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论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9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
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
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9
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环境的论文1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
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
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
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
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
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
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
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
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非常关键的
因素,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为充
足,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落实林业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就应因地制宜开展这一工作。在东
北地区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
西北等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先增
加森林资源,然后进行环境保护,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在森林
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培育,
育树成林,之后再落实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拓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资金筹集渠道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
资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实资金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林业生态环
境的保护与建设资金也相应的增加,以进一步弥补资金与林业生态环
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的资金缺口,避免由于资金不充足
导致了这一工作的落实受到了束缚。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为了有充足的
资金来开展这一工作,就应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与建设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
下,林业部门可以与林业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投资,然后每年适当
地为其提供部分树木资源,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适当砍伐
树木之后及时的进行栽种,以此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在开发林区资源的情况进行林区保护建设
创新管护途径,寻求管用并行,是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
发展难题的主要方法。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
作过程中,不应该局限思维、只从单纯的保护方面入手,应转变思维,
从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林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只
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林业市场才能发展下去,因此在利用过
程中落实保护与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利用林业资源中,探索
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彻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来提高固定
资源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与此同时,在林业资源
利用,还应思考如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其利用价值,这
样方向都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探索的,从这些方面
入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
除此之外,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因此,在林
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断健全,使普通群众认识
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避免群众破坏林业资源、大肆砍伐的情况
发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
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2]。
4、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家应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毕竟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过程中不能缺
少的存在。为了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
在此工作落实中,应增加资金,创新技术,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对林
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落
实质量,促使这一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解析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C]。软科学论坛
——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20xx:4。
[2]蔡小芳,娄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析[J]。
经济,20xx(6):297。
生态环境的论文2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中伴随
着过度消耗资源、加速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等严峻的环境问题,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然选择。下面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
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若干具体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城市生态
环境保护成效有所帮助。
生态环境是支撑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
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还能帮助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面
对当前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严峻形势,城市
生态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
项值得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自世界走进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城市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有了
飞速的发展,城市数量大幅增加、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开展政治、经
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
越来越完善,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与社会文明。然而城市化在为发
展经济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遭遇巨大的生态威胁,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生
态系统均遭受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值得人们思
考。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要保护好既有的生态环境现状,还要
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科学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维护其再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
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去。
2、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1合理开发城市空间,建立生态安全格局
一是在城市建设中,须依据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以及社会
经济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开发城市空间的强度
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职能结构,推动城市生产空间的集约
与高效发展,使城市生活空间保持宜居、山清水秀等优势特征。
二是有机结合城市的生态空间分布,围绕山地、水系等主体,用
城市绿地、景观廊道等作为补充,与城市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湿地、水源地、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等串联起来,建立城市生态保
护战略格局,形成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景观格局与生态屏障。
