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咏雪的古诗

更新时间:2023-01-25 08:00:52 阅读: 评论:0

黑马论坛-热带有几个季节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夫妻生活出血怎么办)

咏雪古诗首

Preparedon21November2021

《苑中遇雪应制》唐·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旗遥倚望春台。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

花昨夜开。

诘旦:清晨。旗: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舆:车。

赏析

《苑中遇雪应制》中说:“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不知道

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

《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

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

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

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

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

了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

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

不满的情绪。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

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

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

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

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

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

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

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

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

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

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

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

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

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雪梅》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

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

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上林春令》北宋·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

着、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

怜他、后庭梅瘦。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

上片描绘飞雪的动态美,寄托了词人飘荡羁旅之悲情。“蝴蝶初翻帘绣”三句,描写

纷飞的白雪,时而像翻穿绣帘的蝴蝶,时而像万千天女散花舒袖长舞,时而像落花飘洒,

时而像飞絮蒙蒙。这里采用博喻的方法,将雪比做“蝴蝶”、“玉女”、“落花”、“飞

絮”,用这些事物来比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产生了引人

入胜的艺术魅力。比喻,可以比声音、比形象、比情态、比心情、比事物,但都要抓住两

者之间的可比之处。这首词的比喻,主要是比形象、比情态。蝴蝶穿帘的形象,是比拟雪

花的轻而美,玉女飞舞的形象,比拟雪花洁白而飘逸,落花比拟轻飏而凄清,飞絮比拟雪

花飘洒而色白。这些比喻都是新奇的想象,富有独创性,自然、精当,达到了“喻巧而理

至”的效果。正因这些喻体都含着一个“飘”意,就为歇拍的抒情句“长忆着、灞桥别

后”作了铺垫,从而寄寓了羁旅在外,飘泊异乡的愁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下片写雪的静态美,寄托词人孤高志趣。词人就用寒梅来衬白雪,既勾画了雪之洁

白,又表现了梅之高格,从而寄托了词人的孤芳、高洁的志趣。“浓香斗帐自永漏”一

句,写梅花在雪后深夜之时开放,清香从窗外飘入室内的斗帐中。“浓香”代指梅花。

“永漏”,意夜深。“任满地、月深云厚”一句,既写夜晚的雪景,如厚厚云絮铺满大

地,似皎洁月光洒向原野。天宇大地,上下辉映,好一个银白世界。它静无纤尘,多么玲

珑剔透。在这静穆的天地间,有一枝寒梅怒放,散着浓香,衬托着洁白的雪更加光洁隽美

了。歇拍“夜寒不近流苏,后庭梅瘦”,又是一个抒情句。赞美雪中梅花不畏寒冷,不同

流俗,不趋炎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又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

志趣。

本首咏物词,既用博喻修辞法,将雪作多角度的正面描绘,表现了雪之多姿多彩的动

态美;又用衬托法,以清高的梅衬洁白的雪,创造了冰清玉洁的意境,表现了一种玲珑的

静态美,在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中,融进词人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秀雅飘逸的风

格。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南宋·《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

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

犹恨轻离别。

赏析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

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

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人便

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

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

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

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

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

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诗词中屡见不鲜。那么

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此处设下了悬念,

令人揣想。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

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

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

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

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

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

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

慰藉。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

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

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

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

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

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咏雪联句》东晋·谢安谢朗谢道韫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清平乐》五代·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

还生。

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

景。

词中说,分别以来,此时已进入了春季过半的时节,举目所见,没有一处不勾起他难

过的心情,使他觉得好象肝肠都快要断了。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

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

落,令人心烦意乱。而他站在树下,陷入沉思已经很久了。他就像是站在花雨之中,一会

儿身上就撒满了落花,刚刚用手拂拭干净,随即又披满一身。“砌下落梅”两句,既写了

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

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

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

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久久地站在花下的原因,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他的思念具体化

了。原来他在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出使北

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

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

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

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

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

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更不叫人更思念万分。这就

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

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

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

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

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

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

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8:0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23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咏雪的古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