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特色发酵产品
在传承中裂变潜江尝相思豆豉
我的家乡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湖北潜江,提起潜江
的特产莫过于家喻户晓的风味豆豉,家乡人对于豆豉有着特殊的情
结,并热衷于豆豉产品的研发、创新,更开拓出了“尝香思”牌“香辣
牛肉酱”系列、“香辣三丁菜”系列和“香辣脆脆响”系列等系列产品。
通过发掘民间工艺秘方,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精炼形成了“观其色华润
悦目,闻其香温馨诱人,品其味浓郁醇厚”而卓然成家的系列酱产品。
名称及由来:
豆豉(音chǐ)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发酵制
成的食品。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
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
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
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
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
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
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
传到海外。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
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
豆豉来源于民间,其中还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平
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娶窦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得病死了。剩下
窦氏带着儿子,住在漠阳下游一间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度日。
一天,娘儿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窦氏娘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
黑豆收藏在瓦罐里。一晃过了一个多月。一天遇上刮风下雨,没法出
门讨吃。窦氏记起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
日子太苦,发霉的豆子也不能浪费啊。窦氏把霉洗干净,吃了一点点
稍稍填下肚子,剩下的重新放进瓦罐。为免得熟豆子再发霉,她特意
在上面撒了一把盐。又过了十几天。娘儿俩出远门乞讨归来,刚到
家门口就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是瓦罐中的熟
黑豆散发出来的。拿出一尝,香浓可口。这意外的发现令窦氏兴奋不
已。从此以后,窦氏都用这种办法处理讨来的豆子。她去世以后,她
的儿子把泡制熟豆的方法教给父老乡亲。为了纪念窦氏,乡亲们把这
样制出的熟豆称为“窦氏豆”,后来简称“窦氏”。因为是豆制品,改名
“豆豉”。岁月流传,窦氏的事迹早已不可稽考。传说不管是真是假,
都给豆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豆豉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两种。以黑褐色或黄褐
色、鲜美可口、咸淡适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气者为佳。
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
(25%),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
素等营养物质。豆豉是“五味调和须之而成的重要调味品。”三国时
魏曹植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古代豆豉用于烹调,都作为
豉汁使用。
豆豉还以其特有的香气使人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我国在抗美援
朝战争中,曾大量生产豆豉供应志愿军食用。
豆豉不仅能调味,而且可以入药。豆豉自古入药,历代医药书籍
中均有记载。明卢之
颐《本草乘雅半偈》说:“诸大豆皆可造豉,以黑大豆入药,有
咸豉、淡豉两种,入药只宜淡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黑豆性
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发汗,得盐能吐,得酒则治风,得
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明吴禄《食品集》:“豆豉
味甘咸,无毒。主解烦热,调中发散通关节,香烈腥气宜病人。”中
医学认为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发汗解表、清热透疹、宽中除烦、
宣郁解毒之效,可治感冒头痛、胸闷烦呕、伤寒寒热及食物中毒等病
症。
豆豉中含有很高的豆激酶,豆激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豆豉中
含有多种营养素,可以改善胃肠道菌群,常吃豆豉还可帮助消化、预
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强脑力、降低血压、消除疲劳、减轻病痛、预
防癌症和提高肝脏解毒(包括酒精毒)功能。
豆豉一直广泛使用于中国烹调之中。可用豆豉拌上麻油及其他作
