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
聚焦湖南中考
寓言说理(5年7考)
一、(2015株洲)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刺史)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
凑,非有灵也。
(选自唐·张《朝野佥载》)
【注】传说乌鸦雏长大后,衔食哺母,后人因此说乌鸦懂得反哺报母恩。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群乌争来食
.
之吃
②其后数
.
如此多次、屡次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群乌)没有不飞落下来聚集在他家庭院的,并不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3.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分)
内容:文章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哭时,在地上撒饼引来群乌,让官府误以为是孝心感
动了上天的故事。主旨:抨击了伪孝子的虚伪。
2
【参考译文】东海郡有个叫郭纯的孝子在母亲去世后,每次痛哭都有成群乌鸦聚集到他跟前。
官府派人来调查,发现确实是这样,于是,官府为这位孝子立牌坊,用来表彰他这一族人。
后来得知,原来是这位孝子每次哭母前,都在地上撒上饼子,因此群乌都争着来吃。以后多
次这样,后来群乌一听到这位孝子的哭声,以为又有饼子吃了,(群乌)没有不飞落下来聚集
在他家庭院的,并不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二、(2015湘潭)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
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③。或不给④,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⑤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
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⑥。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⑦,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⑧而死。
【注】①狙:古书上指一种猴子。②部分:部署、分派。③赋什一以自奉:抽取十分之一的
赋税供自己享用。④给:供给,满足。⑤树:栽种。⑥寤:同“悟”,觉醒。⑦柙:关兽的木
笼。⑧馁:饥饿。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
率以之
.
山中
晶晶然如镜之
.
新开
B.
部分众狙于
.
庭
贤于
.
材人远矣
C.
赋什一以
.
自奉
安陵以
.
五十里之地存者
D.
相携而
.
入于林中
登轼而
.
望之
【解析】A项中两个“之”,前者是动词,“到、去”的意思;后者是倒装的标志,可译为“的”。
3
B项中两个“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动词,相当于“比”。C项中两个“以”,
前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者是介词,“凭借”的意思;D项中两个“而”都表顺
承,故选D项。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猴子们都怕他(狙公),被他害苦了,却都不敢违抗他。
3.文中写道:“言未既,众狙皆寤。”意思是小猴子的话还没说完,所有猴子都醒悟了,明白
了。从文意看,猴子们明白了什么?(2分)
①果实是天生的,自然的,没有理由分给狙公;②一直以来狙公都是不劳而获,靠役使、剥
削他们而生活;③他们的生活不需要依靠狙公。(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楚国有个以养猴子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
给猴子分派工作,让老猴率领(其他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赋税供自
己享用。有的猴不给,(狙公)就鞭打它们。猴子们都怕他(狙公),被他害苦了,却都不敢违抗
他。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猴)说:“不
是,(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是,谁
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听从他并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
猴子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木笼,拿走他(狙公)积存的果
实,相互拉着手(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
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人物传记(5年4考)
三、(2016长沙)文言文阅读。(16分)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
.
,东南尤甚。
4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
.
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
.
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
.
也。吾位
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
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
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
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
.
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
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
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
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
武备宽弛
.
,东南尤甚
弛
.
担持刀(《狼》)
B.
或
.
指为生事
或
.
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
人服
.
其先见
朝服
.
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此国家安危之本
.
也
本
.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解析】A项中两个“弛”的意思分别是“松弛”和“卸下”;B项中两个“或”的意思都是“有的人”;
C项中两个“服”的意思分别是“佩服”和“穿戴”;D项中两个“本”的意思分别是“根本”和“本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B)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
.
利
5
A.渔人甚异之
.
(《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
.
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
.
有(《公输》)
D.公将鼓之
.
(《曹刿论战》)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项“之”是代词,指“这种情况”;B项“之”与例句相
同;C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之”是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皇上)让自己把话说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砍头来报答陛下吗?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6分)
陈禾品质:尽职尽责、忠诚、正直、勇敢、执着。
进谏方式:陈禾是直言进谏,邹忌是委婉进谏(或讽谏)。
若赞同“直谏”,理由为:直谏表达直截了当,让人迅速明白问题所在;若赞同“讽谏”,
理由为:讽谏表达委婉含蓄,让人乐于接受。(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当时)天下长久太平,军
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防守兵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
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等人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
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
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
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
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一样。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
6
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皇上)让自己把话
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你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
敢吝惜砍头来报答陛下吗?这等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
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内
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分类突破训练
第1类人物传记
一、(2017原创)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
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馀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
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
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
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
心好
.
之
好
.
鸟相鸣(《与朱元思书》)
B.
益
.
自刻厉
曾益
.
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继盛简
.
子弟秀者百馀人
是以先帝简
.
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7
D.
出妇服
.
装
朝服
.
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A项中两个“好”的意思分别是:羡慕/美丽的;B项中两个“益”的意思分别是:
更加/增加,增多;C项中两个“简”都是“挑选”的意思;D项中两个“服”的意思分别是:
名词,衣服/动词,穿戴。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C)
例句:为
.
