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时年35岁,任周至县尉。关
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
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大家都很感
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
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
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四大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
足”,作者用了隐喻的笔法,这也是唐朝诗人惯用的写作笔法,应为唐皇帝与
汉皇帝在重色这方面有一样的癖好。这一段写的就是玄宗皇帝重色,而且整日
沉迷于美色中,连早朝也不上,误国误民,还将贵妃的亲戚也分侯赐。第一层
揭露了玄宗的荒淫无度,但是没有直接的写,只是一般的叙述。
第二层从“渔阳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因为重色而导致
的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出逃,贵妃被赐死。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在
描绘贵妃死后,玄宗皇帝朝朝暮暮的思念贵妃。生死两重天,但是思念却不能
截断,“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泪垂“,描写的就是
君王对贵妃的思念,把爱情歌颂的那样的淋漓尽致。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的是贵妃在思念
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来时,“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体现出贵妃的思念之情的深切。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几种争议:一说:“通过李杨的爱情悲
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颂了人
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说:“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三说:“诗篇一开头,
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
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通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
对这一对男女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在我看来,我还是比较同意第三种的.。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喻诗或
是爱情歌颂诗都不恰当,它应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既有
为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之泪,又有对他们的误国的批判,二者交相融汇,不
是机械叠加,《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双重性的,是讽喻和爱情皆有的。一方
面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
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
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首先,如果作品仅仅是为了暴露唐玄宗荒淫无耻的生活,那么诗从唐玄宗
的“重色”写起,写他求她,朝思暮想,一旦把杨贵妃弄进宫里,唐玄宗就
“从此君王不早朝”,沉迷于女色之中,从而导致安史之乱,酿成了马嵬坡的
悲剧,以“色”的得而复失而告终,故事已经达到了高潮,再加上晚年的孤
苦,原来的亲信太监陈玄礼、高力士都已被贬,70多岁的太上皇,名存实亡,
而且被迫从兴庆宫迁到太极宫,实际上被软禁,不准与外人相见,更惨的是迁
移途中险些做了刀下鬼。这下场、这处境够惊人的了,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
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充分的品尝了自己酿成的苦酒,从人物的结局,主题
的表现,讽喻的目的,这场悲剧都应收场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寻觅,仙
山答问,托寄信物,再表誓言等情节,把他们的爱情进一步美化呢,这岂不是
与暴露的旨意相违背。
其次,的前半部分写杨贵妃入宫时,作者有意地掩盖了唐玄宗强占儿的丑
闻,而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玉质难自弃,一朝选在
君王侧。”写她的光
彩,似乎是上帝恩赐的一样,如果是暴露唐玄宗的荒淫无耻,这是现成
的最有力的材料,作者却弃而不取,这是不能理解的。对此,既然陈鸿能写进
《长恨歌传》里,而诗人则未取,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可见诗人并没有把贵妃
当作“”来写。在选材上,我想作者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最后,白居易写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几十年之后,对这样的民情,他不但
很清楚而且也深受影响,何况他本人很佩服玄宗,常把玄宗和太宗相提并论,
而当时同情李杨爱情的传说大量产生,对于“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来
说,难免会批判中兼有同情的个人色彩体现在作品中,退一步讲,我觉得一部
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
《长恨歌》能够千古传唱,自有其无穷魅力,接下来就分一下它独特的艺
术手法。第一、对仗手法突出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
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都是对仗,其作用是便于吟诵,
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能够把生离死别的痛哭和生死两重天的思念
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二、采用反复手法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
宠爱在一身”这是为了强调玄宗对贵妃的专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
曙天”,“迟迟”和“耿耿”是为了渲染气氛,突出玄宗对贵妃的无限思
念;“悠悠生死别经年”中的“悠悠”,是为了突出玄宗和贵妃生离死别一年
后,那种缠绵爱情并未被割断,反而更加强烈的感觉。
第三、顶针手法
如“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
两心知”,都是采用了顶针手法,它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
节奏更加紧凑。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
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
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
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
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
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
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
染和吸引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就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
能使千百年来的读者受感染、被吸引的力量。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20:2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53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