料作助餐小菜;用豆豉与豆腐、茄子、芋头、萝卜等烹制菜肴别有风
味;著名的“麻婆豆腐”、“炒回锅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调料。家乡
人更是调配出了美味的“沔阳三蒸”蒸品系列,如“粉蒸排骨”、“粉
蒸肉“等,尤其是炒田螺时用豆豉作调料,风味更佳。豆豉用陶瓷器
皿密封盛载为宜。这样可保存较长时间,香气也不会散发掉。但忌生
水入侵,以防豆豉发霉变质。
传统豆豉加工工艺:
家乡人制作一般在秋后,将煮熟的大豆拌上少量的面粉,在簸箕
里铺上大青麻的叶子,把拌好的豆粒倒在上面,铺开,然后再用青麻
叶子盖好,晴天置于室外自然发酵。当豆皮起皱、大豆变褐色,去掉
麻叶,用水洗掉面粉,晒干后用熟浓盐水、花生米、杏仁及青花椒、
姜片、茴香等香料一起并入坛腌制,用湿泥封好坛口,待到冬天食用。
传统豆豉酿造工艺,天然制曲,常温发酵,靠天吃饭和手工操作
的生产方式有其落后的一面,同时传统工艺制作的豆豉存在色泽不够
黑亮,偏黄,口感欠松软,酪氨酸白点明显,皮皱,脱皮,蜡状芽孢
杆菌超标等质量缺陷,同时地域特点明显包装、流通也极为不便。如
今通过不断地创新,豆豉的制作工艺更加科学了,也实现了豆豉产品
的畅销。
现代豆豉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一、工艺流程
黑豆→筛选→洗涤→浸泡→沥干(TY-Ⅱ)→蒸煮→冷却→接种→
制曲→洗豉→浸FeSO4→拌盐→发酵→晾干→成品(干豆豉)
二、操作要点
(一)原料处理1.原料筛选:择成熟充分、颗粒饱满均匀、皮薄肉
多、无虫蚀、无霉烂变质、并且有一定新鲜度的黑大豆为宜。2.洗
涤:用少量水多次洗去大豆中混有的砂粒杂质等。3.浸泡:浸泡的
目的是使黑豆吸收一定水分,以便在蒸料时迅速达到适度变性;使淀
粉质易于糊化,溶出霉菌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供给霉菌生长所必需的
水分。浸泡时间不宜过短。当大豆吸收率<67%时,制曲过程明显延
长,且经发酵后制成的豆豉不松软。若浸泡时间延长,吸收率>95%
时,大豆吸水过多而胀破失去完整性,制曲时会发生“烧曲”现象。经
发酵后制成的豆豉味苦,且易霉烂变质。因此,我们在生产加工中应
选择浸泡条件为40℃、150分钟,使大豆粒吸收率在82%,此时
大豆体积膨胀率为130%。4.蒸煮:蒸煮目的是破坏大豆内部分子
结构,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易于水解,淀粉达到糊化程度,同时可起
到灭菌的作用。确定蒸煮条件为1kgf/cm2,15分钟或常压150
分钟。
(二)制曲制曲的目的是使煮熟的豆粒在霉菌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酶
系。在酿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代谢产物,使豆豉具有鲜美的滋味和独
特风味。
把蒸煮后大豆出锅,冷却至35℃左右,接种沪酿3·042或TY-Ⅱ,
接种量为0.5%,拌匀入室,保持室温28℃,16小时后每隔6小
时观察。制曲22小时左右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主要是疏松曲料,
增加空隙,减少阻力,调节品温,防止温度升高而引起烧曲或杂菌污
染。28小时进行第二次翻曲。翻曲适时能提高制曲质量,翻曲过早
会使发芽的孢子受抑,翻曲过迟,会因曲料升温引起细菌污染或烧曲。
当曲料布满菌丝和黄色孢子时,即可出曲。一般制曲时间为34小时。
(三)发酵豆豉的发酵,就是利用制曲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分解豆中
的蛋白质,形成一定量的氨基酸、糖类等物质,赋予豆豉固有的风味。
1.洗豉:豆豉成曲表面附着许多孢子和菌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
酶类,如果孢子和菌丝不经洗除,继续残留在成曲的表面,经发酵水
解后,部分可溶和水解,但很大部分仍以孢子和菌丝的形态附着在豆
曲表面,特别是孢子有苦涩味,会给豆豉带来苦涩味,并造成色泽暗
淡。
2.加青矾,使豆变成黑色,同时增加光亮。
3.浸焖:向成曲中加入18%的食盐、0.02%的青矾和适量水,以
刚好齐曲面为宜,浸焖12小时。
4.发酵:将处理好的豆曲装入罐中至八、九成满,装时层层压实,
置于28℃~32℃恒温室中保温发酵。发酵时间控制在15天左右。
(四)晾干豆豉发酵完毕,从罐中取出置于一定温度的空中晾干,即
为成品。
三、质量标准
(一)感官指标
1.色泽:黑褐色、油润光亮。
2.香气:酱香、酯香浓郁无不良气味。
3.滋味:鲜美、咸淡可口,无苦涩味。
4.体态:颗粒完整、松散、质地较硬。
(二)理化指标
1.水分:不低于18.54%;2.蛋白质:27.61g/100g;3.氨
基酸:1.6g/100g;4.总酸(以乳酸计)3.11g/100g;5.盐
分(以氯化钠计)14g/100g;6.非盐固形物:29g/100g;7.还
原糖(以葡萄糖计):2.09g/100g。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
术,同时也要继承和发展祖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弘扬我国先民对
人类饮食文化和对世界酿造工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树立民族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不妄自菲薄,不盲目引进,认真发掘先民遗产,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中落后的生产
方式,对其工艺中科学的部分,赋予现代化的因素,从而促进我国酿
造工业的发展。
作为具有食品专业背景知识的我们更要充分掌握豆豉加工的工
艺和方法,同时深入了解豆豉的文化内涵与相关营养、安全知识,为
中国传统食品——豆豉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1:1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