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
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
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
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
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
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
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
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
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
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
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
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
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
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
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
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
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
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
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
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
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
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
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
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
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
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
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
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
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
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
“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
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
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
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
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
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
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
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
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
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
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
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
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
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
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
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
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
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
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
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
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
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
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
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
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
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
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
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
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
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
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
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
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
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
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
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
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
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
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
似数?
学生: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
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
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__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
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
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
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
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
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
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
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
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
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
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
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
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
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
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
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
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
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
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
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
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
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
“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
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
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
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
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
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1+∠2,∠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1=30度,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
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1=700,求:∠2=?
已知
已知∠3=∠1+∠2,∠3=800,∠2=500,求∠1=?
课内练习
1、练习一填空
(1)若∠AOB+600=平角,则∠AOB=()度;若周角-∠1=600,
则∠1=()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度。
2、练习二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
是多少度?
3、练习三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角的计算
解:∠
解:∠AOB=∠1+∠2
=450+900
=1350
解:∠2=∠AOB-∠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
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
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
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
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
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
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
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
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
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
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
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
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
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
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
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
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
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
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
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
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
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
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
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
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
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
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
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
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
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
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
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
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
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
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
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
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
=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
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
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
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
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
×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
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
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
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
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
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
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
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
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
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
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
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
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
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
×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
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
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
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
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0×30000×3072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
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
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
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
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
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
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
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
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
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
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
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
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
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
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
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
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
×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
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
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
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
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
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
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
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
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
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
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
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
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
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注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准确,
然后回答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9520__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
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
需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
区别。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知识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
能清楚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根
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
单运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
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
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
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
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
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
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
体??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
数学________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
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
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
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
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
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
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
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巴南区鱼
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巴南
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
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
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
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邮政编码
渝中区400000
江北区400000
南岸区400000
大渡口区400000
沙坪坝区400000
九龙坡区400000
北碚区400700
万盛区400800
双桥区400900
渝北区401120
长寿区401220
巴南区401320
綦江县401420
合川市401520
永川市402160
江津市402260
大足县402360
荣昌县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
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
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
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
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030000
沈阳110000
上海市20__00
大同037000
大连116000
天津市300000
阳泉045000
鞍山114000
重庆市400000
长治047100
抚顺113000
石家庄050000
长春130000
哈尔滨150000
保定071000
吉林1320__
齐齐哈尔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
100000,上海是20__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
(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
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
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
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
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
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
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
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
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
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
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
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
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
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
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
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
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
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
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
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
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
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
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
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
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
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
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
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
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
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
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
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
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
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
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
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
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
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
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
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
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
(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
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
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
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
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
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
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
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
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
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
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
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
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
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
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
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
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
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
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
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
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
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
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
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
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
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
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
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
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
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
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
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
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
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
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
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
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
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
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
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
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
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
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
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
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
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
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
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
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
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
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
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
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
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
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
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
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
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
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
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
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
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
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
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
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
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
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
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
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
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
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
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
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
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
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
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
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
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
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
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
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
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
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
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
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
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
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
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
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
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__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
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
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
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
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
“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
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
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
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
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
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
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
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
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
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
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
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
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
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
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
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
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
“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
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
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
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
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
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
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
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
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
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
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
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
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
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
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
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
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
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
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
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
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
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
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
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
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
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
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
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
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
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
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
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
写”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
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
“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
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
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
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
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
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
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
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
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
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
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
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
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
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
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
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
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
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
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
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
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
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
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
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
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
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
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
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
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
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
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
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
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
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
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
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
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
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
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
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
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
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
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
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
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
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
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
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
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
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
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
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
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
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
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
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
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
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
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
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
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
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
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
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
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
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
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
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
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
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
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
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
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
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
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
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
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
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
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
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
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
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
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
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
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
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
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
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
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
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
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
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
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__号的练习题
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
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
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
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
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
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
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
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
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
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
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
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
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
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臵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
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
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
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
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
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
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实施参与性教学。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5:1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3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