三是对应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生态安全格局,对开发产业的强度
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城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统一。
2.2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城市生态体系
一是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在快速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持较低水平的
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实现污染低、能耗低的低碳经济,建立低
碳城市;依托科技手段对环保型产业给予大力的扶持,倡导低耗清洁
的生产工艺,推进城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零排放目标的实
现倡导循环利用资源,并倡导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工业
副产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二是建立健全环境评价体系,设立环境入境标准,并合理划分城
市开发强度不同的区域;针对在建设中被破坏的土地以及荒地实施植
被恢复、生态保育等措施;在引进项目时要坚决放弃高耗水、高耗能、
高污染等项目以及占据较大面积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的项目,
严禁环保不达标的、高污染的企业进入城市。
三是保护好城市的湿地资源、水源地,加大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
严格控制林木采伐;积极建设城市的水源地保护林,建设重点防护林、
交通线绿化带等,推进建设城市的绿化林网,从而全面提高城市森林
的覆盖率,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
2.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产业布局
一是对城市的工业用地进行集中规划,建立新型环保工业组团,
鼓励城市的各个企业集聚到工业组团里。组团内不能超标建设广场、
道路等,进入的企业务必要严格遵循集约与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利
用闲置土地来提高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投资强度;依托综合交通网络
对仓储用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城市高速公路、地铁出口周边等建设综
合性的货场、仓库,以构建城市的仓储物流中心,促进城市产业布局
的优化。
二是科学布局生活设施及服务设施的用地,按照城市的产业空间
布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规划建设居住地组团,使市民的工作、生
活以及出行等需求得到满足;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整合办公用
地,并建设商业中心,形成集聚效益,提高经营效益;对商业中心区、
行政区等优势明显的城市地段实施土地拍卖、招标等策略,引入良性
的土地竞争机制,开展土地使用权抵押、转让以及授权经营、作价入
股等业务,将城市的土地资产盘活;进一步规范管理土地价格,推行
土地资源储备制度。
三是保证城市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积极建设城市周边的环境
绿化事业,打造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圈,并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绿地,
保证绿化的整体覆盖率;有效保护湿地、林地、河湖等生态用地,充
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的特征落实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切
实保护好城市的基本农田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机制,保持耕
地占补的平衡;确保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从城市
土地经营收益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与土地整治,形成
开发和保护城市土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2.4治理城市环境污染,提升城市生态水平
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污染。
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以改善能源结构为入手点,积极倡导使用
电力、液化气、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并发展核供热,鼓励开发、
生产、使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推广绿色生物质
能的使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及时将10t以下的燃煤装置拆除,积
极推进洁净煤技术、燃煤过程脱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落后的煤
炭使用方式。同时,要重新定位煤、电、气等能源的价格,通过经济
杠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煤炭消耗;核定城市各个单位及部门
的燃煤指标,供应要限量;加快用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的速度[3]。
二是处理、回用城市污水。
城市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步伐,陆续建设二级污水处
理厂,使污水的日处理量有所增加;鼓励各单位、部门、市民节约用
水,提高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效率,全面落实污水回用工作,即城市的
每一家污水处理厂都要充分考虑中水回用,新建的居住区、公共设施
等要配建中水回用装置,大型的宾馆、酒店等都要回用中水;不断加
强排水管理,逐渐将城市的旧区改造成截流式河流制,新建区则建设
成分流制,尽快完成城市所有排污河道以及明沟的整治工作,做到截
流污水,清查排瘀河床,且须处理截流污水之后再排海。
三是处理固体废弃物,使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
城市要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严格实行申报登记制度,控制排放有
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并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建立健全城市
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当下城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清运以及集装箱式中转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
理,及时将对水体造成潜在污染的各个垃圾场关掉,遏制白色污染;
大力营造城市再生品消费市场,推广对产品的综合利用。
3、结语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
离不开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促进城
市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更是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
重要内容,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确
保城市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论文3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
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
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
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
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
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
发展环境。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
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
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
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
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
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
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
升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
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
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
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
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
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
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
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
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
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
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
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
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
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
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
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
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
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
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
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
