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免费)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商酌
.
(sháo)修葺
.
(qì)驿
.
路(yì)
B.譬
.
如(pìn)露
.
宿(lù)契
.
约(qì)
C.拖沓
.
(tà)折
.
损(shé)包揽
.
(lǎn)
D.菌
.
子(jùn)淤
.
泥(yū)亵
.
玩(xiè)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黄晕窠巢杂乱无章争先恐后
B.发髻澄清吝啬家喻户晓
C.粗犷憔悴决别兴高采烈
D.信服人声鼎沸花枝招展淅淅沥沥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
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
起挫折。
B.我们不应兀兀穷年
....
,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
。
D.老舍先生沥尽心血
....
,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
B.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C.小勇说他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
止欺凌行为。
5、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8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②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
③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④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⑤“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
验。
⑥我们为什么活着?
A.⑥②④③⑤①B.⑥⑤①③④②C.②④①⑥③⑤D.④②⑤⑥③
①
7、古诗文名句默写。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
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竹里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韩愈《晚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榆写出对春天的留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8
A.可爱者甚蕃
.
(多)B.不蔓不枝
.
(长枝节)
C.亭亭净植
.
(种植)D.陶后鲜
.
有闻(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
.
出淤泥而不染水陆草木之
.
花
B.濯清涟而
.
不妖人不知而
.
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D.同予者
.
何人逝者
.
如斯夫
3.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
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明天的寓言
①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相处得
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
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橡树、
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笼
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②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
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
那儿有无数小鸟飞来,在雪层上露出的浆果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这里事实上正
以其鸟类的丰富而驰名,当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
都长途跋涉地来这里观看它们。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
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这里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
许多年前的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③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
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
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
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不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中出现了一些突然的、
4/8
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④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
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
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斑鸫、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
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
⑤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农夫们抱怨着他们无法再
养猪了——新生的猪仔很小,出生后也只能活几天。苹果树花要开了,但在花丛
中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所以苹果花没有得到授粉,也不会有果实。
⑥曾经一度是多么吸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浩劫后的、焦黄
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地方只有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
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经死亡。
⑦在屋檐下的雨水管中,在房顶的瓦片之间,一种白色的粉粒还在露出稍许
斑痕。在几星期之前,这些白色粉粒像雪花一样降落到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
上。
⑧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
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⑨上述的这个城镇是虚设的,但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
上千个这种城镇的翻版。我知道并没有一个村庄经受过如我所描述的全部灾难;
但其中每一种灾难实际上已在某些地方发生,并且确实有许多村庄已经蒙受了大
量的不幸。在人们的忽视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
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这篇文章共有九个自然段,若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怎样划分?各部分都说的
是什么?
3.文中说“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相处得很和谐”,归纳一下有哪
些现象能说明它。
4.第⑨自然段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中的“幽灵”是指什么?
5.请你想想办法改变一下文章中说的局面,对未来做一番美好的畅想。
2、《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
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
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
妇等。
5/8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
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
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
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
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
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
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
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
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
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
《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
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
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
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
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
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
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
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
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
“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
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
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
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
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
.
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
6/8
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有首诗这样写道:“那是谁家的春天/赤足走在田埂上/心事像打了结/少年
时的烦恼/总是这般模样/有一点盲目/有一点仓促……”其实在四季的更迭中,
我们遇到很多人,也经历过很多事,有烦恼,有快乐,有成功,有失败……我们
经历着,也在成长着。请拿起你的笔来,记下成长中的事,慢慢适应长大吧。
请你以《季,那件事》为题作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
字,文体不限。
7/8
参考答案:
一
D
C
B
A
D
A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二
1.C
2.B
3.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
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4.D
三
1.这是一篇科幻作品(科幻小说)。
2.第一部分(①、②):虚拟城镇环境美好的昨天。第二部分(③—⑦):虚
拟城镇环境变坏的今天。第三部分(⑧、⑨):揭示变化原因,预测明天的后果。
3.(1)城镇位置优越。(2)终年环境美丽,动植物种类丰富,小溪洁净又清
凉,人们到小溪边捕鱼。(3)旅行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赏候鸟,欣赏路边花草
树木。
4.“幽灵”是指环境被污染的危害。
5.示例:人们改变了种植方式,注意保护环境,树木渐渐生长起来,鸟儿
又飞回来了,狐狸、小鹿徜徉在林间。
【答案】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8/8
2.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
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3.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4.C
四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22:3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5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