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1
第1章绪论
1.1近十年《红楼梦》续书研究述略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文学形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说过:
“
凡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
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①小说在明清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红楼梦》作为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出现,不但标志着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进入
顶峰,也引起了源源不断的《红楼梦》续书创作,并在众多名著续书创作中,独
占鳌头,格外引人注目。明清时期是《红楼梦》续书创作的高峰时期,一直持续
至道光乃至民国,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给《红楼梦》写续。在古代的续书中,公
认高鹗所续最佳;在今人的续书中,刘心武所续似乎影响最大。对于古代续书的
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今人创作续书的研究成果不显著,且仍有研究的价值。从
整体来说,《红楼梦》续书数量众多,在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
收录了十七种《红楼梦》续书;一粟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书录》中著录了续书三
十二种;胡文彬先生在《红楼梦叙录》中对续书有所增补,收录了一粟先生《书
录》中未收的新材料八条;冯其庸、李希凡先生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对续书
进行删筛挑选,著录续书四十种;赵建忠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甄
别,最后得出《红楼梦》续书九十八种,并把这九十八种续书分成了八大类型,
后来在相关文章中又不断收录,已经超过百种。②而新时期《红楼梦》续书的谱写
又达到一个高潮,高玉海曾对近三十年的续红作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近三十年
出现的十几种《红楼梦》“新续”小说,并从续作者身份、续作原因、续书虚构出的
故事情节和艺术特征方面、续书出版运作以及读者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
清代《红楼梦》续书进行比较。③在前人对《红楼梦》续书整理的基础上,笔者对
近十年来出现的《红楼梦》续书进行了归纳总结,列表如下:
①
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②
赵建忠.红楼梦续书研究【M】.天津古緒出版社,1997.17-21
③
高玉海.近三十年《红楼梦》续书创作述评.红楼梦学刊,2009(06)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2
续书名称续书作者出版社初版本时间
《红楼梦续·后四十回新编》崔耀华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
《红楼外梦》朱浩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7月
《梦续红楼》二十九回胡楠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
《释梦斋评西续红楼梦》
西岭雪著;
邓遂夫评
作家出版社2008年4月
《刘心武续红楼梦》刘心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红楼再梦》
柯元华、
溢滨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4月
《红楼梦续》温皓然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丰硕,《红楼梦学刊》为进行红学研究的专刊,
汇集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成果。除此之外,民国时期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这是一部第一次将西方的美学思想带入《红楼梦》研究的专论,影响深远,还有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红学研究资料全编》等都是《红楼梦》研究
的重要资料,当代有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朱一
玄的《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赵建忠的《红楼梦续书研究》等,其中《红楼梦
研究资料汇编》是一部进行《红楼梦》研究的百科全书,由南开大学朱一玄先生
对《红楼梦》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而成,内容权威、丰富。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专论,也
是中国小说批评史上一篇富有理论色彩的名作。作者采用叔本华的人生观与哲学
理论,结合美学观点,阐述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及艺术的基本观念,其中在对《红
楼梦》续书的精彩论述中,从国民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国人乐天精神的
本性对文学的影响: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古文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
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唇阅者之心,难矣。……
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南桃花扇》?有
《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故吾国
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故《桃花扇》,
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
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于此。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3
正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①
《红楼梦》作为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这种悲剧性倾覆了人们一贯崇尚、渴
望圆满的心理,例如小说中贾宝玉与相爱之人难以厮守的憾恨、贾宝玉最后的出
家为僧、贾府的由盛转衰、黛玉的情逝等都极其强烈地唤醒了续作者悯人悲己的
情怀,从而引发弥恨补憾的红楼续书的出现,这种心理也是“补恨”类续书产生的直
接原因。
关于《红楼梦》续书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者们才开始放下
长期以来固有的文学价值判断,从小说史的角度对这些续书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篇作品的内容分析和作者的考证上,随着研究的日益
深入,对续书的研究开始呈现出从整体切入的特点。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后,有
关研究渐见增多,并出现了研究专著,以赵建忠老师的《红楼梦续书研究》最为
全面、精深。作者赵建忠先生在已有的续书研究成果之上,通过对《红楼梦》续
书进行辑佚和搜集整理,对续书的整体进行观照,包括中国续书的传统渊源和清
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哲学思潮,以及清人小说观念等,通过分析探究,挖掘出了
《红楼梦》续书产生的原因。并对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分别做了思想和
艺术上的分析,肯定了《红楼梦》续书的社会思想史和民俗学价值,重新评估了
它们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价值。作者还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红楼梦》
续书
“
大团圆
”
结局模式的形成原因,这种民族心理主要包含了
“
循环发展
”
的历史观
念、古代哲学观念、因果业报的宗教因素、
“
崇尚圆满
”
的世俗心理等。综观《红楼
梦续书研究》一书,它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续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在此
之后,又出现了一些今人创作的《红楼梦》续作,这就为红学爱好者留下了研究
的空白,赵建忠的《红楼梦续书研究》为研究当代新出现的续红作品提供了许多
有价值的资料。
周汝昌《红楼梦真故事》指出:曹雪芹原书由于政治原因而未能完整传世,
从而造成读者已经把高鹗续本和原本看成了一个整体,周汝昌认为高鹗系伪续,
即并未按曹雪芹本意接续,因而将其看成一个文学骗局。由此,指出探究曹雪芹
的真书梗概具有一定的意义。周汝昌先生认为,对于真假的探究涉及到原则问题,
并提倡应该破除已有的陈言旧见,逐步寻求于真的。这种对《红楼梦》真故事探
究的心态值得红学研究者借鉴。
王佩琴亦写有长篇论文《〈红楼梦〉续书研究》,该文主要针对嘉庆年间的
①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静安文集,1637-1638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4
《红楼梦》续书进行了研究,对这一时期的《红楼梦》续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
结。作者认为:“此阶段的续书情节仍是依照续《红楼梦》故事的主线,而不仅仅
只冠上人名,另行发展其他故事,作品仍保存完整。
”①这是一篇对特定历史时期
的续书进行的研究,重点放在文本上,该文还阐述了续书创作的共同目的
——“
补
恨”,文中写到:“不满于结局的悲调与种种续书的写作,是这些人物之所以一再要
重写的原因。
”②
王旭川在《清代
<
红楼梦
>
续书的三种模式》一文中,主要探讨了清代《红楼
梦》续书叙事模式的选择,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这一时期小说续书发展的特点,
文中指出《红楼梦》续书的三种叙事模式,即死而复生的模式;死后转生、托生
的模式;三界互通的模式。文章分析了
“
三种不同情节模式的形成及选择与续书所
表达的对《红楼梦》的人物评价的密切关系;三种续事模式与这一时期对小说文
法重视的联系;三种叙事模式体现的清代中后期文人的社会生活观与审美态度。
”③
这一研究虽限定在清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但毕竟乾、嘉之际为《红楼梦》续书
创作的高潮,对这一时期的续书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了追流溯源的作用,也为当今
的续红研究提供了思路,特别是在续书创作模式的研究上。
白盾的《从红楼梦的观念的冲突看续书》从俞平伯《红楼梦辨》提出的
“
红楼
梦新观念说”为出发点,分别就程、高续书的观念和脂砚斋评语发现的“新概念”进
行了论述,在胡适、鲁迅等前代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脂本与程本是两种价值
观念、两个价值体系,并且指出
“
旧时真本
”
存在,并是属于脂本系统的,脂本接近
原稿。文中说:“程、高续书突出爱情、婚姻的主题,抓住前书的长处,发扬其优
秀、杰出部分,舍弃贾府败落、宝玉击柝,连雪芹自己都不定写得好的部分,方
战胜脂本系统的续书,这是读者的选择、市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④这样
的表述不定就是真理,但为我们认识脂本及程高续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
高玉海在《近三十年
<
红楼梦
>
续书研究述评》中提出,近三十年所出现的十
