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后赤壁赋赏析

更新时间:2023-01-25 17:59:09 阅读: 评论:0

近几年股市黑马-千分之三怎么算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壁饰设计)

【初中文言文】《后赤壁赋》赏析文章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

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

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

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

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

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

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的"

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

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

"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第二

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

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

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岩,披蒙茸,

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

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

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

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最后,在结束全文

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

"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

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

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

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

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

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

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

"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

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

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

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

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

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

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

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赏析文章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欣赏,希望对于大家的学习《后赤壁赋》

有所帮助和裨益,祝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祝大家学习不断进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7:5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4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诗句签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