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蔡邕听琴

更新时间:2023-01-25 08:58:02 阅读:30 评论:0

初三数学模拟考试卷-什么眼睛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雷虎)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统编

版高一必修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提示:小明同学在准备期中考试时,进行了延伸学习和深度

学习。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卷一

一、小明在复习《蔡邕听琴》时,想要进一步了解人物,于是查

阅了《后汉书.蔡邕传》中的其它语段(甲文),并找到一段李贽评价

蔡邕的话(乙文)。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32分)

(甲)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

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

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

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

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

足以当之矣。”

及卓①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

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②,继成汉史。士

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③旷世逸才,多识

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

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

今国祚中衰,神器④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

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

之纪也,制作⑤,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允悔,欲止而

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乙)

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A)然情有可原,事有

足录,何也?(B)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

舜也,何可概论也?(C)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

不为过也。(D)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⑥去之,甚至

为操戈⑦,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李贽《汇评三国演义》)

注:①卓:董卓掌权时,曾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

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②黥首刖足:刻额

染墨,截断双脚,是古代的酷刑。③伯喈:蔡邕,字伯喈。④神器:

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⑤制作:这里指史书。⑥掉臂:

甩动胳膊走开,表示不顾而去。⑦操戈:比喻互相敌对、攻击。

1.解释加点词。(2分)

(1)邕至门试潜听之(2)邕陈辞谢

2.小明查阅古汉语词典时发现,“其”作副词用时有若干不同的

意思。请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选择合适的义项。(2分)

(1)王公其不长世乎?

(2)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3.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比往而酒以酣焉B.遂反。僮仆告主人曰

C.吾心耸然D.即收付廷尉治罪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此足以当之矣

B.以乐召我而有杀心欲止而不及

C.螳螂为之一前一却为一代大典

D.惟恐螳螂之失之也善人,国之纪也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

乎?

(2)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6.从甲文看,蔡邕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人。(3分)

7.分析甲文中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8.乙文中原有一句“士各为知己者死”。它最合适的位置是文中

的()处。(2分)

9.乙文划线句描写了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请对此加以赏析。

(3分)

10.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甲文善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与立场,生动地展现出误会

或冲突。

B.从王允回答太尉的话看,他认为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的决定是错

误的。

C.乙文在表明不同观点前先说“是论固正矣”,这样使立论更为

公允。

D.乙文中加点的“此辈”指的是包括王允在内的一些人。

11.甲文中的太尉和乙文的作者李贽都在为蔡邕“辩护”,他们的

辩护角度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卷二

二、小明觉得《春江花月夜》很难背,于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来帮

助理解。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和诗歌,完成题目。(32分)

《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

程千帆

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

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介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

(A)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

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

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

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

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

③(B)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

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

(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

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人家”的评

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

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

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

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

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

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

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

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

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

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

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C)“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

顶峰。”

⑤(D)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

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

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

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

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

‘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

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

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

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

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

清的误解。宫体的_____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

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

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

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_____以及由

之而形成的_____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

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

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

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

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

附: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_______________,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2.文中四处划线句,有明显语病的一处是()。(2分)

13.以下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1分)

A.杨炯B.骆宾王C.王勃D.陈子昂

14.在新诗创作方面,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1分)

A.湖畔派B.新月派C.七月派D.九叶派

15.请为第⑥段的空格选择最合适的词语()。(2分)

A.风格手法内容B.内容语言风格

C.主题手法风格D.风格语言主题

16.从全文看,第③段援引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

问)》中内容的用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分)

17.第④段划曲线的句子“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在

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分)

18.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晚明以前,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

作。

B.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很高,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

美学的价值。

C.王闿运与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扩

大了宫体诗的范围。

D.《春江花月夜》经历了“不被理解”到“逐渐被理解”再到“被

误解”的过程。

19.李泽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有着“夹着悲伤、怅惘的激

励和欢愉”的少年式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小明发现刚学过的高中语

文必修(上)第一单元中的数篇课文也有这一特点。下列篇目中,与

这种艺术风格差异最大的是()。(3分)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B.《峨日朵雪峰之侧》

C.《致云雀》D.《哦,香雪》

20.闻一多先生说:“(张若虚)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

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

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张若虚提出的是哪几个问题?请按顺序默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春江花月夜》中的“捣衣砧”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沈佺期《独不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

化用了这个意象。(2分)

22.思归怀人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主题。谢灵运《登池上楼》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诗经》《楚辞》中的诗句,表

达了思归而不得的感伤之情。(2分)

23.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一个“生”字,化静为动,传神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万里的

澄澈、阔大的景象。

B.诗人描写月下景物时,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突显

其空灵的特点。

C.“月徘徊”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月光,烘托出了思妇内心的愁

绪。

D.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一种旷远高妙的诗歌

境界。

24.闻一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

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

具体表现。(4分)

卷三

三、小明深知广泛阅读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

平。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6分)

隐身衣

杨绛

①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

②“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③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

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

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④“啊呀!还得有缩地法!”