几部《红楼梦》续书和清代《红楼梦》续作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包括续
作者身份、创作原因、续作的艺术特点、思想内容,以及续书出版的商业化以及
读者效应等,毋庸置疑,这些差异也有时代变化的原因,体现了《红楼梦》续书
①
王佩琴.《红楼梦》续书研究.红楼梦学刊,1998(3)
②
王佩琴.《红楼梦》续书研究.红楼梦学刊,1998(3).268-291
③
王旭川.清代《红楼梦》续书的三种模式.红楼梦学刊,2000(4)
④
白盾.从红楼梦的观念的冲突看续书.红楼梦学刊,2001(3)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5
的时代特征。①这种不同为新时期《红楼梦》续书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新的时代,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巨大,怎样对近年来《红楼梦》续书作者群体进行客观
的总结及反思,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也为笔者对当代的《刘心武续红楼梦》
与清代的高续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思路,正如学者高玉海所述,比起清代
的续红作品,当代的续作在续作者身份、创作动因、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
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玉海在其另一篇文章《
“
红楼梦续书
”
理论及裕瑞的批评》中梳理了《红楼梦》
续书创作理论的论述,主要对四部续书作者论及的续书理论做了总结,即《续红
楼梦
·
凡例》、《红楼梦补
·
续略》、《增补红楼
·
槐眉子序》、《红楼梦影
·
西湖散
人序》,并且提炼出这些续书理论中的四个要点,即为什么要续写前书的问题、
续书与原著的情节衔接问题、关于续书的人物问题、续书的语言风格问题。然后
作者就大约成书于
1814
到
1819
年间裕瑞的《枣窗闲笔》进行了研究,归纳出裕瑞
对《红楼梦》续书批评的几个方面,即续书与原著在思想主旨上的差距、情节旨
趣上的差距、语言风格上的差距和续书人物安排上的不成功。最后,作者梳理总
结了裕瑞的《枣窗闲笔》,提出续书
“
贬多褒少
”
,并强调裕瑞对《红楼梦》续书的
批评具有独特的文学批评价值。②
张云《<红楼梦>续书研究述评》的研究对象基本限定在清代长篇章回体的范
围内,本文在总结清代对续书的评价的基础上,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到
21
世纪初
的续书研究综述,最晚截止到
2004
年。作者梳理出以往论文著述的着眼点主要为
续书概念的界定、续书类型的划分、接续方式的探索、续书因由的探寻四个方面,
指出续书研究留下的空间,并提出了续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和目标。③这篇
著述使我们对
21
世纪以前《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并为我们进行近十年来续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综上可见,《红楼梦》续书研究发展至今,大致包含了三种思路。一种是对
单部续书的分析和作者的考证,并主要针对的是清代的续书群;其次是对续书文
本的分析,以此探讨中国古代续书的某些特质;第三种是对续书整体的关注,以
《红楼梦续书研究》为代表,它包括对续书的搜集辑佚、整理和分类,对续书产
生原因、价值的重新评估,对续书所体现的某些民族心态的探究等等。另外,也
①
高玉海.近三十年<红楼梦>续书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09(6)
②
高玉海.近三十年《红楼梦》续书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09(6)
③
张云.《红楼梦》续书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3(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6
有从明清小说的角度研究小说的续书,例如《明清小说多续书原因新探》、李忠
昌的《名著续书探因》等。但上述著作和文章很少有涉及当代《红楼梦》续书创
作情况的研究,续书作为客观存在的文本,并有作品产生过很大的读者效应,因
此,当代《红楼梦》续书研究仍存在空白。本文对近十年来《红楼梦》续作研究
进行初步梳理和探讨,并对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续红之作《刘心武续红楼梦》和公
认古代价值最高的高鹗续《红楼梦》进行比较,并以曹雪芹的原著为基础,对此
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丰富当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1.2《刘心武续红楼梦》研究情况
对于《刘心武续红楼梦》的研究还未出现研究专著,对该续书的观点散见于
一些报刊评论中,集中起来,分为以下观点:
对《刘心武续红楼梦》的评论中多见持批评的观点,最明显的当属对其“秦学”
观点的质疑。有评论者强调其
“
舍文学而历史,舍欣赏而索隐,将《红楼梦》政治
事件化
”
,①认为刘心武的探佚、索隐观点具有猜谜性质,过多地依靠了主观猜测,
其“原型研究”缺少真实凭据,刘心武以对秦可卿案件的发现为主要艺术内容,无论
是思路、思想还是文学风格都与曹雪芹相背离,以复原为续书写作目的,以致取
貌遗神,在艺术上误入了歧途,并有人认为
“
秦学
”
是对小说文本的误读和曲解。陈
辽在《<刘心武续红楼梦>误入歧途》中指出:“《刘心武续红楼梦》无视曹雪芹未
定稿后三十回留给我们的资讯,以所谓他对秦可卿案件的
“
发现
”
为主要艺术内容,
在
“
思路、思想、风格
”
上都背离了曹雪芹。刘心武以秦可卿之死来影射康熙、雍正
年间的继位之争,也误入了正反莫辨的歧途。刘心武不顾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
不讲节奏,不问密度,在艺术上也误入歧途。
”②有学者认为刘心武的
“
秦学
”
有失学
术规范,其核心论点没有史料根据,文本牵强附会、漏洞百出。张云的《当学术
遭遇游戏——关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对刘心武的“秦学”揭秘进行了批评,批
判其不从学理出发,有失学术规范,从而使其文本庸俗化。③
在文本上的评论中,有评论者认为《刘心武续红楼梦》的情节过快推进,人
物命运处理简单化,小说具有太多“作”的成分,和原著如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感觉比
起来,缺乏了
“
自然美
”
,欠缺了文学必要的张力。刘心武续书中诗词的运用很少,
这方面与原著散韵结合的文笔风格很不协调,原著中用了很多诗词的点缀,意境
①
孙伟科.《红楼梦》是什么——从刘心武的电视讲座说起.红楼梦学刊,2006(1)
②
陈辽.《刘心武续红楼梦》误入歧途.《红楼梦》研究,2011(11)
③
张云.当学术遭遇游戏——关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6(6)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7
深远。在语言上,刘续用词不够讲究,没有切近《红楼梦》的文化语境,没能恢
复曹雪芹“原意”、“原笔”。其次,还有评论者认为刘心武具有商业包装意味,其红
学具有商业炒作成分。
当然,也有对刘续持肯定态度的,例如有读者认为刘心武的趣味研究引起了
大众对《红楼梦》的兴趣,对促进当代红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人认
为刘续写意与工笔兼而有之,基本接上了原文的
“
地气
”
。刘心武推动了
“
红学热
”
,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普及了《红楼梦》。刘先生虽存在一些些考证之据不足而穿凿
附会,但终归是瑕不掩瑜,其探秘精神值得肯定。王青山在《红楼续书简论》文
中指出:
“
至于当代作家刘心武的《红楼三钗之谜》则属续书中的另类。他以小说
家独特的审美视角,有探佚研究,他的小说应该说是研究论文的变体,是文学的
再创作,有较高的审美价值。”①
学者张云在《近三十年
<
红楼梦
>
续书创作述评》中指出当代《红楼梦》续书
创作的三个原因,一种为不满高鹗后四十回,试图恢复曹雪芹原意,第二种为不
满整部《红楼梦》,改写红楼故事人物以抒己意,第三种则是以刘心武、周汝昌
为代表的揭秘性质续书,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刘心武续红的出发点,即以
“
揭
秘人
”
的身份探佚红楼,对曹雪芹原著进行原型研究。作者从思想内容上对刘续也
进行了论述,指出刘续中围绕秦可卿构造了很多故事情节,并对刘续中的一些重
要人物命运进行了评述。这篇文章虽针对的是近三十年的续红创作,因刘续也列
入其中,故而也为研究《刘心武续红楼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综上可见,对《刘心武续红楼梦》的研究情况看,大多是一些零散的的评论,
未见专文将其与高鹗续《红楼梦》进行过系统深入的比较。从评论中可以窥见,
有对其
“
秦学
”
观点的质疑,有对其续书艺术水平的评论,如何从文本的角度将其与
高续进行客观全面地比较,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论文结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把高鹗作为《红楼梦》续作者尚存疑点,有学者指出:
“
高
鹗是后四十回的续作者,这一观点由胡适首先肯定下来而为绝大多数读者所认可,
但此论尚存疑点。
”②无论续作者为谁,续书面临的问题都是相同的,本文宗旨是
就续书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因此,权且把高鹗作为程刻本《红楼梦》续书
的作者,对其人其书进行整理分析。以《刘心武续红楼梦》在当代引起巨大社会
①
王青山.红楼续书简论.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4)
②
芸子.同情的了解——我看续书.红楼梦学刊,2005(3)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8
反响和争议为背景,通过对《刘心武续红楼梦》与高鹗续《红楼梦》进行比较,
以期丰富《红楼梦》续书的研究。笔者在总结20世纪续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
鉴上个世纪对于《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方法及模式,提出一些拙见。重点放在对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刘心武续红楼梦》与古代续书中公认价值最大的高鹗后四十
回文本进行比较,并以曹雪芹前八十回为基础,比较两本续书作品在创作动因、
人物命运、情节设置、语言方面的差异,通过
“
古今
”
对比,探讨两者在不同时代、
不同背景下对曹雪芹《红楼梦》的理解与接受,深入对《红楼梦》续书的研究。
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概述本选题现有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研究目
的,指出研究意义,介绍文章结构。第二章着重从作家主体的创作动因上进行分
析,挖掘出其创作动因对续书思想的影响。第三章论述高鹗续《红楼梦》和《刘
心武续红楼梦》对人物命运的安排的差异,并以曹雪芹原意为参考,分别就主要
女性命运、贾宝玉、家族命运进行分析比较。第四章主要从文学艺术上进行比较,
包括语言艺术、情节设置,分析高鹗续《红楼梦》与《刘心武续红楼梦》在语言
艺术上的不同,分别阐述人物情感描写、人物性格刻画以及行文用语上的差异,
论述了《刘心武续红楼梦》和高鹗续《红楼梦》在几个主要情节设置上的差异,
包括黛玉仙遁、宝钗化蝶、宝玉出家未遂、贾母寿终、惜春出家、宝湘入丐帮。
最后一章为结语,主要对高续、刘续进行整体评价。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创作动因比较
9
第2章高续与刘续创作动因比较
《红楼梦》自出世以来,续作极多,据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
“
大概是补其缺陷,结以团圆。也有借《红楼梦》的笔调变换场面的。
”
由此可见,
“补恨”是续红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也有借《红楼梦》笔调变换话题,实则“抒
写自家怀抱
”
。由此可见,《红楼梦》续书创作的动因也是不一样的,据李忠昌《名
著续书探因》,《红楼梦》续书创作主要有心理、政治、时代、道德四个原因:
“
心
