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息黥补劓

更新时间:2023-01-25 18:02:55 阅读: 评论:0

2019年河北中考面对面答案-立刻反义词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惠州刻章)

仁爱什么四字成语

和蔼可亲——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出处]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

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

亲。”

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自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平易近民——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

家》

礼贤下士——对存有才存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通常存有就可以的人数等自己的身分

回去广交。【出自于】:《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录》:“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

尚,先哲不能取消。”《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中,礼贤

下士存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仁的四字成语:一视同仁、当仁不让

1、一视同仁

意思: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自于:唐·韩愈《原人》:“就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将近而握离。”

释义:所以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

2、当仁不让

意思是: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想于师。’”

释义: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拓展资料

一视同仁的近义词:不偏不倚

意思就是:倚:略偏。不偏向任何一方。则表示中立或公正。

拼音:bùpiānbùyǐ

语法:联合式;并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作则表示公正、中立

引证解释:

不偏向任何一方

只要办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

示例:我不偏不倚,说句公平话,她固然存有过失,但是你存有错在先。

出奴入主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不入於老,则

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后以“出奴入主”曰恃门户偏见槌仁提义舍弃仁义蹈仁履义遵从仁义之道东征西怨语

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大赏……东征西夷

恨,南征北狄恨。”本曰商汤向一方征讨,则另一方人民责怪他不先来营救自己。

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膏粱文绣指富贵人家

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酒以酒,既饭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

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

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含仁怀义谓有仁义之德积德累

仁积累德行与仁义假仁假义①虚假的仁义道德。

②掩人耳目仁慈正直绝仁弃义曰舍弃世俗的仁义,答复至淳朴的本性沐仁浴义曰受到

仁义的熏陶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

门,而仁义存有矣。”《史记·游侠本纪序》:“故伯夷丑周,冻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

其故被贬王;跖蹻暴虐,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后遂以“窃钩者

诛,窃国者侯”讥刺旧社会小盗被杀、大盗得国的反常现象。

亦Pomorze“窃钩盗国”仁义道德①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正义等犯罪行为标准。②泛指

旧时倡导的道德规范仁至义尽语出来《礼记·郊特性》:“蜡之祭典,仁之至,义之尽

也。”

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

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

后用来形容对人的爱惜、关心、协助天下了最小不懈努力入主出奴语出来唐韩愈《原

道》:“其言道德仁义者,未入於杨,则进於墨;未入於老,则进於佛。进於彼,必出於

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谓崇信一种说法,必然排斥另一种说法,以己所崇信者为

主,以所排斥者为奴。

后因以“入主出奴”指所持门户偏见诗书发冢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播发冢。”

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

则迹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

圣迹不足赖。”

睟面盎背《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到於

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指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它依泉出的神色,明

和润泽地表现在颜面,显露出在肩背,散播至小儿四肢。

后以“睟面盎背”为仁德者修养到家的表现息黥补劓谓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

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语本《庄子·小宗师》:“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

不为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远游之涂乎?’意而子曰:‘……和正讵言夫造物者之汹

涌我黥而迁调我劓,并使我乘坐出以随先生鬼神?’”成玄英奏:“我虽遭到仁义不为残

伤性情,焉知天道之内欣华劓息黥,而令我改过自新,乘坐韦尔尼之道,随其夫子以问学

耶?”郭庆籓集释:“黥劓则形体破门而入,息之补之,为丛藓科扭口藓顺利完成矣。”

重义轻财曰倚重仁义而轻视钱财晬面盎背曰德性整体表现于外,而存有温润之貌,刚强之

态。

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睟然见到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8:0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4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文言文童趣
标签:息黥补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