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特色田园乡村更新发展策略探究—
—以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林蒲社区为
例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
作为案例,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框架,结合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路径及
实际问题,从特色产业培育、田园生态维育、特色风貌塑造、人居环境提升、乡
村多元共治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策略
1.研究背景
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于2017年6月
在江苏省开启了试点,到2021年已经在江苏省遍地开花。特色田园乡村是大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载体和创新平台。书法艺文特色历史文化乡村是特色田园类型
中较为特殊的类型,其更新改善的品质对乡村振兴、建设高水平特色田园具有重
要意义。
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要素,通过
深入挖掘村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书法艺文特色田园乡村,使村民居住环境得到
了较大提升,开启了农旅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试点,先后获得2018年
第二批省级创业型社区、2019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并于2020
年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本文以该特色田园乡村为案例,梳理其在特色田园建
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并从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等方面提供解决策略,
助力特色田园的建设。
2.场地概况分析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位于桥林街道林蒲社区,东侧与浦乌路交通主干
线紧邻,南侧以驷马河为界与安徽接壤,西侧为长江十里风光带,区位优势具有
不可复制性,示范区面积4.85平方公里,原住民294户1006人,片区内以南云、
沈云、林元三连片原生态自然村落为主线,以一代草圣林散之传承书法文化为魂,
数千亩高标准水稻种植区可兼顾生产和旅游(图一)。
图一村落形态
3.发展方向和策略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是一次整合和提升区域内现有资源的机遇,结合历史
文化村的基地特点,分析出限制村庄发展的四大核心痛点——“有资源缺产品、
有文化缺氛围、有观光缺体验、有景点缺串联”,为了构建滨江生态水网田林系
统,打造书法艺文特色乡村文化和文旅文创、艺术田园乡村,总结“江上草堂”
特色田园乡村的更新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3.1特色产业培育策略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以打造以江圩生态农田为基地、林散之书法文化
为特色的“金陵书法第一村”为综合目标,聚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耕休闲、
传统文化教育体验为一体的艺文慢活滨江特色田园乡村。
3.1.1立足“江上草堂”特色,培育慢乡产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
作为浦口区的文化地标、艺术名片,“草圣书乡”品牌的成功打造为特色田
园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版块总占地面积约960亩,紧紧围绕“当代草圣”
这一核心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林散之书法文化内涵,统筹文化艺术、旅游休闲、
园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林散之艺术交流中心、三痴馆等特色项目,
旨在做强区域特色、弘扬文化传承,塑造桥林特色田园乡村的“魂”。(图二)
图二村庄内林散之故居牌坊
3.1.2强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民以食为天,农以田为本,以保留农村原始风貌和农民传统生产习惯为基础,
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创建,2020年起,项目对片区内6000亩圩田及抛荒地进行梳
理整治,按高标准农田全面打造提升,并从中优选出4000亩作为水稻种植培育
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延续区域产业链,同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南京最
早的“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上打造了体验式开心农场,以“墨香园”、“陈浩
南家庭农场”为品牌,种植稻米、草莓、西瓜和番茄等农作物,并创办大型农事
活动——稻香节,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通过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
融合,围绕“林散之书法文化”、省级传统村落和“生态农业、绿色生活、田园
体验、回归传统”的精神,依托林散之故居和艺术交流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串
联精品线路和霸王公园等周边文化资源,擦亮文化艺术名片,架构与整合现有产
业,形成以艺术交流、乡村度假、农业观光为主要的村庄产业。
3.1.3衔接视频平台,扩大乡村知名度。
创新采用“互联网+”方式,制作林蒲社区文旅相关宣传视频,投放互联网
视频平台,同时打造微信公众号,与浦口文旅精品线路进行衔接,进一步扩大乡
村知名度。
3.1.4吸引人才,开辟引资创新新路径。
以“浦口文脉、草圣书乡”为主题,利用书法文化作品展等形式,吸引国内
外书法大师以及书法爱好者,提升林蒲社区知名度;对已经形成的合作社、产业
大户——“墨香园”、“陈浩南家庭农场”等不断扩大其品牌优势,加强与南农
大等高校机构合作,打造高品质试验田等,拓展村民就业,实现村民增收,同时
积极与大型企业洽谈,引入明发集团等社会资本,以党支部为龙头,以市场为导
向,以村民为依托,形成了“村企联建”的产业运营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3.2.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3.2.1土地综合整治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打造美丽的村落内部环境。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坚持以绿色为底,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立村,在保留
村落原有肌理的同时,保护修复“一湿、两水”自然生态,构建“山——江”生
态斑块间的生态廊道,展现缓丘——沟渠——村庄——圩田——堤岸——江滩的
风貌,基于版块内江坂、南云等自然组,立足村庄现状,结合村庄周边的自然景
观特色区域,分别创建省级特色传统村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一诗一
景一画”的艺文主题特色村。
作为南京重要的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和粮食种植重点保护区,积极开展产业板
块整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通过水环境
整治将驷马河和长江串联为一个整体的滨江风光带。通过种植杨柳、水杉等亲水
植物,给游客打造一个垂绦青碧、悠然自得的休闲环境。针对村民生活所需,进
行道路硬化、新建了村民休闲娱乐广场、垃圾房等设施;完善雨污排水管网的改
造,进行村庄绿化、亮化,最终形成舒适宜居的田园乡村。
3.2.2落实长江大保护,实施生态修复。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拥有长达十里的长江岸线,借助国家战略“长江
大保护”的东风,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将污染严重的“十里造船带”变成如