理原因——满足需求为世人;政治原因——应诏受托别有心;时代原因——随形
就势赋新魂;道德原因
——
扬善惩恶费精神。
”①除此之外,还从理论、审美、名
利等入手探讨过。本文在前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高鹗和刘心武续书创作的动
因进行分析比较。
2.1
高续补遗红楼
高鹗和刘心武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因此,对《红楼梦》的解读也不
同。高鹗所处时代的文人看重“仕途经济”,并多数志在举业考进士,高鹗作为正统
文人、士大夫,在那个社会背景之下,能不为名利,因为读而致写,实属不易。
当时,高鹗受友人程伟元邀请共同校订出版《红楼梦》,他以文学家的敏锐和卓
识的远见,意识和感受到了《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正
如他在《红楼梦序》中所言:
“
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
”
《汉
书
·
艺文志》对小说的定义:
“
街谈巷议,道听途说
”
,古代文人一直受这个观点影
响,高鹗作为正统文人,生活在清代这个文化强权、思想禁锢的朝代,能有如此
的眼光,实属不易。高鹗以八十回的曹雪芹原著为蓝本,苦心收集流传于社会上
的其它《红楼梦》各种抄本,精心编辑,补遗订讹,最终刻板印刷,第一次将史
上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推向读者,并广为流传至今。在《红楼梦·序》和《红
楼梦
·
引言》中,高鹗清楚地讲述了自己在履行编辑、整理的职责过程中,一是对
后四十回情节矛盾,接应不上的残稿
“
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
”
;二是
“
至其
原文,未敢臆改”,尽量保持“其本来面目”;三是“对残缺的回目进行续写补全”。
其次,高鹗受书商程伟元之邀而补足红楼,因此,免不了融入书商对小说内容、
体例的观念。书商会力求书的畅销度,因此,高鹗没有让一部《红楼梦》成为一
部彻彻底底的悲剧,最后“家道复初”,这种立意让大众读者更能接受,正如前文所
①
李忠昌.名著续书探因.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创作动因比较
10
述,国人是有乐天之本性的。与刘续相比,高鹗再创作时,非功利性心理因素占
的分量更多,这使得高鹗更加追求续作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又因其主要任务
是补遗,因此,续写的内容源于他对原著的理解,这种理解更多是思想、艺术上
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渗入高鹗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命感悟。
高鹗主要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早年颇不得志,他四十三岁时才中举人,
七年后,始中进士,这时他已年过半百,其后,所任官职也是有职无权,这使颇
有胸襟的高鹗感到惆怅和失落,因此,在诗文中时时能流露出一种
“
泥途悲潦倒
”
的感叹。这种科场和仕途的失意体验,使高鹗在情感上更能理解和贴近曹雪芹,
从而完成那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结局。此外,高续中写贾宝玉在博得功名后才选择
出家,这也与当时文人从骨子里摆脱不了仕途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从高续中我
们可以窥见到这个时代科举举业的影子,小说深深留下了这个时代的烙印,高鹗
借续红楼也寄托自己的怀抱。高鹗在这样的条件下,加上其本人具有较高的文学
修养,使得他具备了
“
补遗订讹
”
的基本条件,从而能用曹雪芹的艺术笔法完成他未
尽之事业,“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一部旷世《红楼梦》才
得以完整的流传至今。
2.2
刘续探佚红楼
刘心武从“原型研究”出发,以“探佚”思路去续《红楼梦》,从而在文本上进行
“
史料还原
”
。刘心武以秦可卿这个人物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的废太子的女儿为出来
点,进行原型研究,有对红学文献的过度诠释甚至曲解的意味,如此一来,也远
离了《红楼梦》原著和脂批的提示。正如《刘心武续红楼梦》序言所述:“本续书
则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文本细读,以及探佚研究,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
意的一次尝试。
”①其续写的前提是认为程伟元高鹗篡改了曹雪芹的原稿,也违背
了曹雪芹的原意,从而为世人了解真正的曹雪芹文本留下了遗憾。刘心武认为可
以通过
“
原型研究
”
和
“
探佚
”
思路去挖掘曹雪芹的本意,从而在前八十回的基础上,
续写了后二十八回。②由此可见,
“
还原
”
曹雪芹本意和不满意高鹗的创作是刘心武
续红的动机,这种创作动机促使作者重点放在了还原本意上,在艺术效果上大打
折扣,一味追求结局的前后呼应,精神内涵上没能达到原著的深度和广度。其原
型研究也存在证据不足,造成了很多主观臆测的结论。
刘心武在续作的序言中提到:
“
本续书则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文本细读,以及
①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②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创作动因比较
11
探佚研究,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意的一次尝试。
”
其续写的前提:
“
认为程
伟元、高鹗合作以活字排印方式推出的流传至今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使得
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获得推广流布,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们对前八十回手抄古本
的改动,留下遗憾;而后四十回基本上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
认为可以在探
佚成果的基础上,试以曹雪芹的思路、思想、风格来续写八十回后的二十八回。”①
刘心武在充分挖掘、掌握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考证、索引、探佚,试图在文本上
进行
“
史料还原
”
。但即使
“
补佚类
”
续书恢复了
“
曹雪芹原意
”
,也很难完全恢复
“
曹
雪芹原笔”,因为恢复“原意”仅仅是科学性的还原构思而非艺术性的“复原”,要达
到艺术性的
“
复原
”
就得大体达到曹雪芹
“
原笔
”
的要求,并具备一定的清代特殊语境
下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
“探佚”和续书创作的性质是不同的。探佚是一种研究,即就现在所能掌握的材
料,如果通过研究能够指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以及故
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大概情形,探佚就已经很有成绩了。而续书是一种审美
的艺术创造,仅仅靠探佚提供的简单的故事梗概,是无法进入曹雪芹那样生动而
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过程的。小说艺术要求的不是简略的故事梗概,也不
是我们对八十回后某种认识的演绎和图解,而是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有血有肉
的人物形象,是生动丰富的情感细节。续书者如果没有对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直
接体验,又没有曹雪芹那样的人生阅历和生命感悟,单借可靠性不确定的探佚成
果去做续书工作,所写出的续书必然不会有原作那样丰富的生活内容、深邃的人
生况味,也不会有原著那样的审美神韵和艺术芬芳。
此外,刘心武是当代的一个名作家,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市场经济化的社会,
无论是从文学作品的传播之快捷上,还是作家追求商业利益的动机上,都呈现出
与高鹗生活年代巨大的不同。现代社会传播快速发展,使得《刘心武红楼梦》可
以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炒作,从而使刘续很快就传播开来,
因此瞬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再加上,进入新时期过后,
“
文化热
”
的复兴,促使
文人抓住时机进行文化创作,媒体也借此炒作,《刘心武续红楼梦》响应时代的
召唤,应运而生。因此,刘续必然会留下这个时代的烙印,成为了大众的“快餐文
化消费品
”
,引起一阵热闹后便销声匿迹。尽管如此,在当代商业快速发展,经典
文化消费有待提升的时期,刘心武的开拓之功难抹,他的侦探小说式的写法、现
代文字的笔墨、玄幻的想象都迎合了大众的阅读口味,对于重拾红楼经典起到了
一定的效果,推动了红楼的再传播。
①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创作动因比较
12
由此可见,刘心武探佚红楼,
“
还原
”
曹雪芹本意和不满意高鹗的创作是作者续
红的动机,这种创作动机促使作者重点放在了还原本意上,一味追求结局的前后
呼应,精神内涵上没能达到原著的深度和广度,艺术效果追求不够。高鹗补遗红
楼,竭力用曹氏的艺术笔法帮着
“
泪尽而逝
”
的
“
痴作者
”
完成了未尽之事业,作品中
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13
第3章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结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
心目中的不一样的红楼结局。根据判词的预示,主要红楼女子都不能摆脱悲剧命
运。高鹗对主要人物命运的设置上,悲剧气氛贯穿始终,总的来说,许多伏线与
原著得到了呼应,人物命运也基本符合判词的预示。新时期《红楼梦》续作者刘
心武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续作,刘心武利用探佚和索隐,试图在尊重作
者原意的前提下还原红楼真梦,与清代的续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不以简单
“
大
团圆”结局为宗旨,也不是以时代为背景的续作,而是一部《红楼梦》“原型研究”,
因此,在结局上,更多地追求符合原著本意。下文就将两者在重要人物命运,包
括家族命运的安排上作一个比较。
3.1主要女性命运比较
《红楼梦》中最大特色之一即是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书中女子人物也是读
者印象最深的,可以称《红楼梦》是一部对女性写得最深刻的一部古典小说了。
的确如此,书中的女子个个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无论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宝钗、黛
玉,还是红楼丫鬟等,都透露出自己独特的气韵。《红楼梦》开篇即云:
“
忽念及
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
并借贾宝玉的
口,说“女子都是水做的骨肉”,“薄命司”记录的都是书中女子的命运,几乎都是万
艳同悲的结局。对于续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如要符合原著本意,则需遵从原著
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的判词。
3.1.1
薛宝钗
高鹗续本:贾宝玉中举以后不知所终,使薛宝钗处于
“
守寡
”
状态,但她留有遗
腹子,且遗腹子在贾家平反后还承袭了爵位。
刘心武续本:薛宝钗和贾宝玉婚毕,贾府即走向衰败,宝玉离家出走未归,
自怜身世寂寞,书《十独吟》,又闻薛藩、薛母相继过逝,心力交瘁,最后化蝶
而去。
薛宝钗皆以悲剧性命运告终,大体符合判词
“
金簪雪里埋
”
的预示。而刘心武续
书第九十四回中写宝钗:
宝钗不依,执意出屋,彼时院中积雪无人打扫,出得门去,麝月紧扶着他,略行几步,
宝钗仰颈朝天上眺望,就在那一刻,胸痹发作,麝月只觉他身子沉重起来,扶托不住,连自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14
己一起倒下,那宝钗这一倒,发髻上金簪落在厚雪中,直插朝天,闭目噤气,呼唤不答,......
