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的诗句古诗
关于元旦节的诗句古诗
篇一:古诗词中的元旦习俗
古诗词中的元旦习俗
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自晋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元旦贺岁、贴春联、放爆竹、饮美酒、
亲人团圆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元旦的诗章。品诗
赏俗,趣味盎然。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
时文学家曹植《元会》诗云:“初步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
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至盛唐,元旦朝会之俗成
了旷代之举。“百灵待轩后,万古烛光前。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
川”,可见当时宫廷贺岁规模之盛大和隆重。唐代诗人厉元的“玉座
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到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
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语言清新流畅,描绘出一幅典
雅隆重的宫廷贺年图。
元旦也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祝贺、重新构思新生活的时光。明
代诗人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中写道:“邻
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
月上时。”全诗展示出喜庆佳节的动人情景,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诗,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
汇,却以元旦为题材,写出了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造物无言却
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新年亲人团聚是沿袭多年的习俗,对客居他乡的游子来说,则是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唐代诗人刘长卿有《新年作》诗:“乡心新岁
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
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称得上是新年思乡佳作。1942年元
旦,革命老人董必武在重庆曾吟过一首《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诗,表达了他对延安战友的深情怀念和祝福:“共庆新年笑语哗,红
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
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放爆竹、饮美酒的习俗。唐代诗人成文斡写
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
笑,屠苏应不得先尝。”“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
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有个
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
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
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
以避忌讳。南宋诗人陆游有《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
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代诗人宋伯仁有《岁旦》诗: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
云气卜丰禳。柏酒何劳动,心平寿自长。”两诗均反映了诗人知足常
乐、悠闲自在的欢度新年情趣。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椒酒”、“柏酒”指的即是屠苏酒一类。在古代歌咏元旦的诗篇中,
最著名的当推北宋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寥
寥28字,便将新年放爆竹、贴春联、饮美酒这三种特定浓郁的喜庆风
俗,描写得有声有色,堪称千古绝唱。
新年伊始,欢乐祥和,正是文人学士大发感慨之时。他们在元旦
抒怀言志,吟诗作赋,为我国诗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唐代
诗人白居易的《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云:“众老忧添岁,余衰喜
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
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唐代诗人孟浩然写过一首《回家元日》
诗:“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
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在大唐盛世,“田
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
书人的高尚品格。一代伟人毛泽东,1930年1月写过一首《如梦令·元
旦》的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
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
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1933年元旦,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写了一首《二十二年
元旦》诗:“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
打牌声中又新春。”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湘赣地区人民的'狂
轰滥炸,而上海租界那些有钱的老爷却过着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
篇二:元旦的由来和古诗鉴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爆
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一岁除:
一年过去了。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
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
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
天已经来了)。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
户。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总
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
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
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译诗、诗意](一)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
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
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二)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
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
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迎接新春。[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
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
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
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
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
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
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
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
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
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
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
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
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篇三:新年元旦古诗词欣赏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为一年的第一天。元旦还有许多别
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新年、元春等等,现在则将
元旦和新年大多给予公历的一年之首使用,而旧历的元旦则专门使用
春节,或者大年初一等等区别之。元日,本意为吉日,从《东京赋》
以来相沿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乐府诗集》十四,南朝梁萧子云《介
雅》三首之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人吴自牧《梦梁录》
一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汉代以来,每逢元
旦,都要举行元会,朝廷举行群臣百官以及外国使节朝会祝贺的礼仪。
汉代张衡《东京赋》:“于是孟元春日,群后旁戾”,“言诸侯正月
一日从四方而至。”(薛综注),唐宋因袭此风尚。唐德宗李适《元
日退朝观军仗归营》:“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是从接受朝拜
的皇帝的视角记载元朔之日万方在庭的场景;盛唐中唐之际的诗人卢
纶等人,则是从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记载百官朝贺的盛况:“万戟凌
霜布,森森瑞气间。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济济延多士,跹跹舞
百蛮。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
“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旒”(《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
人》),“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寿酒年年太液池”
(杨巨源《元日观朝》),“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
(《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其一》),许浑:
“千官共削奸臣计,万国初衔圣主恩。”(《正元》一作元日,一作
元正)这些诗句,为我们描绘了百官于元旦早朝庆贺新年的场景:从
万戟森森的御前警卫中趋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阶品位依次行礼称
贺,然后,在鼓乐歌舞中举行酒会。
宋代同样如此,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旦大朝
会,??诸国使人入贺殿庭。列法驾仪仗,??各执方物入献。”在民间,
则是“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
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宗懔《荆楚岁时记》)
“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
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观赌??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裳,把
酒相酬尔。”(《东京梦华录》)唐人杜甫的“飘零还柏酒,衰病只
藜床”(《元日示宗武》),和宋人秦观的“正是人间佳节,开尽小
梅春气透。花烛家家罗列,来往绮罗,喧阗箫鼓,达旦何曾歇”
(《念奴娇》),都对这种风俗场景有所记载。
当然,新年之际,那些罪臣流贬者,便也格外伤心,如初唐武则
天时代的政治斗争牺牲品宋之问晚年流放,有《新年作》:“乡心新
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
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可谓在初唐时期难得的好句,没有流放贬谪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
的,但以贾谊贬为长沙傅自比,却是没有人能够认同的,倒是与贾谊
同样死在贬谪之地,倒是成为宋之问的谶语。不同的是,贾谊郁郁而
死,为天下人所痛哭;而宋之问则是为睿宗皇帝赐死于贬谪之所钦州,
为天下人所不齿。
元旦诗一般容易流于场面应酬,但也有优秀者。王安石《元日》
(龙书本作《除日》)可以视为其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
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
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
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
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
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
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饮酒大概是子夜
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
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
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
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
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
华纪丽·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
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桃符,又
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
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
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
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当然,作为大政治
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
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从王安石其他优秀诗
作来看,传达那种变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种不为世人理解的孤
独之美,也确乎是其主要的诗意表达,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
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的对于日升的礼赞,“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绿”的动感和春天的欢呼,“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
(《夜直》)中的那种静态美中的动态,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
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对于商鞅政治变革的赞美等,无不如
是。(木斋撰摘自《中华读书报》)
元会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介雅(其三)南朝梁·萧子云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新年作唐·宋之问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
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
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示宗武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
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
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新年作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庾楼新岁唐·白居易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1:2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31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