和完善。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
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
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
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
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
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
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
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生态环境的论文4
一、20xx年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情况
(一)县域经济增长加快,结构逐步优化。20xx年,全省县域
GDP总量为7243.6亿元,同比增长11.5%,是20xx年的3.1倍;县
域人均GDP为30281元,同比增长12.8%,是20xx年的2.8倍。已
有超过80%的县(市)摆脱了单一依靠农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呈
现多样化格局。县域经济正向特色产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牵动型、产
业集群引领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口岸经济带动型等为主要类型的工
业模式发展。
(二)县域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加大。
20xx年,64个县(市)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1%,与全省各项
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较全省各项贷
款同比增速低1.4个百分点。存贷比的平均水平为64.8%,较全省全
口径存贷比高出2.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县域涉
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90.6%,较20xx年高出2.6个百
分点。超半数的县(市)该指标数值在80%以上,有16个县(市)涉
农贷款比重超过90%;从涉农贷款增速上看,涉农贷款同比增长
14.7%,高于县域地区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县域金融资源基础
逐步改善,64个县(市)万人银行类机构网点布放为2.1个,较上年
增长16.7%;每个行政村POS、ATM、电子终端布放数平均值为14.2
个,较上年增长50.8%,是20xx年的2.3倍,整体县域金融服务便利
性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各地政
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诚实守
信的意识,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日益
提高,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量迅猛增
长,在贷款审批、拓展信范围和产品创新、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
着积极作用。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各县(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
措施改善地区信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公众对信用环境满
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较强,特色县市综合排名靠前。在全省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总体排名(见附件)中,哈尔滨地区和牡丹江
地区分别有4个县(市)排名在前20名,说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
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起到了带动地区金融生态环
境整体发展均衡的作用。同时,国家级农村改革实验区、人民银行总
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克山县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
参与、共赢受益”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首家县域信用信息中心,信
用环境洼地效益凸显,20xx年,位居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
第一位,较上年相比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绥芬河市、全国百强县
肇东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环境相对薄弱,限制其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
础支撑。近几年,县域经济虽然能够保持一定比例增长,但经济总量
占比偏小。20xx年,64个县(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48.9%,县
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1.7%。县域经济以农为主,二、三产业
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
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存在利用率低、防灾减灾
能力差的现象。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影响,县域经济
发展不均衡。
(二)金融发展环境欠佳,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县域金融
组织体系不健全,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融
资需求。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大部分县域企业自
有资本金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及少量的民间借贷,增加
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保险品种少、风
险的覆盖范围小、赔付率低、对风险的分担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行政环境建设有待提高,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尚
须加强。各县(市)普遍没有出台债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行政规章,
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金融案件及民商事案件执行标的实际到位
率较低,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政府部门、人民
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不够充分,影响对金融债权的维护。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
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稳步定发展。
(四)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引
导作用不强。县域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不规范,部分
现有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手续繁杂,收费偏高,存在指定评估、重
复评估、重复登记的现象,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资信
评级机构的资信证明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使金融机构无法甄别
评级报告的合理性。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制约
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改善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助推金融生态环境战略建设。发挥地
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县”
建设工作,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
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
融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奠定物质基础。
因地制宜,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
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现代农业
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
游强县等为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格局,奠定金融生态环境中县
域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质量。逐步健
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
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
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在产品、利率、融资便利等方面提供服务。有效
发挥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运用信贷评估促使县域金融机构将增量存
款用于县域地区,约束农村资金的外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承担社会
责任。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对社
会公众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
惩戒机制,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借鉴“克山模式”农村信
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县(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
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政、银、央行三方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
量,共同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
生态环境的论文5
