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原文赏析
柳枝词原文赏析1
原文: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诗词赏析: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
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
“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
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
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
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
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
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
“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
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
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
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
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
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
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
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
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
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
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
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
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
“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
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
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
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
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
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
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
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
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
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
“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
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
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
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
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
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柳枝词原文赏析2
柳枝词宋朝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柳枝词》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
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
到那遥远的江南。
《柳枝词》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柳枝词》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
“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
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
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
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
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
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
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
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
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
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
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
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
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
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
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
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
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
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
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
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
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
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
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
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
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
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
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
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
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
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
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
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
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
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
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柳枝词》创作背景
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
被任命广文馆生。为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
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8:0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46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