妹间的对话巧
妙传出:“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
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
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
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
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
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
思闵录其兄弟哉[
5
]”。受宠美人与君王
之爱仅止于此,读之令人嘘唏,但读
者一望而知,这等姊妹间的私语不可
能为外人所知,相信应是作者揣摩情
境的合理想象,既符合人物的个性特
征,又显得真实感人。
二、概叙与详叙相互穿插
历史叙事要求史家以实录的笔法,
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入大量丰富复杂
的历史信息,这样,史家不但要在人、
事材料方面精心选择,更要选用大量
简单的白描,将最大的信息量浓缩于
最少的文字中。如果史官仅仅是概括
性的勾勒,而无铺陈与渲染之处,则
会显得呆板无味,失去了历史本身的
生动色彩。因此,在历史著作里如何
将“史笔”与“文笔”处理好,无疑
是非常重要。用现代叙事理论来说,就
是把讲述性叙事、纯叙事与对话叙事、
模仿叙事相结合,才能完成一篇写人
htsRerved.
2013.10
学教育
8
文学评论
叙事的佳作。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形
象解释演绎历史的纪传体,班固完全
继承了这种以人写史的传统,在《史
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史传文
学的艺术技巧和叙事手法,着力塑造
了有汉一代的众生相。
大凡历史著作所应有的本体意识,
如史鉴与劝惩职能,讲求实录的原则,
以至史家所必须的德、才、学、识,在
史传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里转引了
这样一段话:“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
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事直,其
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他对司马迁的真诚
称赞与欣赏,在编写《汉书》时也处
处以其为楷模。郭预衡先生认为:“(汉
代)保有‘白描’特点的是司马迁。司
马迁的文章长处很多,其中主要的一
点是不‘太做’。这是扬雄、班固望尘
不及的。”实际上,《汉书》虽说写人
叙事较为详细,特别注重细节描写,语
辞也比较典雅,但是总体风格并不是
矫揉造作的,而是相对简朴凝练,特
别是在概叙与详叙相结合这种艺术手
法的运用方面,继踵《史记》,而更纯
熟。
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汉书·蔡
义传》中对霍光言行的补充叙写,虽
然寥寥几笔,但很能反映霍光弄权谋
政的一面:
义为丞相时年八十余,短小无须
眉,貌似老妪,行步俯偻,常两吏扶
夹乃能行。时大将军光秉政,议者或
言光置宰相不选贤,苟用可专制者。光
闻之,谓侍中左右及官属曰:“以为人
主师当为宰相,何谓云云?此语不可
使天下闻也。”
另如《萧望之传》、《杨敞传》等
均有影射霍光弄权的记载,作者将其
一一叙述出来,体现了“实录无隐”的
史学精神。而霍光对于昭、宣中兴的
功绩是不容抹杀的,所以班固以尽量
客观的态度来刻画这位人物,本传与
他传相呼应,概叙与详叙相结合,起
伏有致,不至于平淡无奇,罗列账单。
麒麟阁内画像有十一个人,班固
不惜一一列举众人的职位名字,而且
还以黄霸等人相对比,更加突出了苏
武在班固心中的地位。归汉后的苏武
仅为典属国,职位比较低,却和大将
军霍光等同列功臣之属,可见作者对
苏武的敬佩和颂扬之情溢于言表。另
外,在《苏武传》中对苏武在绝地牧
羊,受尽折磨的情状给予了细致的描
写,读来令人动容,而对其归国后的
几句白描式的叙写更是让人感动至深: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白。”十九年的生活在历史
的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段,但是对于
苏武来说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克
服煎熬生存下来。作者用苏武出使前
后的形貌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而班固作为秉笔直书的史官,于写人
叙事之间,冷静之余,也不禁倾注了
浓浓的赞誉之情。而因为班固不遗余
力地生动描写,苏武这个人物的形象
已经具有了典型的意义,成为了坚守
民族大义、不辱使命的代表,受到人
们世代敬仰。
三、以叙为议与细笔妙补
《汉书》总体风格是内敛严谨的,
在行文中更是较少直接议论的语句,与
司马迁的鲜明褒贬相比,作者这种客
