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
说课时,说课教师应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处于哪
一册、哪一课时.说课的主要内容按顺序介绍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
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
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
有什么影响等.
2.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
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
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
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
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①知识技能、②数学思考、③问题解决、④情
感态度.要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4.重点难点: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与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①教学任务,
②教学内容,③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选择教学方法不要
局限于某种方法,要灵活多样,对症下药,一把钥匙一把锁.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
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要达到
什么效果.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让学生
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怎样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
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
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
.
2/16
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教学过程
通常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与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与
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说明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依据.
2.说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
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
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
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
3.说教学设计的意图与其理论依据.总之,说教学过程时,教学环节跟上课的
教学流程设计差不多,只不过在说时,更加注重各环节间过度语言的使用,以与把
设计意图与理论依据适时恰当的融入到说的过程中,切记死板.
五、展示板书
说清为什么这样设计板书的意图.我们的板书是随着我们说教学流程的过程
自主生成的.
附说课案例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中
第40—42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
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本节课是学生
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它是导出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它提供
了度量和计算面积的基本道理和方法.因此,教学好这部分知识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
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
3/16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
——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让学生亲身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主要采用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物体面积太麻烦,激
起学生认知需求.
探究实验法: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通过仔细观
察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再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
让学生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学习.
动手操作:通过摆长方形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小组合作:通过量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摆一摆验证结论.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
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就在身边.课伊始,我问:孩子们,我们的课桌你们熟悉吗?每天,我们都在课桌
.
4/16
上写字读书,那以你们的经验,看下我们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呢?由于学生估
计意见不一,我们有必要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积
单位有那些?由此得出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比较
合适.然后老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过程.最后
提问:要想知道黑板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
位去测量.〕要想知道我们这间会议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
通过提问设疑,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慢
太麻烦.这样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激起探索新知的愿望.然后,揭示
课题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
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鉴于此,我安排了两个
探究活动.
活动一:摆一摆.
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生拼好
后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每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生汇报后课件展
示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
接着引导学生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师巡视
指导,然后学生汇报师生一起完成这X表:
正方形个数
面积〔㎝2〕
长〔㎝〕
宽〔㎝〕
然后让生观察表格说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活动二:验一验
师出示3个长方形,要求:先用直尺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宽计
算出面积,然后用1㎝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每个长方形,小组合作填好下表.进一
.
5/16
步验证刚才大家得出的结论.
图形长〔㎝〕宽〔㎝〕计算面积〔㎝2〕正方形个数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
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三〕灵活运用,迁移方法
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
的建构过程.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纳入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中.
于是,我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
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9米、宽7
米;长8米、宽7米;长7米、宽7米〔实际上是边长7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
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从长方
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
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
长×边长.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使
数学生活化,课堂上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安排了如下一些练习:〔媒
体展示〕
〔五〕反思体验,作业布置
1.反思体验.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那些收获?
生:说说.
2.作业布置.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了我
.
6/16
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测量并算出你们
的课桌面积,能行吗?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
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案例2:
《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8——120页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统
计形式.教材以条形统计图作为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
线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我对教材
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对比,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与其特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与其变化情况做简单
分析.
.
7/16
数学思考: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
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解决问题:在分析研究中,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
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
析.
教学难点: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
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
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
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
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
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
8/16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
和学法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
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伊始,我出示一X图片〔反映20##非典情况
的〕问:看到这X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
介绍到:20##上半年,"非典〞肆虐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
同舟共济,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抗击"非典〞,终于战胜了这场灾难.在
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这是老师
搜集到的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
数量统计表,老师还制了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
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
人数量的哪些变化?在学生独自思考交
流的基础上,当有学生谈到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时,我即时启发:他
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
〔请说到的这位学生上台讲一讲,并让他用手势比划一下变化过程.〕
老师肯定学生的重大发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个信息在当时
可重要了,让人们心里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
同学看到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来呈现这一信息,大家
就能一目了然的发现.〔示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
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为折线统计
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板书:折线统计图〕
.
