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3篇
《陈情表》教案篇1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
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
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
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
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
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
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
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
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
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
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
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
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
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
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
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
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
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
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
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
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
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
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
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
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
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
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
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
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
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
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
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
“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
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
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
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陈情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
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
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
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
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
《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
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
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
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
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
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
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
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
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
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
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
“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
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
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
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
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
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
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
养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
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
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至于成立
3)、通假字
闵―悯蓐―褥零丁―伶仃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
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
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
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
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
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
“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
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
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
对的?
晋对李李对晋陈情
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刘病日笃
催臣
告诉不许进退两难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
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
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
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
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
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1)通译第三段;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
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
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
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臣之辛苦听臣微志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
陈情目的。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
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
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
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
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
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
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
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
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
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
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
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
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
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
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
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
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
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
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
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
“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
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
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
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
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
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
语。
(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
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作业:1、练习册题
2、背诵课文
《陈情表》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
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
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
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
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
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
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
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
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
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
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培养
自学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学生分组坐好
七、课时安排:
3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
读背诵。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
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
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
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
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
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
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
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
里侍奉祖母。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22:4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6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