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有关《枣核》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
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
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教案3篇,欢迎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枣核》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
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
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
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qiā()指一算故弄xuán()虚
mǎnǎo()()姹紫yān()红殷切()
匀称()镶嵌()líba()()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读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
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
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
作了?
六、品读鉴赏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篇2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听写字词
2梳理课文结构
3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
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
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
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
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
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
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
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
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
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
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
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
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
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
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
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
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
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
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
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
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
乡之苦。
三、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
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
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
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
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
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
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
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
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
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
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
(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
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
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
篇文章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
—()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
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
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
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
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
——————,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
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
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
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
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
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
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1.教师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
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
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
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
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
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
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
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
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
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
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
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
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
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4:3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38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