番人所据
A.陈胜自立为
.
将军(《陈涉世家》)
B.公输盘为
.
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C.山峦为
.
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今为
.
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解析】C项和例句的“为”都表被动,是“被”的意思;A项“为”是“做”的意思;B
项“为”是“替,给”的意思;D项“为”是“为了”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继盛)于是告诉哥哥,请求能够跟随塾师学习。
(2)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
杨公即使需要我们居住的帐篷也舍得,何况煤山呢?
4.“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盛的
原因。结合文章说说杨继盛的哪些行为值得我们赞赏?(6分)
原因:①选拔优秀的子弟请老师进行教导;②卖掉自己所乘的马,拿出妇人的服装,卖田资
助诸生;③改变番人独据煤山的状况,解决百姓取薪难题。值得赞赏的行为:杨继盛刻苦学
习的精神和竭尽全力为百姓做事的品质。
【参考译文】杨继盛七岁失去母亲,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乡里的私塾,看见
乡里儿童在读书,心里很羡慕。(继盛)于是告诉哥哥,请求能够跟随塾师学习。哥哥将这些
8
对父亲说了,(父亲)听了之后让他学习,但放牛不能停止。(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跟随老
师学习。家庭贫困,(因此他)学习更加刻苦自励。
(当他被)贬为狄道典史时。(狄道)这个地方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很少有人通晓诗书,杨继盛
从他们的子弟中选拔一百多优秀的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卖掉他所乘的马匹,拿出妇人
的服装,卖田资助诸生。这个县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
集番人并说服他们,他们都心悦诚服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居住的帐篷也舍得,何况煤山
呢?”番民非常信赖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二、(2017原创)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
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①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②,射阔狭③以饮。专以射为戏,竟④死。广之将兵,乏绝
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太史公曰:《传》⑤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
睹李将军悛悛⑥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
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猨:同“猿”。②陈:阵。③射阔狭:射中窄的行列为胜,射中宽的行列为负。④
竟:一直。⑤《传》:指《论语》。⑥悛悛:老实厚道。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
终
.
不言家产事
寻病终
.
(《桃花源记》)
B.
广不尝
.
食
予尝
.
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9
C.
士以此爱
.
乐为用
晋陶渊明独爱
.
菊(《爱莲说》)
D.
此言虽
.
小
虽
.
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解析】A项中两个“终”的意思分别是:始终/死;B项中两个“尝”的意思分别是:动词,
吃/曾经;C项中两个“爱”的意思分别是:爱戴/喜爱;D项中两个“虽”的意思都是“虽
然”。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例句:乏绝之
.
处
A.醉翁之
.
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辍耕之
.
垄上(《陈涉世家》)
C.处处志之
.
(《桃花源记》)
D.无丝竹之
.
乱耳(《陋室铭》)
【解析】A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B项“之”是动词,可译为“去、
往、到”;C项“之”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无实义;D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李广)那忠实的品格确实比士大夫更被人信服呀!
4.第一自然段写了李广的哪种品德和特长?请简要概括。(6分)
品德:为官清廉,关爱士卒,宽厚和缓不苛刻。特长:善于射箭。
【参考译文】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
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
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
10
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
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来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
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接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
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
即使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
不善开口讲话。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李
广)那忠实的品格确实比士大夫更被人信服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
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第2类寓言说理
三、(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三人成虎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
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
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
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庞葱与太子质于
.
邯郸所恶有甚于
.
死者
B.王信之
.
乎久之
.
,目似瞑,意暇甚
C.今邯郸去
.
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
.
11
D.愿王察
.
之虽不能察
.
【解析】A项“于”的意思分别是: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比;B项“之”的意思分别
是:代词,代指街上有老虎这件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C项“去”的意思分别是:距
离/离开;D项“察”都是“明察”的意思。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了。
3.庞葱对魏王说这番话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2分)
让魏王明辨是非,不要因为说谗言的人多而相信本来没有的事情。
【参考译文】庞葱和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
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
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
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会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
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比这里
的街市远了许多,诽谤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察啊。”魏王道:“我自然知道该怎
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
果然不能再见到魏王了。
四、(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
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
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子以我为不信
.
诚实,真实
②兽见之皆走
.
跑,逃跑
12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本文借助狐狸讽刺了哪一类人?(3分)
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的人。
【参考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一次)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
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
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
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第3类为政治国
五、(2017原创)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
“臣居草泽,不的知①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
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②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③犹水,君
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④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
朕所不取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的知:的确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的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④魏
武帝:指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3
①请陛下佯
.
怒以试群臣假装
②深鄙
.
其为人鄙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
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
②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3.唐太宗为什么没有采纳上书人的意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因为唐太宗认为如果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是根本办不到的。要想让诚
信行于天下,就不能以奸诈之道来训诫世人。
【参考译文】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
“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
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能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
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陛下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
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澈还是浑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
水,君主自己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是根
本办不到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诡诈,所以很鄙视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
么做,怎么可能成为实行政治教化的办法!”于是,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要使诚信行于
天下,不想用欺诈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14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8:5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2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