彼时两只秋后陨落在天花棚中的玉色蝴蝶,忽然醒过来,从气口飞出,在宝钗头上翩跹。”①
前文有明确写出黛玉是绛珠仙草,宝玉是神瑛侍者,但并未暗示宝钗跟仙界
有关,因此,化蝶之说有些牵强。高鹗写宝钗的遗腹子承袭了爵位,在总体的悲
剧中留下了一丝希望,是大多读者所期待的,曹雪芹虽立意以悲剧告终,但高鹗
的这种安排并不见得就是偏离雪芹本意,因为从原著中所蕴含的佛教因果轮回、
回环往复思想可以推论出,虽然贾府败落、人物命运悲惨,但盛衰更迭的可能性
还是有的,也正应了秦可卿的那句话,“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可见,高
续对宝钗命运的安排也有一定的依据,作者站的角度不同,对原著的理解不同,
思想观点差异,从而导致对宝钗命运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3.1.2
林黛玉
高鹗续本为:林黛玉为
“
掉包计
”
所伤,宝钗、宝玉成婚夜因病含恨而终。
刘心武续本:林黛玉被赵姨娘唆使贾菖、贾菱炮制慢性毒药,长久服用后毒
性已入肺腑,在一夜里,
“
冷月葬花魂,玉带林中挂
”
,在刘续中,林黛玉是
”
仙逝
的,并充满了迷幻色彩,仿佛仙人一般。文中这样写道:
“
伴着一轮冷月,从容解
下腰上那嵌有青金闪绿翡翠的玉带,将其挂在岸边矮林的树枝上。”然后一步步走
入水中,最后沉湖,关于沉湖的场景也写得相当玄幻,写林黛玉自知自己不是凡
人,将她绛珠仙草的身份揭示了出来。沉湖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连同身上的穿
戴都写了进去,化为云朵,身体也化为了烟雾,最后没有了肉身,回归绛珠仙子
的本位。(具体描写文字参照续书原文)②
刘心武的续作中
“
黛玉仙逝
”
的理由是原著前八十回中多有伏笔,在原著第七十
六回写黛玉和湘云联诗,湘云说过“寒塘渡鹤影”一句,从而推论黛玉必定是沉湖而
去,这种依照字句的表面意思进行对应,略显生硬。刘本在描述黛玉沉湖的场景
时,从字面上好像应了
“
玉带林中挂
”
的判词,符合众多读者一贯对于黛玉的结局的
期待,但续作中神幻色彩太重,关于黛玉之死的前后也没有衔接,死得很突兀、
离奇,宝玉对此也无反应,让读者很是愕然。而高鹗续书中的情节设计的是:黛
玉自知与宝玉联姻无望,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黛玉在临死之前
“
一句话,一
点泪也没有了”,泪尽而逝。这样的安排充分地展现了黛玉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的感
情,比较人性化,符合情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原著中
“
返真还元
”
的思想也
①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第九十回.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4-4
②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4-4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15
会促使续作者安排黛玉升天仙逝,还原为她
“
仙草
”
的本来面目。因此,对于黛玉的
结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本续书中对黛玉命运的安排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3.1.3妙玉
高鹗续本:被强盗掳走,最后不知所终。
刘心武续本:忠顺王追查贾府宝物时,妙玉为掩护贾宝玉逃生,选择舍身饲
虎,最后和忠顺王同归于尽。
从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来看,妙
玉最终会陷于
“
泥垢
”
,还会遭到不堪的玷污,命运极为悲惨。曲子
·
世难容:
“
气质
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
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
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
孙公子叹无缘。
”①一生高洁,但也脱不了
“
沦落风尘
”
的悲剧命运,对于妙玉最终的
归宿是难下定论的,续作者对此的安排也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两位续作者
基本上都符合判词预示的悲剧性命运。
在高续第一一二回
“
活冤孽妙尼遭大劫
”
,秒玉被被强盗的闷香薰住,被劫后,
不知所终,书中写道:“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难妄拟。”
高鹗对妙玉被劫后没有下文,只是略带一句,并不敢妄下结论,这与判词中的
“
终
陷泥淖中
”
没有吻合,但高鹗的写法也给予了作者联想的自由,妙玉最终具体什么
结局,读者内心各有定夺。从“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判词”的判词来看,妙玉不
但被迫进入槛内,而且沦落风尘,从而在过洁与受污的对比中表现出妙玉的悲剧
性命运。
刘心武续作中,妙玉是为救宝玉而牺牲的,事情发生在忠顺王、仇都尉等追
查贾府宝物时,妙玉为救出贾宝玉,舍身饲虎去和忠顺王交换,最后和忠顺王同
归于尽。刘续中关于妙玉的死也写得很离奇,如文中所述
:
只见那只烟火升至极高处,缓缓绽出一片银润洁白的光焰,竟显现为一朵大大的白兰花,
久久停留茫茫夜空,静静俯瞰扰扰人世,良久,方渐渐隐去……②
刘心武虽然对妙玉结局的安排很惊心动魄,也符合判词的最终命运,但为情
而献身与终陷于泥淖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重在表现妙玉虽心中向佛,但尘缘未
断,心中仍没放下俗世中的情缘,判词说的是妙玉虽洁,最终仍遭玷污
,
使金玉质
①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②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16
与终陷泥淖形成强烈对比。
3.1.4
袭人
原著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写宝玉将袭人的
腰带送给了琪官,又将琪官的汗巾送给了袭人,脂批本在这一回中批云:“茜香罗、
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
泛之文也。
”
因此,袭人最终嫁给蒋玉菡在前文是有伏笔的,也是命运早有安排的,
两本续书袭人的命运皆如此,也符合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叹优
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但续书中关于袭人最后嫁给蒋玉菡的方式不太一样。刘
续中贾府被抄家以后,贾家的政敌把贾府家的重要仆人都要么裁撤要么审问了,
袭人不幸成为了其中之一,然后袭人被忠顺王赏给蒋玉菡了。这种安排,让人物
结局透露出一种
“
命运感
”
,没有自主的的选择,而是命运的安排,仿佛一切都是天
意。比起刘续,高鹗在写袭人的结局上很细致地描述了袭人的心理状态,对她的
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得也很有声色。宝玉出走后,袭人原来的打算转头成
空,此时,作为一个婢女,她是无所依靠的,在这样的境遇之下,她本能地显示
出了求一个立足之地的欲望,最终选择和蒋玉菡结为联姻,这不光是命运使然,
也是人物自主做出选择的结果。作为一个婢女,宝玉走了,她还要活下去,在有
选择时必然会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高鹗以一个精巧的安排给袭人找到归宿,
这种安排,比起刘心武的安排,多了一些主观能动性,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写得细
致入微,显得更加真实,从而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自然的人物形象。
3.1.5香菱
书中开篇第一章,癞头跣脚的僧人给甄士隐的暗示:“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
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①其中菱花即香菱,
“
雪
”
就是
“
薛
”
。
英莲三岁时于元宵节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公子作了侍
妾。据《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所录,香菱乃“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第一
人,也是书中唯一明确提及的副册人物:首页画着是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
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
,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
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其中对于“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②甲
戌本在这一句之下有双行夹批
:
却是咏菱妙句③。这一句是说菱花与荷花生于一处,
①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②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③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17
根都是并在一起的,和荷花一样的香,一方面是指香菱原名英莲,这一句也让人
联想到后来第八十回中香菱与夏金桂议论花香的事。“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
返故乡
”
这句话在甲戌本上有一条脂批是
”
拆字法
”
,由此看来这是一个
"
桂
"
字拆开
的(
“
两地生孤木
”
:拆字法,两个
“
土
”
(地)字,加一个
“
木
”
字,是
“
桂
”
字,寓夏
金桂),所以香菱最后应该是被夏金桂害死的。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
被扶正,成为少奶奶,难产而死,和曹雪芹原著薄命司的指示没有形成对应。刘
心武写香菱被夏金桂折磨而死,与判词较吻合。
3.1.6
贾元春
高鹗续本:元妃的发福而死,她的死是贾府走向没落的转折点。
刘心武续本:铁网山之变,皇上效唐玄宗将元春勒毙以安抚仇家,后以此为
由对贾家残酷清洗。
刘心武从探佚角度出发,认为贾元春的判词
“
虎兕相逢大梦归
”
中
“
虎兕
”
是否为
“虎兔”存在争议,由此可判断元妃是否死于政治斗争中,不过从原文主旨来看,涉
及到政治的可能性并不大。高续本元妃的发福而死和判词也不太符。关于元春的
结局仍存在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元春的荣辱兴衰决定了贾府的命运走向,她
是整个家族命运的关键人物,从这一点来看,高续写元春的死是贾府走向没落的
转折点是很合理的,但元春具体为何而死,仍是一团迷雾。
3.1.7
贾探春
高鹗续本: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
刘心武续本:深明大义,充当郡主和番,远嫁海外茜香国,如断线风筝一去
不返。
探春最终摆脱不了远嫁的命运,正如判词所说:
“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
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①关于远嫁的原因,两本续书有不
同的安排。探春最终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也以悲剧命运告终,两本续书对此都
有体现。
3.1.8
贾迎春
高鹗续本:结婚年余,孙家折磨,以致身亡。
刘心武续本:嫁到孙家,受尽凌辱折磨,看到弹劾贾赦的奏本后,心灰意冷,