一、同学间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传统教学体系更加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但实际上,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并不是教师,而是周围的同学,
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生活,甚至在校园外的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
的交流、协作最为频繁。舞蹈编导学生更是如此,舞蹈编导不仅要求
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默契协作,共同学习,更要能够感受和了解其他
同学的思想、情感、创意等,如此才能在舞蹈编创活动中默契配合,
创作出最佳的舞蹈作品。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之间必须建
立和谐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积
极,是平等与信任、合作与竞争、理解与宽容、赞美与欣赏的关系,
能够对学生产生鼓励、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乐观向上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纯洁的友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受
制于很多因素,如校园文化、世俗观念、学生个人修养、教师影响等
等,其中,教师在生生关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宽容、乐观、平等的形象,
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均能以鼓励和赞美的角度影响
学生,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
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能够促进相互关系的
舞蹈编排作品以及集体活动。让学生在编排舞蹈作品时不仅能够提升
团队合作精神,更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人修
养的提升,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此外,集体活动与舞蹈作品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适当的集体活
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课堂中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及
其他学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有别于普通的文化
课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
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
性思维是舞蹈编导教学的灵魂,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蹈作品只是
按部就班的普通作品,好的舞蹈编导作品必须是有特色、有内涵、有
新颖的作品,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课堂必须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
生态教学课堂,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此外,教学
方法及手段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家庭里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之所以将家庭纳入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构成部分,是因
为家庭对学生、尤其是我国学生的影响巨大。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
的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大部分仍由家长决定,即使在高等教育
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学生的家庭环
境,但是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影响。一个能给予舞蹈编导学生充
分理解、肯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舞蹈编导学生专心学习的`保障。这
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主动了解和接触学生的家庭,向家长持续输送积极
信息,对学生在学业、学习态度、个人能力、专业修养、人际关系、
才华等方面的表现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如此,即使在家里,学
生也能受到鼓舞和肯定,这对于学生帮助非常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
的自信心,让家庭成为舞蹈编导学生的又一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舞蹈编导教学是我国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承继和繁荣我国舞蹈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生态环境是
舞蹈编导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关键。提
高舞蹈编导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需要从生态学
的角度为舞蹈编导教学构建出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让教师、学生、
学校环境等所有与舞蹈编导教学有关的因素均对学生产生积极和利好
的影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社会、学校及教师应
协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并根据教学需要以及
学生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舞蹈编导
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舞蹈文化的繁荣。
生态环境的论文6
一、农村小学教学课堂生态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小学的校园环境(包括课堂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如今,破旧的祠堂当校舍、昏暗的瓦房为教室、长板凳作课桌的现象
已逐渐被保存入人们的记忆中,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混凝土结构的教
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标准的桌椅、带有现代气息的多媒体设备。
此刻,怎不为现在的孩子而高兴呢?欣喜之余,又隐隐产生一丝的忧
虑:
(一)教室设计呆板单调,座位编排一成不变。所有的教室墙壁
上是统一的几幅名人名言,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从未更新。“学习
园地”只是少数学生作文书画的展区,缺乏个性化设计。课桌椅一律
是横成排竖成行地摆放着,几乎看不到其它方式的编排……教育生态学
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座位的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学思想,暗
含着教师所期待彻交往方式”。“行列式”的座位编排体现了“以教
师为中心”的思想,暗示学生坐端正认真听。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不利
于合作交流的开展,不利于组织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也不利于培养
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甚至因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教师,从而缺乏独立性”。究其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
师的思想认识不足,许多教师认为这些是无足重轻的因素,在课前准
备阶段基本不予考虑,甚至认为教室环境的布置与优化应是德育工作
者或班主任才关注的要素,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从未进行设
计。而教育生态学研究认为“丰富而合适的色彩,适度的光线,柔和
的灯光照明,适宜的温度,可忍受的噪音甚至舒适的座位等”,不仅
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二)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有些学校(班级)甚至
形同虚设。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
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
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
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
活动中去。”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地位十分重要。同样,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的功能充分发挥,
对所以课堂教学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地位十分重要。
二、优化课堂环境,营造本真和谐的心灵家园
优雅、和谐、宽松、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环境让人心境明净、心
旷神怡。教师应“从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为学生构筑良好的
学习空间,”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体验着自然环境的美好与和谐,享
受着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关爱,放飞着心灵的梦想……让他们的学习生活
自由、快乐,充满着激情、感悟、诗意……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物质环境。课堂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赖以
进行的物质基础,它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感官,“从生理和心理给师生
以影响。"教师应本着“立足学生学习的最小压力和最大效率"的设计
理念,精心设计、布置教室,且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更
新,让教室时刻弥漫着良好的文化气息;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
且能根据“生态位"的原理定期调整,让教室充满着平等的人文气息;
教师应优化整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享受愉快学
习的气息……教室的物质环境应充分体现美的价值与意蕴,让师生在清
