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七言绝句精选其一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不过分追求词藻的华美,于平淡之中寄托无限
的感思,于细腻之中,又显开阔豁大的心胸,故被白居易称为“诗
豪”。翁方纲曾把他的七绝和李益的七绝称为“堪与盛唐方驾者”。
下面和小编赏析刘禹锡的七言律师中的一首诗《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
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
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
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
寻。
⑸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濬率船
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
降。降幡:降旗。
⑹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故
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赏析】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
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
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
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
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
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
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
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
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
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
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
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
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
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
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
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
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
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
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
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
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
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
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
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
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
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
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
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
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
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
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
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
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
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
《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
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11:0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30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