①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18
上吊自尽。
续书命运皆符合判词“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①,迎春生性懦弱,老实无能,
在为人处事上,只知退让,任人欺负。从判词
“
误嫁中山狼
”
来看,迎春最后嫁给了
孙绍祖,承受了很多苦难。迎春的悲剧既是时代造成的,也与她懦弱无能的性格
有关。两本续书中,贾迎春的命运皆符合判词,都是在孙家被折磨而死,其悲剧
命运可怜可叹。但在刘续中,迎春上吊之前的心理状态没有表现出来,死得太突
兀,在第八十一回写迎春想到自己在孙家已无立锥之地,心灰意冷,毫无表情,
直接就选择了上吊自尽,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力,这不太符合人情,人在绝望之时,
总得还要挣扎一下,迎春虽软弱,但也不至于如此轻视生命。
3.1.9
贾惜春
以冷漠著称的惜春,同样也是一位孤独的侯门女。她母亲早逝,无过人之才,
在看透了家族不可回转的衰败以后,她最终选择出家为尼,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
根据曹雪芹前八十回中的线索,可以推断出惜春出家的结局。第七回,“周瑞家的到
惜春处
,
惜春笑道:
‘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
”
太虚
幻境册子中,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堪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曲子中“《虚花悟》——将
那三春看破
……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
生果。
”
高鹗在第八十七回中写惜春:
“
可惜我生在这种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
时,哪有邪魔缠绕,一念不生,万缘俱寂。”“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
来,应向空中去。
”
其后在第一一七回她求了一两间净屋诵经拜佛,高鹗续本将惜
春出家的心理过程写得很细致,从开始有这个念头,到
“
开始戒荤
”
,最终走入佛门
净地。两本续作中惜春的命运皆是出家为尼,符合判词的预示。
3.1.10史湘云
高鹗续本:丈夫成了痨病,后来死了,湘云立志守寡。
刘心武续本:嫁给卫若兰,但卫若兰在铁网山政变中死去,史湘云沦为歌妓,
后被妙玉所救,最终与贾宝玉相依为命。
关于湘云的归宿前人多有考证,有“史卫结合说”、“宝玉湘云说”、“嫁不知名
贵公子说
”
等,湘云喜得如意郎君,但判词
“
湘江水逝楚云飞
”
也暗示了湘云的甜蜜
不能长久,人生无常、聚散难料,最终
“
水涸湘江
”
、夫君早逝。由此可见,高续和
①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19
刘续都对湘云的婚姻进行了安排,从最终的结局来看,比起高续的守寡,刘续中
湘云和宝玉相依为命算是较好的结局。
3.1.11王熙凤
王熙凤俗称“凤辣子”,在贾府众女子中有着仅次于贾母的威望,但依旧摆脱不
了悲剧的命运。续书对于王熙凤的结局有不同的安排,但基本上都是遵从判词中
悲剧的预示,即
“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
事更哀。”①其次,对于王熙凤最终结局的情节安排,刘续和高续有所不同,刘心
武写了王熙凤扫雪拾玉的故事,在写王熙凤女儿巧姐的婚姻大事上也有所差异。
3.1.12
巧姐
两本续书中都写到,随着贾府败落,巧姐遭难,但被刘姥姥所救,呼应了判
词
“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②。两本续书中巧姐的命运皆符合判词,只是刘本中
巧姐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巧姐变成了一个农妇,在荒郊野店里纺线。高
鹗写的是刘姥姥把巧姐嫁给了一个姓周的大财主的儿子。
3.2
核心人物贾宝玉比较
除了女性形象的塑造,宝玉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也不容忽视,两本续书中
宝玉的结局都是出家,但出家过程不尽相同。
高鹗续书最后一回:宝玉走出了这琉璃世界,出家为僧,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而刘心武的续书在这一点上是这样安排的,让宝玉意识到佛门不过是人世的翻版,
有高低贵贱之别、等级上下之分,也不是净土。这样的立意,让本来万物皆空的
思想意识又更加的空洞了,在家里也是修行,不必去五台山。刘心武续书没有沿
袭高鹗续书中宝玉考上举人、承袭祖德之后就撒手出家,而是在了悟佛门亦和世
俗一般讲究等级、利益之后,看穿世间一切,修行在于内心,最后和湘云携手云
游行乞,历尽沧桑之后,感悟出世界原分为两层,一是追名逐利的一层,二是至
情至性的一层。因此他乃创情教,揭开情榜,这个情教绝不狭隘地指男女之情的
情,而是普世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一笔就把高鹗的续书中看破红尘,去当
和尚的剧情升华了,绛洞花王遁世,神瑛侍者归位,故事有始有终,不禁被这样
的结局震撼,钱财终散尽,飞鸟各投林,顽石踏红尘,演绎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①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②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20
①
从结局来看,高鹗写皇帝开恩,贾府泽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贾宝玉听从
家里安排参加了科举考试后才出家,有缓冲悲剧的意味,与曹雪芹的
“
食尽鸟投林,
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不太符合。刘本的结局是贾府最后得到了彻底的毁灭,
宝玉跟着一僧一道重返赤瑕宫回归本位,还做神瑛侍者,通灵宝玉又回到了大荒
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还原为他本来的石头面目,最后出现了情榜,与脂砚斋批语
相符,从结局上更接近原意。
3.3家族命运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注: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
荣未有之先。)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
第五
回,红楼梦梦曲,有“收尾·飞鸟各投林(甲戌双行夹批:收尾愈觉悲惨可畏),为
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甲戌侧批:二句先总宁荣。)
……
好一
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甲夹批:又照看
“
葫芦庙
”
。与
“
树倒
猢狲散”反照。)”第五回,警幻道:“适从宁府经过,偶遇荣、宁二公之灵,嘱吾云:`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
回。
……'”
第十三回,凤姐梦见可卿同她说:
“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
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便是有了罪,他
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点的第一出戏《豪
宴》,庚辰本下有批曰
“
《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
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一些
文字,可以知道,小说中家族的结局必然是败落的。但从以下文字可知,贾府也
有重兴的可能,透露出强烈的
“
命运感
”
。凤姐梦可卿同她说,
“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
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
‘
树倒猢狲散
’
的俗语,岂不虚称了
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
法可以永保无虞?
”
秦氏冷笑道:
“
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
始,
……”
从原文中这些线索可知,贾府的衰败是必然的。
高鹗续书在贾府衰败这一情节上是这样安排的,贾府最后虽衰败,但宝玉“高
魁贵子
”
,受封为
“
文妙真人
”
,这种情节安排使全书的悲剧色彩有所冲淡,高鹗以
“
兰
桂齐芳、家道复初
”
收尾这一结局常为学界所诟病,认为其故意将彻底的悲剧结局
留下一丝希望,满足读者崇尚圆满的心理。笔者认为按照曹雪芹原文透露出的佛
①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21
学思想,家道复初也并非不可能,这样才符合
“
否极泰来、荣辱周而复始
”
的思想。
刘心武续作中家族命运也是不好的,但对家族灭亡的情节描写中加入了太多
政治事件,把家族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孙绍祖、忠顺王和仇都尉的陷害,在这一点
上刻意夸大了孙绍祖之流对于贾府败落的影响,这种过分依据索隐和探佚使得文
章故事反而不连贯。贾府的抄家是早有预示的,并非一日之祸,刘续中对于宫闱
秘事、政治斗争的过度探佚和揭露,破坏了小说整体的完整性。《红楼梦》开卷
即云
“
风尘怀闺秀
”
,则知曹雪芹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是一部家庭闺阁琐事、
适趣闲文之书。甲戌脂砚斋评本上说:“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
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
又有:
“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
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是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
”
由此可见,
刘心武对家族命运的设置上过多地涉入了朝廷政事,与原著初衷不服。
总而言之,从对判词的理解来看,红楼梦中人都以悲剧性命运结束,刘心武
续作根据判词的提示,按照曹雪芹设置的伏线,一步步将人物和家族的命运引向
悲剧,也给予读者的心灵巨大的撞击,且这种浓郁的悲剧命运在中国小说中是少
见的。在高续中虽也透露出了悲剧性色彩,但刘续的悲剧性塑造得更彻底。对于
《刘心武续红楼梦》这本续作,笔者觉得其人物命运大体符合程甲本,比起高续
的人物结局,刘续的人物结局更接近曹公的原意,刘续中对于曹书的“草蛇灰线,
伏线千里
”
蕴含的一些照应、暗示、伏笔大体上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对应。虽然书中
很多玄幻写法,不管是作者的联想,还是作者心中的曹雪芹写法,我们可以加以
评价,但也需承认其只是一家之言,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另
外,对其所持的
“
原型研究
”
可以给予肯定,通过这种方法考究出原著人物的命运,
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研究也丰富了红学的研究,但就小说而言,影响了其小说
的艺术审美价值,使作品更接近于历史考证文,所以,从小说的艺术价值上来说,
刘续显然难以和高鹗媲美,比起曹雪芹原著,更是望其项背了。对于高续而言,
高鹗将前八十回中崭露头角的人物和事件都作了交待和安排
,
在总的悲剧气氛中,
许多地方都呼应了原文铺设的伏线,人物命运也基本符合了判词的预示。但高鹗
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依据和刘心武存在不同的地方即是,高鹗是在判词预示的基础
