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
篇一:鲁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
[摘要]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
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祝福》
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
启蒙的最高成就。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
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
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
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
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关键词]祝福,鲁迅,批判主义,封建社会,祥林嫂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
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
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
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
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
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
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
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
农村的真实面貌。
二、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
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
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
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
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
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
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
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
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
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
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
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
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
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
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
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然后鲁迅慢
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
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
毫的拘束。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
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
又是最需要学习的。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
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
简单的“祝福”两
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
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
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
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
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
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我看完这篇文章时,
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
吧。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
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
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有人
说,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
我们很近的。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们。
对于祥林嫂之死,围绕在她周围的每一个人———信奉理学的鲁四老爷、善女人柳妈等等都
脱不了干系。这些曾经充满同情心的人们为什么最终使祥林嫂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
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所致:
(一)、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早婚、买卖婚、抢婚,这就构成了当
时鲁镇一带的婚俗,这些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为她的悲剧人生埋下
伏笔。
(二)、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信仰习俗,成为祥林嫂巨大的精神枷锁。封建社会“从一
而终”的贞节习俗使祥林嫂已无存活的条件,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祥林嫂最终在人们的
唾弃与漠视中死去。
(三)、封建社会最隆重的祭祀习俗,最终将祥林嫂逼入绝境。鲁迅以其深邃的眼光,把笔
触伸向民间文化的积淀层,把祥林嫂纳入婚俗、信仰民俗和祭祀习俗的网络之中,并让她在
这些民间陋习的网络中无挣扎的力量,从而展示小说结局的必然性,道出作品的批判意蕴。
三、作品的艺术性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
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
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
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
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
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
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
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
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
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
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
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
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
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
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
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
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
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
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
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
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
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
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
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
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
“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
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
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
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
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
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
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
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
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
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
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
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
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
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
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
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
篇二:《社戏》的结尾赏析.docx
《社戏》的结尾赏析
文建军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罗汉豆,菱白。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
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
使我时时反顾。”
《社戏》便是这样的“反顾”。《社戏》虽是小说,但是有作者的影子,是作者的自叙传。
从《社戏》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童年的影子,看到了“天然之趣”,而且也从作者那怅
然若失的情感中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的童年,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这就是《社戏》的魅力
所在。而《社戏》最能把读者带进童年而又引起失落感的,莫过于它的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可从文中可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为什么文章结尾却这么说呢?这岂不是自相
矛盾的吗?
不是,尽管从文中可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但读完全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
来作者是在以社戏、罗汉豆为由头。不去看戏,哪里看得到农村夜里特有的风光?哪里呼吸
到自由的空气?哪里体会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又哪里有机会与这些朴实、善良的
农村孩子去体验野气和冒险的乐趣?更何况那里遗落有作者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作者怎
不怀念且一咏三叹呢?可见,《社戏》的结尾说的“好豆”“好戏”并非是作者强加给读者的
看法。《社戏》是依靠内在的说服力来征服读者的,并非因为作者是名人。
有人认为《社戏》标题不恰当,理由是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的确,探讨这个问题,不
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
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
的人与物。《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即作品中的“迅哥
儿”)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
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有人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
与事,情
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笔者认为这些仅从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说法固然都有道理,但似乎总感
觉还差点什么。如果仅仅认为《社戏》通过“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农村孩子看戏
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
思想感情。这种理解又不免太简单化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与结尾那怅然若失的情感
联系起来看,作者似乎还有更深的情感在里面。那么,作者在文中、特别是结尾表现的思想
感情究竟是什么呢?
缺少什么,才会思念什么;失去什么,才会思念什么。上世纪20年代初的鲁迅还缺少菱角、
罗汉豆、菱白吗?不会,所以,他“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那“留存”的“意味”
才是他真正所缺的。“惟独在记忆上”那点点滴滴的“意味”才显得那样可贵。那种“意味”,
就是思念,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思念是什么?是明月,是玉笛,是寒雨,是青山;是流水落花,是一川烟草,是南国红豆。
难道它就不能是社戏、罗汉豆?明月、玉笛、寒雨、青山是思念的意象,流水落花、一川烟
草、南国红豆是思念的意象,难道社戏、罗汉豆就不能成为思念的意象?“诗言志”,作者正
是借助于社戏、罗汉豆这些儿时在故乡所看的戏、“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来表达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的。这样,就不难理解,全文写社戏的内容不多却又以“社戏”来作小说的标题
的深意何在了。小说以“社戏”作标题,并非仅仅是其文宇都跟看社戏有关,也并非仅仅文
中有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而是因为“社戏”在这里也成了对故乡的风物的描写和“思
乡的蛊惑”的典型载体。《社戏》同鲁迅的其它类似的写往事的文章一样,写的也都是钓虾、
看戏、偷罗汉豆之类的琐碎的小事。可是,人生正是由这“小”连缀起来的。鲁迅的“思乡”
之情也正是借罗汉豆、社戏呈现出来的。这也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当然,这种思念是借助于“在记忆上”、在对儿时的回忆中,它本身也离不开对故乡的风物
的描写和人物的叙述但描写景物也好、叙述人物故事情节也好,都不是口的,而是手法。俗
话说:“关不关,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是关好的,故乡的一切都是
关好的。而在《社戏》中,作者正是借助
于社戏、罗汉豆来表达对美好的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赞美的。作者把社戏和罗汉豆比作自
己的童年。作者的童年和故乡就是“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
当然,思念常常伴随着惆怅和失落,思乡当然也是如此。《社戏》的结尾就有一种深深的失
落感。这一方而是对失去的童年时光感到失落,一方而也是对现实的失望。这种失落感我们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尾中也能体会到。“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这也是一种
惆怅的失落感。对现实的失望则是在小说《故乡》中将少年时那个“项戴银圈”月光下向一
匹碴猛力刺去的闰土与中年木讷的闰土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
《社戏》的结尾充满诗情。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尾只是通过对画的思念来
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儿时幸福时光的怀念,《社戏》的结尾则除了表达对儿时幸福时光的怀念
外,还表达了作者对儿时在故乡所看的戏、所吃的蔬果的津津乐道,“意味留存”;更是对儿
时的伙伴的深情思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也借此表达不与黑暗现实
同流合污的思想。
从《社戏》的结尾也可以看出,鲁迅的文章并非都是“战斗一檄文”,特别是他的散文集《朝
花夕拾》里的文章和收入小说集《呐喊》里的《故乡》《社戏》等。在这些文章里,鲁迅向
我们展示的是与“金刚怒口”的一面截然相反的温情脉脉的一面。
篇三:鲁迅散文三篇赏析
鲁迅散文三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概括: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赏析:作者以如诗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
情韵各异的两部分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那里有的是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
萌发起孩子无限兴趣,勾起无穷联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
欢笑的儿童乐园。接着是三味书屋,那儿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那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
塾。日常课程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但
当我们读这篇作品时,谁都会感受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书塾里,却也有一股亲切的气氛在流
动。这就是儿童的谐趣。
《社戏》
概括:本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
“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赏析:本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
品德,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
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藤野先生》
概括: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留学日本仙台时,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
赞扬藤野先生生活简朴,用心治学,关心学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精神,表达了对他的
尊敬与怀念之情。
赏析:在这篇散文中,鲁迅不只写了对藤野的赞颂和怀念,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
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藤野之所以给予鲁迅特殊的关怀和精心的培育,是
因为受到鲁迅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为了使国家复兴而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感动。鲁迅写
道:“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
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为中国”与“为学术”,既
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尽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
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
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
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5:0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3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