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的诗词赏析
描写儿童的诗词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
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下面是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儿童的诗词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池上》(二绝)
(唐)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
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
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
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
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
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
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
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
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
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
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
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
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
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
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
富有韵味。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
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
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
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平淡中
见新奇,韵味悠长。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
“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
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
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
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
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
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
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
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
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
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
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
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
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
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
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
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
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
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
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
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
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
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
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赏析: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
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
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
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
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
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
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
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
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
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
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
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
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
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
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
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
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
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
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
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
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
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
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
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
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
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三
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
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
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
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
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
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
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
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无赖”,
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
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
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
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
的景象。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
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
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
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
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
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
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
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
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前两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
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
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
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
风趣。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赏析: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
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
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
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
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
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
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
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
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
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
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
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
得如此真切酣畅。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赏析:“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
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
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
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
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
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
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
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
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也
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
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
气。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
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而诗人悟到了两个小孩之所以没下雨
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
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
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
赏。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赏析: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
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
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
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
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
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
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
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
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
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
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
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
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
在言外的含蓄美。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
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
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
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
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
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
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
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
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
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
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
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
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
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
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
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
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
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
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
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
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
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
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
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
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
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
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
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
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
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
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
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
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
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
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
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
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
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
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
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
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
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
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
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
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
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
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
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
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
新俊逸的风格。
《山家》
宋·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
诗词赏析:
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
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
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
的意趣。
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
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
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
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
《村晚》
南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
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
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
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
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
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
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
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
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
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
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
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
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
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
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
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
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
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描写儿童的诗词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2:5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3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