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在作品中融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高鹗一生困厄
失意,与曹雪芹有类似的人生体验,能够形成共鸣,在情感上理解和贴近曹雪芹,
所以比起刘心武的续作,高鹗在艺术成就上更高一筹。另外,原著与续书在命运
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了生活基础、创作倾向的不同,造成故事构成和思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人物命运比较
22
想境界的不同,从而在
“
命运感
”
上表现出巨大差异。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23
第4章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4.1
情节设置比较
刘续在情节设置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参入大篇幅的政治斗争,前文家族命运中
已有提到,小说中对于宫闱秘事、政治斗争的过度探佚和揭露,反而有失文章的
故事情节的连贯,破坏了小说整体的完整性,《红楼梦》第一回谈到:
“
虽其中大
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
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
本凡例中亦有语:
“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
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②“
毫不干涉时事
”
,
“
不
敢干涉朝廷”,按照书中这些提示,刘续中行刺圣上一说即便有,也不该写得如此
显白。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即写明了《红楼梦》是一部
“
真事隐
”
、
“
假语存
”
的书,
而刘先生续的红楼梦却在不少地方把曹雪芹在书中所隐的事揭开了,从而将曹雪
芹的“真事隐”改成了“真事明”,不像是续书创作,更像是历史考证文。
其次,在一些小说重要人物的情节设置上,刘续表现出与高续很大的不同。
下面就刘续中黛玉仙遁、宝钗化蝶、宝玉出家未遂、贾母寿终、惜春出家、宝玉
湘云入丐帮几个情节与高续作比较。
4.1.1
黛玉仙遁
刘心武的续书中,认为黛玉是赵姨娘下慢性毒药,肉身死,泪已还尽,穿戴
整齐,跑到凹晶馆解下玉带,只留钗裙而无尸身的沉湖仙遁。刘心武这样写,是
为了呼应
“
玉带林中挂
”
,和那句中秋联句
“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
,这种为了呼
应前文的刻意描写显得十分不自然。
“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很明显是虚写,指
明黛玉和宝钗的悲剧命运。写林黛玉解下腰上的玉带,死于湖中,有过度解读的
意味。刘心武为了证明自己黛玉沉湖的探佚学说,硬把黛玉安排死在凹晶馆,但
前文黛玉葬花时也说过,她主张不要把花瓣洒在水里,被脏水污染,而主张掩埋
与花冢,久了随土化了,就更干净。这么说黛玉又岂容自己死在那污水里呢?《离
魂》也未必硬要在湖里。乍看这段情节描写甚绝凄美,符合绛珠仙草的仙界前缘。
但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说,黛玉在人间还是人,仅因为泪已还尽就沉湖,理由是
①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②
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24
不充分的,没有一个直接动因去促使她主动沉湖。曹雪芹前八十回写林黛玉病弱
身躯,到后来病情恶化也是情理之中。黛玉选择跳湖自杀和她气质和性格不对称,
从原著来看,黛玉还泪之说是成立的,泪尽而逝也是合情合理的,刘心武安排这
样一个沉湖的场景,过分的想证明自己探佚的结果,反而有诸多牵强之处,与原
著的立意有出入。高鹗也写黛玉是仙子临凡,生不同人,死不同鬼,但都是借小
说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合情合理,故事情节衔接得很自然。高续中黛玉之死的情
节设计的是,黛玉自知与宝玉联姻无望,焚稿断痴情,比较人性化,没有那么生
拉硬拽,是很合情理的,也是比较合乎逻辑的。高鹗在安排宝黛的爱情悲剧上有
一个高潮场面
——“
掉包计
”
,黛玉死得冤屈,黛玉一次次受打击的心理反应表现得
很细腻,这样的情节设计对读者产生很大的震撼,构造了一段伟大的爱情悲剧。
但曹雪芹塑造的是“千红万艳恸哭”的博大精深的主题内涵,人世间的“掉包计”比起
原著
“
空无
”
的精神内涵世俗化了许多。
4.1.2
宝钗化蝶
刘心武续书中写宝钗化蝶这一部分,是和高鹗续书差异最大的地方。高续中,
宝钗和宝玉成婚,且留有遗腹子,遗腹子在贾家平反后还承袭了爵位。刘续中,
宝钗在宝玉离家出走后,自怜身世寂寞,夜书《十独吟》,然后早上起来化蝶成
仙。众所周知,黛玉是绛珠仙草,宝玉是神瑛侍者,这个木石前盟是上天注定的,
前文有明确写出。而宝钗前文并没有暗示她跟仙界有关,依宝钗的性格,识小惠
全大体,即使是败落,守寡孤独,还有一大家子要照应,也不可能自戕。刘心武
根据宝钗滴翠亭戏过彩蝶就设计宝钗化蝶这一情景,显得过于牵强。
笔者认为宝钗的命运不会像高鹗续书里面,有儿子,又封诰命,这种设置照
顾到了读者不想看到太惨结局的心理,也不应该是很突兀地就化蝶了。从前文
“
玉
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和冷香丸这个伏笔可知,宝钗的结局也是悲剧,但宝钗化
蝶之说有过度探佚之嫌,毕竟曹雪芹所塑造的宝钗是现实社会中一个贤惠识大体、
追求世俗功名的人物形象。
4.1.3宝玉出家未遂
高鹗续书最后一回写到宝玉走出这琉璃世界,出家为僧,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在这一点上,刘心武续书与高鹗续书有所差异,刘续让宝玉意识到佛门也不过是
人世的翻版,也有高低贵贱之别、等级上下之分,也不是净土。这样的立意,让
本来万物皆空的思想意识又更加的空洞了,在家里也是修行,不必去五台山。但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25
刘续中提到甄宝玉送回贾宝玉,而甄宝玉在全小说中的意义没能够体现出来,读
者对于这个人物一片茫然,原著中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另一个化身,但刘续中看不
到这一点。对于贾宝玉出家这一情节设置的差异体现了作者自身对佛学思想理解
的不同,从高鹗的版本来看,贾宝玉出家为僧即摆脱了世俗的纠缠,回归到本位,
这才是其人生的本来归宿。而在刘心武看来,佛门不定就清净,修于尘世与其性
质一样,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只要最终的目的达到就可以。这样的区别足见人
们对佛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时代社会不一样,人的观念也在变化,由此引发续
作者们通过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安排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见解。
4.1.4
贾母寿终
刘续中,赵姨娘在窗下喊史鼐、史鼎被削爵一事致使贾母中风,但赵姨娘害
贾母的理由铺垫不充分。在高鹗的笔下,贾母寿终正寝,且死得安详从容。贾母
遭受元妃之死、黛玉之死、贾府被抄三重打击后虽然生病,但并未病入膏肓,竟
然一天天地好了起来,且心情不错,文中写道:
“
且说贾母两日高兴,略多吃了些,
这晚有些不受用,第二天便觉得胸口饱闷”,“那知贾母这病日重一日,延医调治不
效,以后又添腹泻
……
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
三岁
”
。①贾母没有像小说中其它人一样死于非命,而是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人。
两本续书对于贾母寿终的情节安排有差异,高鹗安排得更合理,一切似乎顺其自
然,刘心武对贾母寿终的情节安排不自然,和上下文衔接不够。
4.1.5
惜春出家
刘心武续书里写惜春看到宁荣二府案发,恐自己与秦可卿等案有牵连,所以
极力撇开干系选择了出家,这一情节设置有诸多牵强之处。全书结尾的时候宝玉
不过十六岁,可见惜春最多不过十二、三岁,这么小的年纪,怎知其中的政治斗
争呢?就算知道,如此功利的认为要明哲保身,以免事败殃及自身而选择出家,
这种安排的理由不充分。
从原文中可见,惜春出家这个念头不是在家族败落之后才产生的,第七回送
宫花的时候,贾家还很好,并没有出现什么危机,可是她跟智能儿一块儿玩,开
玩笑,她就说她以后要剪了头发当姑子,可见,她一直存有这种出家的念头。高
鹗写惜春最后代替妙玉在栊翠庵里诵经念佛,判词说的是
“
古庙
”
,栊翠庵不会是判
①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26
词中的古庙,所以高鹗对惜春出家情节的设置上也不够妥当。
高鹗对惜春的安排都是出家,但刘心武安排的前因后果梢有牵强之处,高鹗
安排得比较合理,但把古庙说成
“
栊翠庵
”
,似有不妥。
4.1.6
宝湘入丐帮
故事到最后,卫若兰春狝牺牲,陈也俊独守妙玉禅房,冯紫英刺杀袁野事败。
贾元春被缢,抱琴逃出与柳湘莲、薛宝琴、薛蝌,邢岫烟汇集到柳湘莲的山寨度
日,宝玉、湘云被妙玉救出,四处云游,决定去找当了茜香国王后的探春,大致
推断,在瓜州渡头与焙茗卍儿分别后,宝湘二人应该到了福建广东一带,看到了
大海。剧情写到这里,宝湘二人共着男装,表面看是兄弟,但续书写明二人有夫
妻生活。但白日仍以兄弟示人,云游四海,不愁吃穿,时不时碰到个熟人出来赠
与银两,四处行乞仍不觉凄凉。宝湘还自取个名字,宝玉叫绛洞子,湘云叫枕霞
子。终于宝玉了悟世事沉浮,重返赤霞宫,当神瑛侍者去了,遗下通灵宝玉载录
红尘世事,而湘云就去当传说中的脂砚斋去了。这种剧情,太传奇,完全是现代
奇侠小说的构思,太过戏剧化,巧遇的事情太多,反而不真实,感觉刻意生硬的
交代人物结局一样,非要把每个人都写到,宝玉的内心变化铺垫得不充分,很有
突兀感。
4.2语言艺术比较
曹雪芹对语言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
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
,在
文字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所谓
“
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
”
,一部红楼也
是一部血泪史,每个文字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述。其语言简洁,一语中的,脂
砚斋评价其语言
“
惜墨如金
”
,
“
简洁之至、简净之至,无闲文闲字,一字不可更改,
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
”
正如《红楼梦》中一人物说道:
“
他用
‘
春秋
’
的法
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①曹雪芹
的语言也如此,他反对人们
“
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
腔儿,哼哼唧唧的
”
,而主张
“
说话虽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
”
(第二十七回)。②曹
雪芹诗词曲文无所不能,在小说中都有体现。平子在《小说丛话》中评论到:“《红
楼梦》之佳处,在处处描摹,恰肖其人。作者又最工诗词,然其中如《柳絮》、
①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五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567
②
王晓丹.《红楼梦》古今续书谫论.辽宁师范大学,2003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27
《白海棠》、《菊花》等作,皆恰如小儿女之口吻
……”①另外,曹雪芹还惯用词
的引申义、象征意义,如“大荒山”即荒唐也,“无稽崖”即无稽也,“高经十二丈”