新舒适的环境中自由、快乐、富有成效地学习工作和合作沟通,乐在
其中,流连忘返。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精神环境。课堂精神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
发生发展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
参与程度。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为学生建立一
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课堂精神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课
堂人际关系。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情感、思想等方面的
内部需求,教师应赋予每个学生平等权利,尊重他们的愿望,用一颗
宽容的尤对待他们的失误,真正归还学习自主权,建立起多层次的平
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才会真正变得轻松自由,充满和谐的气氛。构建
信任、融洽的情感纽带。融洽的情感是双方顺利沟通与合作的纽带,
其源于相互之间的信赖。教师要有关爱学生的一颗心,并把这种关爱
融入到严格的学习要求中,增强师生的信任度,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石,
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感时刻在师生、生生间流动,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愉
悦,彼此之间才会自由地敞开心扉,实现心灵的对话。建设舒展、开
放的舆论环境。“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行为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我
认知和监控能力,能在学习中接受外界的引导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
和调整,从而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课堂评价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到推波助澜们作用,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
行学习评价,让课堂真正成为智慧与生命的课堂。当“课堂物质环境
与课堂精神环境二者形成‘自然和谐、充满关爱’的心理合力”时,
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课堂的空气中弥漫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如果让知识插上感情的翅膀,如果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享受富有生命
活力的精神之旅,那么智慧的光芒就会在情智共鸣声中熠熠生辉。
生态环境的论文7
1、凌河保护区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于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河道加以改造,这就会
对原有的水体及水文条件产生影响。凌河保护区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
程中也同样如此,截流过程导致的坝址位置水流流速急速增加,截流
完成之后上游河段的水流流速在水库的调节作用之下流速减缓,河道
出现人为因素作用下的断流现象,这些都对河流原有的水动力产生影
响。另外在水利工程的作用之下,原有的水文条件也同样有所改变,
上游河道水位较比自然状态会有明显的升高,而下游的水位则相对降
低,流量、流速的稳定性也随着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改变。原有的
季节性流量高峰也随着人为的控制而变得平缓,水位落差也较比自然
状态有很大的减少,这样对于水量的蒸发、渗漏以及循环都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大量的水体滞留在水库之中,在
经过长时间的与大气热交换之后,其温度以及流态都发生了很大的改
变。不仅如此,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对水质产生了影响,施工
过程对于原有地貌的扰动以及施工过程垃圾的排放都会对水体造成污
染,降低原有的水质。人为的干扰还改变了河水原有的排污降解能力,
由于水体在水库中的囤积,水体原有的纳污能力不断提高,而降解能
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会导致水体浑浊度提高,从而影响整
个河道的生态环境。
1.2对于局部地区气候以及大气的影响
根据诸多的调查数据显示,水利工程区域的大气温度以及湿度、
风速、降水等都与水利工程的面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水利工程所在
地上空的空气透明度较比于居民区上方的空气透明度要高出8%~10%,
并且比起陆地上空的紫外线辐射,水面上空也要高出30%。在温度方
面,水面上空的温度也要较比于陆地上空低4~5℃,而湿度却要高出
10%~15%。另外水利工程对于季节性的温度变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距离水库越近,季节性温度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
1.3对于水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体生物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最为直接,由于
水利工程的影响,水生生物原本适应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大坝的
修建对于鱼类的洄游产生严重的阻碍,这会对鱼类的生活周期产生很
大的影响,导致鱼类原本的生活周期发生改变。并且由于水库的作用,
水体流动性较弱,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水中水生植物繁殖
过度,进而影响水中氧气的含量,这不仅会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
困扰,同时还会改变原本的鱼类种类,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
1.4对于泥沙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对库区以及其上游和下游河道的泥沙
转移和沉降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因为水利工程的
作用,河道内的泥沙大量堆积,这必然会导致水体悬浮物含量增加,
使原有的水体浑浊程度提高。而对于上游的河道,同样是由于水利工
程的作用,其水位会有所抬高,但是水流流速却会下降,水流挟带泥
沙的能力降低,这就导致水库上游区域泥沙堆积,河床被不断的抬高。
不仅如此,下游河道也会由于下泄水流泥沙含量的减少而被冲刷,久
而久之在水库及其上下游区段就会形成一个回水的三角洲,并且朝向
水坝逐渐的升高。
1.5对于环境地质的影响
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水利工程与地震、塌岸、滑坡以及渗漏等
不良地质灾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库蓄水的深度与地震强度
系数有着直接的联系,高度超过90m的大坝,在地震时会表现出很高
的震动级数,同时地下的震动也随着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另
外水库岸边的土体抗剪能力会随着水位的升高而降低,汛期水位急剧
升高,岸边塌方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另外水库内的蓄水由于流动减
慢,其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也会对水库所在地周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以牺牲某一区域的土地为代价,周围的
居民要迁移,房屋和土地会被占用。另外在水库建成之后,由于水位
的升高,周围的耕地会出现盐碱化趋势,而且会越来越严重,严重的
还会成为沼泽地。
2、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探索
水利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我国经济
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政府和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与
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工程行业义不容
辞。
2.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监督
法律的约束是解决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的根本措施,只有将
影响防护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才有
可能逐渐消除。从水利工程的立项、审批、施工、运行的各个阶段实
行严格的环保设施审批,对于不符合或者没有有效环境保护设施的水
利工程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在施工阶段有关部门也要按照相关法律法
规对各项环保设施的建设给予监督,对于不符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
工程坚决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这样通过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提高,
来确保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2.2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水利工程项目开始实施之前,要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制度
化,以制度的方式来规范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为规划和设计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首先要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
水质、气候、土壤、水生生物等环境状况进行详尽调查,汇总调查结
果之后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对工程建成后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
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形成评价报告,避免由于布局不合理而给环
境带来的难以消除的损害。
2.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期的防护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阶段,要在设计开始之前对工程项目所在
地的水文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勘测当地的地质条件,汇总形成资料
供设计参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工程项目建成后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
影响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确保工程建成后其运行的稳定性、防洪能
