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2页
初三历史说课稿模板五篇范文模板2022
说课稿是指教师遵循整体构思、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
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文稿,下面就是给大
家带来的初三历史说课稿模板五篇2022,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
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
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
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
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
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
辩证关系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
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
黎圣母院。
第2页共22页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
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
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
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
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正确的国际
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
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
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
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
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由
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加大清
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
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
就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
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的和思
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
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
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
第3页共22页
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
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维
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
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
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
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
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
化的能力,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
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
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课学习,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
第4页共22页
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教授古
代文明的发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
生向他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
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
阿喀琉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
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怀着对古代英雄的
崇敬之情,集体朗读教材引用《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体验英雄
史诗的雄壮美。
析图法:通过读教材中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
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如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
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
表比较古代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
共同探究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初三历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5页共22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
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2课内容,本课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
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列宁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
策的过渡,符合苏俄的国情,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
合的典范。斯大林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本课共有两个
子目。“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介绍了1921年对苏俄实施的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介绍了斯大林实施一、二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
的时间、标志和利弊。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
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
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
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
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
第6页共22页
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
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
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
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回顾上节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入新经济政策,
让情境走进课堂,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
刺激,引发学生兴趣
2.问题式教学法:将知识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以疑导读,使学生的
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3.运用导学案教学,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通过自主、
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疑、讨论、探究,教师参与答
疑,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
第7页共22页
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三、说学情
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以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响。为了让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我把上一课
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对比,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
做法是符合苏俄国情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评价,学生不怎么了解,我创设情境,逐
层导入,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
习能力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每个问题都由情境导入,学案概括,提出问题,课堂讨论,解
决问题五部分组成,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意识,让学生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导入新课后进入教学设计部分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我通过导学案提出问题(列宁在探索社会主
义道路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
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
第8页共22页
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
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
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学生的兴
趣极大的激发出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对于苏联的
成立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苏联个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上填出15个国家,
让他们认识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成立苏联,是为了恢复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进一步认识是无产阶级专
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首先设计了问题
一: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让学生回答,
引出历史背景,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
年计划建设的措施,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为了强调工业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我设计了苏联的工业化和英国
的工业化的表格,分别从时间,开始时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
体制、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对比,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为了强调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准备了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
关系》中说的话这段材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强迫让农民加入集体农
庄所产生的弊端。再对比我国实施的一五计划,让学生体会到“学人
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第9页共22页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难点。出示邓小平对两位领
导人进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并提出问题
“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组织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好处(符
合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实际相结合,至今任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教师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背景?让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形
成的过程,体会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计划经济弊端。通过读
“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给我们什么教训?
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反馈总结:
教师小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具有曲折性,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由新
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放弃
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让学生体会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学生说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
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从而达到“以史明理”的
目的。
初三历史说课稿3
大家好!
第10页共22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川教版世
界近代史部分的一节复习课,说课的题目是: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
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复习主题,包括世界近代史
(上)第一学习主题的三课内容: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
命。
2、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
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②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
史作用。
3、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从世界近代史的整体来看: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
这一复习主题主要在讲述“资本主义的确立”部分,属于资本
主义确立的“开局之篇”,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的第一学习主题来看:
第11页共22页
该主题是讲述“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共5课,由三
部分构成。一是“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讲述欧美资产阶级革
命的思想舆论准备和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环境的开拓;二是“英法美资
产阶级革命”,讲述欧美主要国家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的资产阶
级革命斗争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三是“欧洲的殖民扩张”,讲述
西欧殖民者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的野蛮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反
抗斗争。
这一复习主题属于第一学习主题的第二部分内容,属于第一学
习主题的“核心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主题的复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的知识框架,区分易混点;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基
本规律。
4、教学目标
今年的这届学生,是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届。我省
从今年已开始实行开卷考试,新形势下,“教”重在教方法、能力、
思路、规律。“学”重在学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在接受素质教
育的同时,九年级学生还面临升学的压力,“教”与“学”还要适应
“开卷”考试的要求。复习课作为新授课的后继教学,要巩固基础知
识,建立知识网络,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
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第12页共22页
①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
②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三个文件
③客观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历史问题
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
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一个民族不畏强权、敢于
反抗的斗争精神和以弱胜强的坚强意志。
5、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
节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三个文件
(2)难点:评价人物
初三历史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
的意义;
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
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第13页共22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
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
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
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丰富资料,吸引学生兴趣。
2.加入生活化元素,使课堂接近学生,学生融入课堂。
3.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独立思
考,又能在遇到难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古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人类早期文明最先
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
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
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古埃及文明。
(二)讲授新课: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第14页共22页
1、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
尼罗河图片。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教学预设: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
埃及农业的发展,为古代埃及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国家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统一
公元前15世纪地跨亚非
灭亡: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吞并
强盛时期: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III),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在古
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国力最鼎
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
间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征服了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和叙利亚地区。
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
的质变。图特摩斯三世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
“古代世界之拿破仑”。
古代埃及的衰落:
第15页共22页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
马帝国先后占领埃及,古代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代及文明成就:
A、太阳历
历法:太阳历
①制定依据:按照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②基本内容:一年分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
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
③地位: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
④影响:罗马历法、今天的公历,都源于此。
B、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它是一种与事物形
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
设问: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与事物形状相似。
补充:象形文字一般书写在纸草上,而纸草是生长于尼罗河河
边的一种植物。
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
成就。
C、医学成就:木乃伊
出示:木乃伊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及希罗多德关于木乃伊制作的
一般方法的介绍。
第16页共22页
设问1: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哪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解剖、心脏、消毒、防腐、缝合技术等等。
设问2: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呢?
“灵魂不死”……
小结:古埃及人民深信“灵魂不死”,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因
此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埃及的医学也在不断的进步。
二、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寝。
设问1: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等
出示:想象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道:“他(胡夫)_所有的
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都要
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
•
•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四边底线误差不出20厘米,与230米
的总长度比较,误差在l/1000之内;基底四个直角误差不过3分2
秒,四边方位同准确的东西南北方位误差也只在1分15秒和5分
30秒之间。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发展较高的水平,是古代埃及人民智
慧的结晶
设问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
第17页共22页
理?
教学预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结:金字塔是建筑的奇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
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
同创造的。
三、法老的统治
1、背景:统一的国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都要求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力。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
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三)、课堂小结
古代埃及:建国:公元前3500年,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
右,灭亡:公元前525年,科学文化成就:天文学(太阳历)、数学、
医学、象形文字、金字塔。这些是古代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所
谓文明,指的是埃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初三历史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
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
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第18页共22页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
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
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
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说明
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气候特点:干旱少雨
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第19页共22页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
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2400
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
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
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
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巴比
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
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
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
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汉谟拉比之
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
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_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
第20页共22页
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法典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
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
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
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
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
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
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
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虽然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
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
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于社会地位低的阶级
享有特权。
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采用的刑罚十分
残酷。
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法典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
第21页共22页
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
比较活跃。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
(1)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
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文化成就
(1)楔形文字
发明者:苏美尔人
发明使用的区域: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发明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2)
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
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
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
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
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
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四)本课小结:
第22页共22页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期,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颁
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
文法典。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为以
后字母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三历史说课稿模板五篇2022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9:4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5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