总应十二钗,
“
方经二十四丈
”
照应副十二钗,
“
甄士隐
”
即
“
真事隐
”
,寓意
“
将真事
隐去
”
,
“
贾雨村
”
即
“
假语存
”
。(清)戚蓼生《石头记序》中云:
“
如《春秋》之有
微词,史家之多曲笔。”②曹雪芹的语言可谓登峰造极,在这样的语言艺术成就下,
续书的语言很难跨越这座语言艺术的高峰。
4.2.1
人物情感表现
原著在艺术上最出类拔萃的地方,就是对人类微妙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
原著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写宝玉被打后,
黛玉伤心,
“
哭得眼睛肿的桃儿一般
”
,语言细致地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真挚感情,
浓烈动人。当宝玉听说黛玉要回苏州时:“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
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
”③深刻地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情感,这
种语言的运用比单用
“
哭
”
字更能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
高鹗后四十回虽然整体上语言有所逊色,但对主要人物的情感表现仍是很丰
富的,表现的情感也很真挚。在黛玉死后,高鹗将小说中的相关人物表现都一一
做了交代,对宝玉反应的表现尤为突出,连用三场痛苦,最后
“
又哭得气噎喉干
”
。
对宝玉的心理描写也很细致,“想起从前何等亲密”,如今已不在人世,油然而生伤
痛之情,这样的情感描写将两人的旷世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刘心武续红楼梦》对黛玉死后场面的描写是这样的:
“
因众人皆
知那林黛玉非凡人夭亡乃仙女归天,故多只是叹息,只紫鹃忍不住哭泣。”这种解
释显得神秘化,不足以使人信服,也不够打动人心。文中对于宝玉面对黛玉之死
的表现是借助其他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的:赵姨娘
“
原以为宝玉会恸哭倒地,却只见
宝玉摩挲着那条玉带出神”;“袭人亦觉意外,那宝玉竟无大悲恸,只是凝思”。这
种反常的表现原因为何,作者没能反映出来,语言上不够打动人心,和曹雪芹追
求人物情感真实自然的创作主旨与文学风格相违背。
所以,总的说来,曹雪芹在人物情感的表现上是丰富且细腻的,高鹗承袭了
曹雪芹的语言风格,虽也有偏差,但读者从高续中依然能被书中人物的情绪所感
染触动,达到了小说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艺术追求。刘心武在情感表现的语言
①
平子《小说丛话》论《红楼梦》.《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第55页
②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评论编.石头记序.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561
③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五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28
运用上不够细致入微,毕竟要深刻地还原小说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如没有相似的
人生经历、极其敏感的艺术感知力,以及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很难做到的。
4.2.2
人物性格描写
曹雪芹对人物性格描写的语言也是出神入化的,他能很好的把握每一个人物
的性格特征,从而对其说话的方式、语言风格等都很讲究,力求逼真、鲜明、真
实,曹雪芹笔下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格随环境
会有所变化,呈现出人性的复杂面,性格的多样性,人物的语言与性格也是协调
的。
对妙玉的描写,曹雪芹在这个时候没有旁白式的交代,而是通过对神态、动
作、语言等传神的描写,让人感觉到妙玉对宝玉那种似有似无、不可琢磨的情愫。
毕竟人非草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难免流露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但这种男女间
的复杂情感微妙之极,只有内心极其丰富细腻的性情中人,同时又是最高明的文
字驾驭者才能传达出来。在细细思量中,读者会体味一种朦胧的、奇妙的阅读美
感,领略到极高的、真实的艺术享受。刘心武在续书的第一百零五回这样写妙玉
进大观园后的表现:
妙玉进贾府大观园后,为何格外厚待那贾宝玉,因他从宝玉的谈吐做派中,设想出了离
别后的陈也俊那应有之品格;且他从冷眼旁观中,窥破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那悖与名教的
彻腑情爱,他对之艳羡已极;表面上,他心在九重天上,视人间情爱如污事秽行,其实,他
常常忍不住将那贾宝玉当作陈也俊的影子,对之别有情愫;又比如说斥责黛玉,你这么个人,
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心中想的是:宝玉
对你那样痴情,你也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实在该败一败你的兴头
。①
该段文字显得太直白、粗俗,不符合曹雪芹笔下妙玉的形象。妙玉虽没有完
全摆脱世间情爱,尘缘未断,但她内心是追求高洁的,其形象依然应该是“气质美
如兰,才华馥比仙
”
,不至于如刘续中所描述的那样浅陋,毫无雅态,刘续中用于
妙玉的语言与人物本来性格性格反差很大。
高鹗续本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这样描述妙
玉:
“
那妙玉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摄心神,走进
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
身子已不在庵中。”这里的“连忙”、“神不守舍”用得极恰,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妙玉
①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29
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仍有邪魔缠绕,这样的描写也为后来妙玉终陷泥淖埋
下了伏笔。
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泪,这在第一回宝黛下世时曹雪芹就有交待,前书
有一回黛玉还纳闷自己哭的次数没少,怎么泪竟少了,可见并不自知还泪。每每
读到这里,读者心灵都一颤,可怜黛玉一生的还泪苦旅,感慨他时日无多还不自
知。曹雪芹这样写,艺术感染力强,传达信息量大。而刘心武写道:
“
她的泪是红
的,紫鹃接在手里,先还是软的,搁在白玉盘里,渐渐就变硬了,成了红色泪珠
子。”黛玉还对紫鹃说:“我的泪是还给一个人的,如今还完了,不欠债了。”这种
揭秘式的写法显得太直白,实际上没有遵从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缺乏意趣。
高鹗写林黛玉时,从她的潜意识着手,深刻细微地挖掘出其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将她敏感多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书中第八十二回,作者写黛玉梦见和宝
玉怄气,见宝玉用小刀将胸口划出血,
“
黛玉又颤又哭,又怕人撞破,抱住宝玉痛
哭。
”①醒后
“
喉间犹是哽咽,心上还是乱跳,枕头上已经湿透,肩背身心,但觉冰
凉。”②最后在得知宝玉成亲的消息时,表现黛玉反应的语言更是给予了重笔,最
终被
“
掉包计
”
夺取了奄奄一息的生命。黛玉死前,将凄风苦雨的潇湘馆营造成了一
个悲凉清冷的气氛,第九十八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写
黛玉身体已然撑不住了,但依旧“狠命的撑着”,“使劲说道”、“狠命的撕那绢子”、
“
只是打颤的份儿
”③这些语言深刻地展现了黛玉视情为命的性格。
原著中王熙凤是一个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她的行事作风、语言口吻都有她
的风格,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在刘续中,王熙凤的性格大变,判若两人,王
熙凤虽没了实权,但性格也不至于变化如此之大。第八十三回,贾母丧事,端上
的饭是夹生的,凤姐被费婆子指使,却只得说:
“
好大娘,厨房的事情原是太太分
派给珠大嫂子并林之孝家的,你找他们去就好。”凤姐的语言吻合,态度软弱,毫
无威风作派的
“
凤辣子
”
本性,凤姐虽没了权势威风,也不至于性格变化这么快、这
么大。
4.2.3行文用语
言由心生,语言不仅是反应人物内心,也代表了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不同
身份、不同关系的人使用的语言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
①
曹雪芹.红楼梦·八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160
②
曹雪芹.红楼梦·八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160
③
曹雪芹.红楼梦·九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337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30
会,语言也是身份的标识。因为高鹗与曹雪芹同处一个时代语境,所以在语言的
身份特征上二者差别不大。但刘心武是现代人,时代、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在作者
笔下留下深刻的印记,所以在刘续中可以发现很多人物身份语言的不鲜明之处。
刘续第八十一回写薛宝琴和薛姨妈的对话,用了
“
伯妈
”
、
“
堂哥
”
、
“
堂嫂
”
这些称呼
词语,这是在前八十回里从来没有的。原著中宝玉称他母亲王夫人为“太太”,没有
称呼
“
妈妈
”
,称呼贾琏为
“
二哥哥
”
,称呼凤姐为
“
(琏)二嫂子
”
。对于这些称呼上
的语言,刘续没有完全符合原著,其次,下人在说话时身份的称呼语言也不够合
理,《刘心武续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周瑞家的称薛姨妈为姨娘,从身份上来说,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称姨娘不合适,叫
“
姨太太
”
才对。
行文方面,刘心武的行文不固定,有时候文言,有时候直白,而且写得过于
详细,大量引用前八十回的故事情节,这样就显得很累赘,使每一回的故事情节
显得太长,字数太多,和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字数相比,要增加二倍还多。而高鹗
续的后四十回字数和前八十回基本上一致,回目写的含蓄、出色,比较接近曹雪
芹的行文。诗词方面,刘本续书中诗词很少,这与原著散韵结合的总体风格不太
协调。从小说语言的艺术性来说,刘续中有许多语言不似小说,似评论文一样直
白、枯乏,例如第八十一回,香菱在死之前不知道自己故乡在何处,写到
“
何常在
生时得到一个见证!”类似的语言在文中不少,缺乏意趣、美感。另外,在刘本八
十九回,贾琏私访审案之官,说:
“
只求仁兄遮掩则个。
”
第一百零四回,宝玉对贾
敕说:
“
伯父莫勉强我则个。
”
在八十八回,薛宝钗对薛姨妈说:
“
我过门后离得凭
近,相互照应实在方便……”。“则个”、“凭近”是施耐庵从《水浒传》里传达出来
的宋人语言,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从没用过这类语言,刘心武突然用了,读者
对本已熟识的贾宝玉、薛宝钗等人,顿感陌生了。刘本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了