力以及蓄水能力等,另外也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避免由于工程的
建设而诱发地震,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的生长以及动物的栖
息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施工阶段要建立相应的环保监测制度,
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确
保施工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允许的范围之
内,并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各施
工参与单位,提高监管力度。
在施工的后期阶段,工程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的阶段,要在施工区
域进行全区的绿化建设,对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要进行恢复,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配生物种类,维护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稳定。
另外对于环境保护设施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和试运行,确保环境保护设
施与工程主体结构同时竣工,同时投入使用,对于环保设施未经过验
收或者是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进入使用阶段。
2.4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除了以预防为主之外,还
要加强动态防护工作,实施补偿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行期间,
根据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的补偿,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有
目的地采取措施,降低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
设资金中设定生态补偿机制资金项目,从根本上保证补偿机制能够得
以实现。并且在水利工程运行期间,责成相关部门进行生态环境变化
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补偿计划,报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之后执行补偿计划。
3、结语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
水利工程对于工程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作
为水利工作者应该对水利工程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充分的认
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消除水利工程对于工程所在地水生态环境
的影响。让水利工程在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其对
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论文8
1、秦岭南麓林业生态环境状况
秦岭南麓的陕南地区约有96%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4%属于黄河
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55.55%,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约占
全区域面积的45.1%,森林覆盖率居陕西省之首。但是,秦岭南麓森
林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要,部分区域滑坡塌方等侵蚀
严重。地质状况复杂,山势陡峭,岩石褶皱强烈。暴雨频繁、盲目开
荒、徒坡耕种和露天开矿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1.2森林面积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采伐和毁林开荒,秦岭山地森林
面积不断减少,大约还有2.47104hm2,较解放初期减少
12.3104hm2,森林覆盖率由64%下降到45.6%。
1.3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陕南地区气候环境、地形状况复杂,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生产
活动,导致滑坡、洪灾、崩塌及岩溶等地质灾害频发。
1.4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地区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
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
陕南地区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
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
治理生态的任务。
1.5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森林环境污染治理的理念和水平相对滞
后,加之陕南地区经济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突破发展中势必
会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2、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2.1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在生态环
境的保护中,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森林是整个
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森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
动植物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宣
传力度,增强人们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
打击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除了要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
护意识以外,政府要出台相关具有法律效应的政策,加强林业行政执
法体系建设,确保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规范实施。
2.2开展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治理
相关部门要对陕南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交通基础
设建设、矿山开采、景区开发、移民搬迁、林木采伐和退耕还林等各
个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遏制并坚决打击违法采伐林
木、露天开矿、毁林开荒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2.3进一步加强陕南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具有十分珍贵的木材资源与动植物资源,实施天然林保护
工程不仅对于保护珍贵木材及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
对于发挥森林长远而持久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和改善人们的生
存环境同样意义重大。为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切实保护好
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促进经济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为
陕西之首。直面秦岭南麓天然林现状,当地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
措,必须要保护好这片绿色宝库。当地政府应与公安、农业等部门开
展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天然林区进行矿山露天开采、违法垦荒种地、
乱采乱挖等行为,严防水土流失,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
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及时进行生态修复,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
中发挥其作用。
2.4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森林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
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当地政府应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植树造林,扩大林区面积和山林
资源,提高增加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绿化美化家园的作用。
2.5大力实施人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
陕南地区的“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提供
了样板和宝贵的经验。据《陕西日报》在20x年12月的1篇报道:经
过5年多的生态移民搬迁,陕西省陕南地区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比5
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陕南3市共投入资金
651.6亿元,累计完成移民搬迁35.8万户126万人,其中,生态搬迁
3.75万户13万人,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人
退林进,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
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57.8%,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加快。
人退水清,通过移民搬迁工程,以及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
处理,改变了农村面源污染不易控制的局面;节约用地,累计完成宅
基地腾退面积0.2万公顷。同时,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有效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实现“退林进人退水
清”,无疑为森林生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经验和路径,值得推广。
2.6培育森林生态文化综合体系
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培育生态