观冷静的态度让后人非议颇多。唯《王
莽传》中,作者在洋洋洒洒四万多字
的叙事中,多有议论之语,以求多方
面展示王莽的形象,这也是出于详述
事迹,条分缕析内外因以告诫后世的
需要。至于大部分的篇章,除赞语外,
多是将感情蕴含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
即以叙为议,真是“一言而巨细咸该,
片语而洪纤靡漏”,总能让人“睹一事
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然而,汉书
的“论赞”部分有的夹叙夹议,或者
稍作批判,也是对以叙为议这种艺术
手法的补充。有的篇章于细笔巧妙地
补出作者写人叙事的真实意图,于冷
静地思索外顿感意味深远。
劝惩的精神和实录的原则,使得
史传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批判
精神。作者要忠于史实,坚持原则,明
辨是非,善善恶恶,黑白分明。歌颂
光明并不难,难的是敢于揭露黑暗,鞭
挞丑恶。其实从先秦时代董狐与齐太
史身上,我们已经看到正直的史官在
记载历史时的批评精神。其后有历史
责任感的史官,无不自觉地继承了这
种精神。《汉书》揭露汉文帝后期的荒
于政事耽于逸乐,武帝的好大喜功连
年用兵,诸侯王多凶狠残忍、恣意妄
为,外戚之骄纵放恣、残暴不仁等等,
都显示出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
精神,不但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也体现在作者所生活的当代统治者身
上。出于尊汉护国、以史为鉴的需要,
历数王莽之乱始末的史官班固,对西
汉末期君臣事迹记录的尤其详细。如
《汉书·元后传》表现外戚王凤擅权欺
主的行径令人震惊:
作者只是描述了一件寻常小事,但
从皇帝与大臣的对话行事,足以看出
当时百官唯王凤之命是从的状态。一
句“其见惮如此”,是作者插入的评论
之语,饱含着气愤与无奈。被欺压的
成帝如此昏庸无能,外戚专权盖主之
气焰何等嚣张。作者虽然是在简洁地
叙述本事,鲜少大段的评论,但我们
仍然能感觉到他难以忍耐的愤怒充斥
在字里行间。
《汉书》还善于用层层推进法来叙
写人物事迹,于极为纷繁的人情关系
中将历史事描写的有条有理,刻画人
物也有声有色,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
术创造力,如《汉书·王嘉传》笔笔
聚焦于王嘉的刚直忧国,堪作柱石之
臣却终被害致死,《汉书·金日磾传》
不过千余字,逐层推进式叙写武帝与
金日磾之君臣遇合,都是颇为成功之
例。如写武帝宠爱金日磾的长子,但
金日磾却因为儿子持宠而骄,淫乱无
状而杀掉他。武帝虽怒却心敬之。另
一方面又将金日磾自身严于律己的作
为写出,突出武帝对他非同一般的态
度。双线交错,将一位谨慎持重的大
臣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时又将霍
光与金日磾相互对比而写,起到了互
相映衬的效果。印证了传末的赞语,同
时也显示了作者的贬褒态度。
当然,《汉书》叙事写人方面有时
不免因为过于详细而有繁复之嫌,有
些甚至是重复出现的段落,但是就总
体而言,班固善于将平叙与逆叙、插
叙等多种手法交错运用,使文章的主
旨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其
严密与详赡,实有胜于《史记》,无愧
于范晔“赡而不秽,详而有体”的赞
誉。
参考文献:
[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古文
十弊》。
[2]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
局,1986年版,第164—166页。
[3](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卷七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
2304页。
[4](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卷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
2049页。
[5](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卷九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
2841页。
作者简介:王园园(1984—),女,湖
北十堰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11级古代文
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晋南北
朝文学。
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22:5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6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