“
立马
”
、
“报告牺牲”、“退休”等词语,影响了整部作品的艺术风格。因此,在读高续时,能
感受到小说所散发的气息和原著有所不同,但语言上还是衔接得较连贯的,在读
刘续时,明显感到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仿佛和原著是脱节的。
总的来说,从情节设置上来看,刘心武和高鹗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作者自身
对《红楼梦》的理解和续书出发点不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人人心中都有
一部红楼,这是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开放性决定的,因为《红楼梦》太博大精深了,
岂是一人之力即可解读完全的。再加上曹雪芹对原著的结构设置紧密,这种蛛网
式结构,读者是难以完全理清的。
从语言上来说,语言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所谓
“
言为心声
”
,大凡造就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31
经典之作的作家,其语言必定也是真实心声的表达。曹雪芹的原著之所以为世人
所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他的文字是他真实情感的表露,所以后来续作
者很难在语言上超越,因为除了曹雪芹本人,还有谁能真切地、准确地体会到小
说中人物的情感呢?刘心武续书的语言风格过实、过露、过直、过细,过死,几
乎没有原著那种真假、有无、正反、虚实等令人体味无穷的笔法,这种一目了然
的语言风格,失去了原著那种九曲回肠、扑朔迷离的神韵,在叙述上也拘于平淡,
感情含量较少,没能起到感动读者的效果。作者虽然极力回到当时的语言风格,但
时代相隔较远,现代白话文印迹太多,刘续中仍存在语言的错误和逊色。再加上曹
雪芹前八十回的语言已经达到了驴火纯青的境界,正如清代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
中说:
“
《红楼梦》一书,有正笔,有反笔,有衬笔,有借笔,有明笔,有暗笔,
有先伏笔,有照应笔,有著色笔,有淡描笔,各种笔法,无所不备。”①其次,语言
有时代性,尤其是在词汇的变化上。刘续虽然在尽量接近曹体,但最后还是被时代
所限,章回小说的文体和当代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当代才出现的流行
语,一旦用于《红楼梦》文本中,风格大变,如同看穿越剧,这种不文不白的语
言也破坏了人物的形象,丧失了前八十回语言的韵味。但刘续故事情节曲折新鲜,
富有刺激性,可读性强,比较符合
“
书场
”
文化语境下的阅读传统。
高鹗熟于作八股文,且作八股文与补写《红楼梦》有相通之处,都离不开“揣
摩
”
二字,无论是对文章结构、格式的揣摩,还是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揣摩,甚至对
书中人物性格流露出的口吻的揣摩,这些和揣摩
“
八股文
”
实质上是很接近的,只是
前者是站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角度,因而需要作者具有艺术的灵性和极强的感知力。
正如金克木说:
“
高君作八股文和他补写小说大有关系
,......
先得揣摩作者曹雪芹的
言外之意,随后还得大费心思揣摩书中人物的神情口吻,还得揣摩这部小说的格
式和题目的上下文,不能出轨撞车。”②所以语言上高鹗比刘心武更接近曹体也情
有可原。此外,高鹗与曹雪芹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他熟悉当时的生活用语,刘
续语言没有切近《红楼梦》的文化语境,没有了解一定的清代典章制度、民俗风
情等文化元素,语言相对浅白、枯涩,人物口吻和原著反差甚大,且丧失了伏脉
千里的艺术手法。这与刘心武把重点放在了
“
原型研究
”
上也有关系,重此必失彼,
很难面面俱到。虽然高鹗在语言上更接近于曹雪芹的风格,但二人所站的立场毕
竟不同,曹雪芹历数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溢于言表,句句皆是情,字字皆
①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第,2012.581
②
黄强.明清小说多续书原因新探.明清小说研究,2007(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续与刘续文学艺术比较
32
是泪,高鹗从
“
补遗
”
的角度出发整理续写的,在语言上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因此,
人物性格等的塑造上稍显呆板,缺乏原著的灵气。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功过是非论续书
33
第5章结语——功过是非论续书
《孟子
·
万章下》云: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①清
代学者章学诚也在其《文史通义》中说:
“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②文学家的作品与本人的生
活阅历、思想境界、时代背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而要了解一部文学作品
的思想内容,需要对作者的境遇进行了解,才能对其作品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正所谓“知其人、论其世”也。所以对高鹗续《红楼梦》和《刘心武续红楼梦》进行
评价不能简单化一,仅仅只看表面的艺术造诣、思想内容与原著的符合程度,还
要对高鹗、刘心武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对照,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不仅仅是
个人的行为,更是时代的产物,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囿于时
代背景、作者性情的不同,续写《红楼梦》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一部《红楼
梦》囊括了翰墨、技艺、人物、事迹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疑,又结构细
密,变换错综,固是尽善尽美,岂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就连阅读《红楼梦》
就要做到
“
既要通今,又要博古,既贵心细,尤贵眼明
”③。
尽管《红楼梦》天生难续,但如果仅作这种比照,对续书来说,也过于简单
划一了。因为如果仅以《红楼梦》巨大的艺术光环为标准,所有续书能得到的评
价就是
“
狗尾续貂
”
,这无益于我们对续作的得失做出比较客观具体的评价。张爱玲
说过:
“
续红楼梦,都是借着红楼,写自己的梦。
”
《红楼梦》意蕴丰美,阐释性强,
“横看成林侧成峰”,从而引起广大“红迷”的推断猜想。人们面对这种开放性的结局,
自然而然产生无穷无尽的想像,从而引发具有创造性的续作。因此,每个人对《红
楼梦》各有自己的解释,这正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也是
《红楼梦》本身具有的可续性造就了一部部续书作品,并引来无数评论,如何对
续作进行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续作虽是在忠实于原著基础上的再创造,但
毕竟也是文学创作,因此,在评论时,如果仅用学术的标准去加以评论,显然也
违背了创作规律。
总的来说,刘心武的续书按照探佚的结果,力图还原曹雪芹原著的基本情节,
虽语言上难以脱离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但描写也力求细致入微,根据对《红
①
孟轲.孟子·万章下
②
(清)章学诚,校注: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
③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评论编第566页.(清)周春.红楼梦评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功过是非论续书
34
楼梦》前八十回的理解和红学研究的成果,试图通过续书的创作还原曹雪芹的本
意。无论是高鹗还是刘心武的续书创作,都是对《红楼梦》创作性的接受,往往
是
“
别有用心
”
的。正如刘心武在续书前言中所说,自己是一个当代人,虽竭力进入
曹雪芹的思路、思想与文体,仍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当代人的文学习惯。①文本中,
刘心武着力展现了其中政治斗争的背景,如侦探小说一样引导读者,步步接近真
相,还原许多不为人知的密码符号。对于宫闱秘事、政治斗争的过度探佚和揭露,
其实破坏了小说整体的艺术性,读起来像历史小说,和曹雪芹的原著相差甚远,
读者甚至会被其中的历史事件弄得一团迷雾。不过,对于一位久负盛名的小说家,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的开拓之功难没,也正是前面这些探佚,方可感叹红楼构
思之巧妙、语言造诣之高超、情节设置之百转千回。
对于高鹗续《红楼梦》,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鲁迅先生说过,在中国的
小说中,《红楼梦》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②“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
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就连一直指责高鹗
“
续貂
”
的新红学派大师胡适老先生也肯
定后四十回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他指出不可埋没高鹗后四十回的价值,他称赞
后四十回打破了中国小说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创作思想和写法,
“
替中国文学保存了
一个有悲剧下场的小说
”
。
“
考证派
”
红学大师俞平伯在临终前写下过这样的话:
“
胡
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
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
”③高鹗对于《红楼梦》的功不仅在于艺术
价值上,更在于他将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流传至今,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红楼梦。有的人看的是宝黛情爱,有的人看的是
家族兴衰,有的人看的是诗词游戏,有的人看的是宫闱秘事,有的人看的是通灵
玄幻……要在一个文本里完成这些,实非易事。因此,实现对续书的研究,应摒
弃我们的唯经典心态,重视大众阅读。笔者认为《红楼梦》续书虽思想、艺术都
参差不齐,比起原著,甚至可以说是
“
狗尾续貂
”
,但通过对高续和刘续的比较研究
发现,续作各有千秋,都有一定的价值,只是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也不同罢
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对当代《红楼梦》续书的研究有所补宜。
①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②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宋庆九.《红楼梦》后四十回平议.曲阜师范大学,2008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1:0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30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