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更新时间:2023-01-25 18:52:31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数学相似难题-张生煮海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开火车游戏)

1/2

孔子的入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般来说,个人的理想能和社会潮流同步,能和谐的融入其中时,这是一个人最幸福

的事。但在很多时候,二者是不合拍的,这时,作为个人,就会陷入一种痛苦之中。而由此,

也派生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不同关系,从而达到个人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从历史发展看,一

般有以下几种:

其一、放弃理想,与世浮沉.这种人,在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两种势力的分析后,认

识到社会势力的强大和自身力量的弱小,于是以牺牲自己的个异为代价,融入到社会之中。

这种人占社会上的大多数。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

未之难矣!”(《宪问篇第十四》)

这个荷篑者,大致可归入”随波逐流”一类,可谓社会上的"智者"。其基本特点是随时事

而确定自己行为,不固守自己的理想,不想对社会作适当的改变,以生存为其生命的最高目

标:社会需要自己怎么干,自己就怎样干,不需要自己怎么干就不怎样干,看似游刃有余,

实则捉襟见肘。自然,对这种人,我们也不能贬低或责备,毕竟,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

有各人的活法,无论是谁,都不应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别人身上.何况,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

中的人来说,它需要生存,需要发展,而其先决条件,便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定位自己的目

标,确立自己的活法。这种人,虽然挑不起重担,但安安稳稳,本本分分,也不失为社会稳

定之中坚。但我们也不必抬高或赞美,凡事因循,患得患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如果

他能对与自己生活方式、生存目标不同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那就是最难能可贵的

了。

其二、隐居避世,独善其身。面对强大的社会势力,自己的力量显得渺小微弱,抗

争则于事无补甚至招来祸患,妥协则不会心甘情愿,于是选择避世以图个清静自在。但与此

同时,自己的责任,也就逐步淡化甚至泯灭了。这种人以层次较高的人居多,如陶渊明式的隐

居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受到世人的宽容甚至赞美,很有迷惑性。从

当时的情况看,很多人都采取这种方式来求得自己心灵的宁静: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第十八》)

这番表白就是最好的理由:害怕自己不同凡俗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灾难。这类人如果走向

极端便是与世决裂,以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向强大的社会势力发出强烈的也是极其微弱的抗

争。屈原便是其代表。

其三、特立独行,积极用世.这是"不识时务”的一群人,明知自己的理想很难实

现,但仍痴情不改,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一万份的努力—-这种人,是社会上最孤独

的一群,者最少,同情者不多,且往往受到社会的误解和排挤;但这种人往往也是最经

得起历史长河洗刷和考验的。他们的生命不一定很长,他们的努力也不一定为当世后世所理

解,但他们的精神会逐渐积淀为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悠远的回响.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孔子: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者与?”(《宪问篇第十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乃至这一类人的最好写照。

用世的原因--责任

2/2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孔子要去改变自己所面对的社会呢?《论语》中同样记载了这类故

事: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

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

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篇第十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

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

子篇第十八》)

这,就是支持孔子积极用世的原因: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与鸟兽为伍,必须承担起

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就在于他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主人这样一个位置上。他不是社会的

旁观者,而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和改造者,对社会中的先进力量,他有义务去支持、扶持,对

落后的事物,他有权利去干预、抵制、改造。

终孔子一生,几乎都在理想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挣扎着、奋斗着。他的政治理想的

核心,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恢复到过去的以仁德治天下的理想社会中,希望统治者能停止征伐、

正身爱民。而现实却正好与他的主张相反,为此,他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希望

自己的主张有得以实施的机会。但他的这种政治主张均不为统治者所采纳,自然也不为当时

的百姓所理解,甚至连他的弟子们也怀有疑问。

补充1: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

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评析: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掌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

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

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这种

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

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

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补充2: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

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

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探究:从“孔子

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

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8:5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4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游来游去的鱼
下一篇:米特罗姆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