诗如画的“春江十里”,恢复“碧水蓝天、江豚欢舞”的意境,构画传统与现代
形式相结合的廊架,形成了一条滨江旅游风光线(江北明珠),一条人居环境治
理线(人居环境提升),一条帮扶惠民民生线(乡村振兴)。
社区长江岸线整治工作于2018年初开始,面积约18.64平方公里,道路
总长约17公里。将沿江企业鼎峰、顺鑫等多家船厂企业进行拆除、平整,复绿;
围绕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2.5公里的驷马河岸线打造浦口区唯一的滨江风光线路。
3.2.3是建立生态环境长效治理制度。
从生活垃圾分类、公厕、农村水环境、美丽庭院等方面细化工作指标,成立
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干部分片包干,确保清单执行到位、机制落实到位、
环境管护到位。
3.3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乡土文化的传
承、现代文明的延伸以及村民素养的提升。
3.3.1村景融合
驷马河既是苏皖交界的界河,又是长江入口的通江河,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
乡村向安徽辐射的前沿阵地,“江上草堂”已成为苏皖融合发展主题的一张名片,
为延续林蒲社区省级传统村落的聚落肌理,与周边绿色空间有机渗透,塑造“村、
水、田、林”有机融合共生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格局,结合特田建设,打造了2.5
公里的驷马河岸风光带,建成了乌江项羽文化园、亲子游乐园等主题,通过树人
文、巧理水、广造绿、精创景、尊传统、赋新意的理念,与长江十里风光带有效
衔接,形成“江河一体,苏皖融合“的主旋律篇章。
3.3.2乡土营造
融合草圣的书法艺术,结合回收利用的砖、瓦、石、木等老建筑材料,使用
旧农具、老物件等,利用本地乡土材料,科学规划,系统设计,达到塑造地域特
色景观、传承优化建筑风貌、保护延续历史记忆的建设效果。
3.3.3节点塑造
通过村口景观节点、指示牌等体现村庄特色,通过乡土生态的建设手法,打
造规模适宜的公共活动、健身活动场地,使景观节点融入乡愁记忆。
3.3.4文化传承。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将老浦口传统民谣等乡间民俗、桥林油布
伞、茶干等传统技艺以及桥林十二景与乡村产业紧密结合,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
注重传统手工技艺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展节庆活动,组织书法文化展览、
国风文化传承。
3.4.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通过
整治院落景观环境,修复、增加广场道路铺装,设置乡村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有
效提高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2]
环境提升针对村民生活所需,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硬化村庄道路,塑造村庄
环境,重点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新塑村庄道路肌理特色,凸显传统村落特色。村
庄道路宽度适宜,道路标志、标线、标识设置适宜,道路临水临崖路段完善安全
生命防护设施,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宅间路及人行道
尽可能采用乡土生态材料铺设,主干道配备有路灯,建有规模适度的生态型公共
停车场地。.公建方面新增配套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含农家书屋阅览室、妇
女儿童活动室)、1处旅游驿站等多处配套设施。
完善市政设施也是该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污水收集管网覆盖所有村户,
社区内共建六座公共厕所,并配备公测保洁员、公厕水电日常维护方案以及进行
无害化厕所正确实用宣传。改造菜地,清杂并整理绿化空间,栽花植树,帮助农
户庭院设计,增加农家小品,打造一家一品美丽庭院,构建和谐社会。
3.5.乡村多元共治策略
通过组织带头,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自下而上尊重村民意愿,充分调动
村民积极性。通过乡村共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和人才、技能乡贤的积极作用。
强调文化自信,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学习国学文化和书法文化相
关活动,传统民间习俗、传统技艺、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传承和利用,充分利用民间习俗(剪纸等)、名人典故(项羽等)、手工制作
(油纸伞)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凸显村
民自治组织作用和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获
得感和幸福感。
3.6.工作机制创新策略
在顶层设计层面重视规划引领,吸引多家设计院参与村庄建设设计,包括社
区规划、村庄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霸王公园设计等。在具体实施层面
重视方案成果落实和服务、及监管制度,推进规划设计方案和工作方案“两个方
案”在实施中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并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科学考核
评价,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不断取得实效。在
资金保障层面,“规范化”资金筹集与使用方式,整合财政资金与涉农资金。制
定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有效整合财政资金及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未
增加村级债务。集约使用建设资金,通过招投标、监理、审计等措施,在保证建
造品质的同时节约建设成本,避免项目建设奢华浪费、造价过高,
现有资源的盘活利用也是该策略关键的一环,通过“高效化”创新融资机制、
盘活集体资产与低效用地、将闲置农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结合本地资源实
际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书法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市场,培育旅游品牌、企业,建
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利用林散之故居周边低丘荒地,打造
林散之公园;利用村办工业建设用地,打造项羽文化园;利用滨江船厂腾退复绿
用地,打造驷马河湿地公园,有效盘活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闲置的农房和宅基
地,提高土地效率。
4、结语
通过对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的分析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总结
出一套初具完整性并且适合于书法艺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即根据乡
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政策的支持下,从乡村
整体规划入手,到局部节点改造,全方面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
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张尚武,段德罡,等.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J].城市规划,
2020(3):74-83.
2.
[6]黄国勤.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2):178-186.
—3—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21:5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