9/16
〔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
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我首先让同学们
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师:仔细观察地区2003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你从图
中看到了哪些项目?
学生通过看图,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名
称,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
接下来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
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师生、生生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发
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
点,我会让多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抓住学生可能用到的有价值
的字眼,如:"斜得最厉害〞、"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等引导全班学
生去理解与分享,使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升华.
2.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发现的机会.紧
接着,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19页下面的填空.
.
10/16
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
的.在汇报时着重将怎样看"趋势〞作为重点.
2.议一议.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
时我让学生
师: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折线统
计图有什么特点;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学生讨论,全班
交流〕
老师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
或变化趋势.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
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准备了这样的练习:
示课件:活动体验.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
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
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并解释.
接着我问: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
.
11/16
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然后老师提问:你在生活中哪儿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联
系生活说一说.再媒体出示一些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学
生更能体验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体现数学生活化.
(四)反思体验,回归生活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
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最后我让学生回家做两个小调查:
1.调查自己爸爸或妈妈近5年来的月工资〔收入〕变化情况.
2.调查自己近一年内〔按月或周计〕的零花钱多少情况.
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根据数据作
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为下节课学生学习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准备
材料.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力求简洁明了,突出
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折线统计图
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案例3:
《24时计时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24时计时法〞是西视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
.
12/16
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
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
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
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记时
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
的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应第一
教学手段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
学会用24小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进过的时间;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等数学活动,
丰富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解决问题目标:学会于人合作,并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
略的多样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
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
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
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
13/16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
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
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教学手
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
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
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
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
极思考,X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流程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
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自主定标、激趣导学.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
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东风时空〞片头音乐,在播放"新闻联
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是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
.
14/16
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7:00〞,初步感知.
再出示7:00,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呢?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误会呢?如果是飞机员或者火车司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呢?怎样才能准确的告诉对方呢?引发学生思考用上午和下午来表
示,这时告诉学生每次都这样说都很麻烦啊?提出用什么方法才能简
明不易出错呢?在出示新闻联播的上的画面,和火车票等,学生现在知
道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课题.这样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
习目标,也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
位.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116页上的内容,独立研究怎样用24时计时
法计时,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可以按照书上的提示,在
做中学、学中做,有的可以一个人去研究,有的可以两个人研究,研究时
学生可以去数,可以去算,可以以相互质疑,这样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
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与
学习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
(三)自主合作,系统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
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
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学习:1、组内交流:
学生吧自己写的研究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教师或参与一个小组的交
.
15/16
流,或巡回指导,收集信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2、组际交流:让一个小
组派一名代表把本组同学的收获向其他同学回报、交流,这时教师借
助媒体演示,指导操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建构:第一步,借助多媒
体演示,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时.第二步,通过画线段
图与学生共同理解时针一天中走第二圈表示的时刻用钟面上的时刻
加12;第三步,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怎样求所经过的时间.与此同时,教
师板书,为学生系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供帮助.这一环节,图示让学
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练习,实践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在价值目标取向上,更偏重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准
备三个练习:1、应用练习2交互练习,
学生同桌两人分别用普通的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任意说出四个
时刻,然后同桌改成24时计时法,3、实践练习,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课堂游戏1、老师把时钟的时针转动到任意一个
整点让学生说出对应的24时计时法.课堂游戏2对口令练习,老师随便
说出一个时间让学生抢答.力求通过几个练习,力求让学生学生活中有
用的数学,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在实践中学同时开放性,竞争性练习
满足了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不同的人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这一目标,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
16/16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首先组织学生与小组同学交流今天学习的收获,站内小组同学对
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评价,然后全班集体指名交流,共同评价,这样把
主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习效果
会在同伴间平等自然的交流中得到巩固和延伸.最后提问:在生活中
哪些地方使用的24时计时法比较多?哪些地方使用普通的计时法比
较多?请大家课后作一个这方面的调查.这样使课本学习从问题开始,
以问题结束,课虽止而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止.
六、说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下午1
时
下午2
时
下午3
时
下午4
时
下午5
时
下午6
时
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
钟面上的时刻+12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7:2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45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