⑤“还要护身法!”

⑥想得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连隐身衣也不要了。

⑦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

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

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

见,见而无睹。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

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

有你;你虽然生存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

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

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

论”吧?

⑧但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万具枯骨,才造得一

员名将;小兵小卒,岂能都成为有名的英雄。世上有坐轿的,有抬轿

的;有坐席的主人和宾客,有端茶上菜的侍仆。席面上,有人坐首位,

有人陪末座。厨房里,有掌勺的上灶,有烧火的灶下婢。天之生材也

不齐,怎能一律均等。

⑨人的志趣也各不相同。《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

津乐道她在孙乡绅家“吃一、看二、眼观三”的席上,坐在首位,一

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

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

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有人企求飞上高枝,有人

宁愿“曳尾涂中”。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⑩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

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丝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

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

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

“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而且在隐身衣的掩盖下,还会别有所得,不怕旁人争夺。苏东

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可以随意

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

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

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

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

益,更奇妙的娱乐。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

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

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还是不会开眼的。

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有不便——还不止

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

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

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

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

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

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①好。

(选自杨绛散文集《将饮茶》,有删改)

注:①国王的新衣:出自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

讲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

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骗子声称这件衣服只有圣贤才能看见,愚人不

能看见。众人都称赞这件“衣服”,只有一位儿童说“他什么也没穿

啊!”

25.第⑩段引用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

______________(人名)的《感遇十二首(其一)》,这两句诗寄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26.作者用一段生活中的对话开篇,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7.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处划曲线的句子用“阿Q精神”“酸葡萄论”“废话”“胡

言”等语,体现出“凡间的隐身衣”不被世人理解、不受世人待见的

状况。

B.第⑨段中提到的《堂吉诃德》里的桑丘,可以说是一个穿了“凡

间隐身衣”的人。

C.文末“国王的新衣”喻指生活中的欺骗、愚昧与虚伪。

D.本文多用俚语、口语,善用短句,形成了通俗质朴的语言风格,

与作者率真、朴实的文学气质相契合。

28.纵观全文,“凡间的隐身衣”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29.本文用“隐身衣”的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在《红

烛》《百合花》中任选一篇,分析“红烛”或“百合花”的意象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四、作文(70分)

30.根据要求写作。

“给你一件仙家宝贝,你想要什么?”面对这个问题,钱钟书夫

妇都选择了隐身衣。那么,你想要什么仙家宝贝?请借鉴上文,展开

联想和想象,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2)不能选择

“隐身衣”。

参考答案:

1.(1)偷偷地,暗中(2)谢罪

2.(1)A

(2)C

3.D

解析:A.“以”通“已”;B.“反”通“返”;C.“耸”通“悚”。

4.B

解析:A.介词,用/连词,来;B.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

因为/动词,写成,成为;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5.(1)我刚才弹拨琴弦时,看到螳螂正对着一只鸣叫着的蝉,……

这难道是表现在声音中的杀心吗?

评分说明:每个分句1分,该分句有错即扣除。要点:向、鼓、

方向、鸣蝉、“而……者”定语后置、形。

(2)而且(蔡邕)向来以忠孝著称,所犯的罪也没有事实依据,

杀了他恐怕会让民众失望吧?

评分说明:每个分句1分,该分句有错即扣除,因为是课外内容,

所以评分可以适当放宽。要点:主语补足、素著、所坐、无乃……乎。

6.精通音律/博学多才、重情重义、忠孝两全

评分说明:同一方面的形象特点只能算一处,多写也只能得1分;

如有其它合理答案亦可增补。

7.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分别写了蔡邕被乡人推重、蔡邕下狱后士大

夫同情施救、蔡邕死后官宦儒生感伤流泪,侧面表现出蔡邕才学卓著、

人品高尚,使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评分说明:三处内容2分:可以分别概述也可以分类概括(如“三