文化综合体系是1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和开发森林公园、湿地公
园、自然保护区等,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需大力发展。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森林生态馆、
森林博物馆以及其他相关的生态文化设施,以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
宣传、普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从而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
种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现象,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
提供文化支撑。
生态环境的论文9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世界各国都有责
任,在全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应该相互团结,在生
态安全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建立无国际差别的生态环境国
际保护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应该加入到其中,自觉履行属于
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国际法的视野中加强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发挥作为国际的一分子应发挥的力
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人类正在不
断的、无休止地向地球索取,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对地球的承受力
带来了挑战,其中,以全球气候的变暖,臭氧空洞的不断出现和扩大
为要标志的气候问题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已经对此予以
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世界各国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环境
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我国作为世界组织的
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遵守生态环境的国际保护法的相关条例,并制
定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环境保护
工作的衔接。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因素以及水、
大气等非生物因素的集合,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大自然自身
的变异以及人类造成的损害,其中以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害为主要原因,
当生态环境演变到一定程度时,各个对立的因素之间就会通过重组而
向另一个平衡态过渡,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打乱这种平衡的负
载就会使得环境的负荷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环境的快速退化是不可
避免的,其中人口的急速增长所带来的对各种生产资源的需求的增加
就是主要的导火索之一,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渐发展为国际
化的问题,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责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维护世界
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对此问题的逃避都将给自己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埋下定时炸弹。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球各国的共同利益,为了这种共同
利益,就要求全人类的团结,以彼此平等的姿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与义务,对于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首先是保证生态的安全性。目前人类已经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了生
态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生态安全,就是与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的各类资源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即使已
经处于被破坏的状态,但依然可以被再次修复,而且能够建立相应的
机制应对突发的破坏,但实际情况是,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已经
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生态安全的概念对
于人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人类的安全,每个国家都必须
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关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研究探讨,制
定出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体系。
其次,保证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实现
自己的发展要求而且对于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不会造成威胁,作为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之一,首先要求实现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
和提高的基本需求予以满足,其次是在以发展为核心问题的情况下,
将生态置于关键性的地位,另外,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以可
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如果目前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正常生
产与生活,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换言之,就是要维系环境的再生力,
实现社会的进步,达到二者的平衡点。
最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单但也应该有所差别。
共同参与就是说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世发展的比较好的国
家的问题,不论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都有责任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过
渡;有所差别就是说,虽然环境问题是共同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
发达国家在过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环境的日益恶化,现阶
段,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对于环境的破坏力仍然是最
强的,并间接的将这种破坏力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领域中,因此,发
达国家在生态环境的维护中应该承担较多的责任,在资金的投入上应
该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落后国家解决技术落后的问
题,以实现环境维护工作的一致性。
三、我国应该如何履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
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需要义不容辞
的担任起自己的责任,与国际上的环境保护工作保持一致的步调。
首先,要严格遵守国际上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约。早在上世
纪90年代,我国已经明确的就世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态
度,将发动全国上下力量一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与国际相关法
律相一致,我国也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
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对接,比如关于我国海洋保护法的修订、关于动物
多样性保护法规的发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等等。此外,我国环
境保护法要求,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如果出
现与国际法相冲突的部分应优先遵守国际法,这正是我国实现与国际
环保工作对接的表现之一,说明中国已经决定要坚定不移地开展这一
工作。
其次,我国对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制定、国际性的环境保护会
议都积极的参与。比如在出台《哥本哈根协议》时,中国就表达了自
己愿意站在国际统一战线上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此协议对于扼
杀部分发达国家想要通过强力压制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行为具有
深远的意义,坚持了国际环境保护法律中的“共同但有差别”原则,
维护了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最后,我国应该加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分析我国目
前情况,仍然有很多人对于环境问题没有准确地意识,缺乏维护环境
保护法的自觉性,因此,我国需要将环境保护问题从法律层面提升到
人们的意识层面,加强法律的宣传以及执法力度,促进公民自觉遵守
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非
常紧迫的问题,各国只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自觉履行属于
自己的责任,为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贡献力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
展。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9:1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5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