处画曲线的句子分别写了乡人对蔡邕的推重和士大夫对蔡邕下狱的

同情、惋惜”);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1分。

8.B

9.乙文划线句用“掉臂”“操戈”“下石”等极具画面感的动作,

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势利小人见所依附者势衰后不顾而去、敌对攻击的

丑态,极具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鄙夷之情。

评分说明:分析1分,主要体现在用具体可感的、极具画面感的

动作来表现一种行为;作用1分,所刻画的对象;作者的情感态度1

分,讽刺、鄙夷等。

10.D

解析:D项“此辈”指的是“今之……者”,是针对当时的势利

小人而言的,且王允并不与蔡邕构成对比。

11.太尉从蔡邕的才学人品的角度辩护,认为蔡邕博学多才,可

以续写汉史;李贽从蔡邕哭董卓行为本质的角度进行辩护,认为蔡邕

哭董卓是出于对知己者的感念,情有可原。

评分说明:两者的不同角度1分,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能体现出

“角度不同”;结合文意对两者角度进行说明,各1分。

12.A

13.D

14.B

15.B

16.通过援引王闿运对《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评价,承接上文晚

明批评家对该诗艺术特色的有益探索,说明了该诗历史地位的重要转

折,引出下文写闻一多、李泽厚对它的主题内涵、审美趣味进一步阐

释,并为后文阐述王闿运、闻一多将它看作宫体诗的误解做铺垫。

评分说明:上述五个点,后两点为必答,每点1分,前三点写出

两点给2分。

17.对《春江花月夜》的一切赞叹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对其

艺术价值的冒犯/不尊重___。

评分说明:每个分句1分,第一个分句的重点是“饶舌”,并要

点明主体《春江花月夜》,第二个分句的重点是“亵渎”,意思对即可。

18.C

解析:A.《乐府诗集》收录《春江花月夜》只是因为其为乐府诗;

B.李泽厚的说法“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并不代表闻一

多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价值;D.从文中看,“被理解”和“被误

解”是同时发生的。

19.A

20.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不知江月待何人

21.“_九月寒砧催木叶_,_十年征戍忆辽阳

22.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23.A

解析:A项错在“化静为动”。

24.答案示例:本诗的“宇宙意识”表现在如下方面:诗中先用

“千万里”“江天一色”等语描绘出澄澈、旷渺的江月景色,从空间

上极写主人公所面对的广阔世界;接着又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

年年望相似”从时间上写出自然的无穷和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由此,

诗人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用“愿逐月华流照

君”表达了美好的期许,并以“谁家”“何处”表明人世间的悲欢离

合是普遍存在的。

解析:文中引述闻一多对本诗“宇宙意识”的文字主要有:“更

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

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

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结合诗歌内容来看,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空间上,描绘了广阔、

浩渺的江月景象(1’);时间上,自然的永恒无穷(1’),人类代代传

承的绵长不尽(1’);用超然的眼光(虽有感伤,但基调并不消极)

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1’);意识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普

遍存在的(1’)。

评分说明:上述五个层面能写出三个即可(3分),表述形式不

拘。另外1分评判的是学生结合诗歌原文分析的意识(不限于答案示

例里提到的这些诗句,能自圆其说即可)。

25.张九龄;品性高洁,不求引用

评分说明: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孤芳自赏/清高自洁/品性

高洁1分,不求引用/不求人知/不与物相竞1分。

26.用夫妻间关于仙家宝贝的对话开篇,生动活泼,能够引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后文关于“凡间的仙家宝贝”的思考,并含蓄表

达了作者夫妇不喜拘束、热爱自由的生活态度。(3分)

评分说明:用生活场景开篇的效果1分,结构上的作用1分,内

容上的作用1分。

27.D

解析:本文虽多用口语、短句,但也不乏雅致而有文采的语言,

因此不能说整体语言风格是“通俗质朴”的;且文中多有含蓄揶揄、

甚至苦涩无奈的语句,因此“率真、朴实的文学气质”的表述不够准

确。

28.拥有自由的生活和率真的个性(1’),甘愿居于卑微(1’),

冷静地观察事态人情的真相(1’);同时努力向上,不自暴自弃,做

出自己的成就(1’)。

评分说明:一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29.答案示例一:《红烛》展现了“红烛”发出光芒、照亮世界,

同时又燃烧自己、流泪成灰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投身革命/追求理想、

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示例二:《百合花》通过写年轻媳妇将代表“纯洁情感”的

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的尸体上,表现出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评分说明:

(1)对作品中意象的分析2分

“红烛”意象主要体现在灵魂上发出光芒、照亮世界(1’)和躯

体上燃烧自己、流泪成灰(1’)。“百合花”的意象主要体现在具体情

节(1’)以及百合花“纯洁和情感”的内涵(1’)。

(2)表情达意的作用1分

《红烛》的思想感情要能体现出“红烛”灵魂和躯体的矛盾。《百

合花》的主旨可以有多样化的表达,包括但不限于“战争年代的人性

美和人情美”“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百姓对解放军战士的纯洁情感

和崇敬之情”等。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8:5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25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郭纯
下一篇:贺卡的制作
标签:蔡邕听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