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
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本篇词作的主题的理解——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授课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二、解题
1、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词的题目。
2、关于词牌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着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
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是一
位多才多艺、颇有抱负的人,21岁就中了进士,做过地方官,又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一些地方的知州。后来,到神宗元丰五年
(1082),宋神宗推行王安石新法,新党重新执政后害怕苏轼于己
不利,便搜罗把柄罪名(《田妇叹》),制造了文字狱“乌台诗
案”,被捕入狱,包括王安石在内的很多人,不论政见分歧,纷纷
营救苏轼,最后,以贬谪黄州了事。是年,苏轼两游赤壁,写下了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四篇。
4、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雄壮豪迈、气势宏伟、意境
高远。
三、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读出壮阔豪迈的词风。
纶guān
樯qiáng
橹lǔ
4
酹lèi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注:(1)周郎——庐江(在现在安徽)人。长壮有姿貌。初,
孙坚讨董卓,徙家于舒(地名,在庐江)。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
友善。坚死,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
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不久,策又以瑜为中护
军,领江夏太守。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
乔。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
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策死,弟权统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南下,权以瑜为前部大督(统帅),与操战于赤
壁,大胜。
(2)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在今天湖北省黄冈城外的赤鼻
矶;而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实际上是在湖北蒲圻县长江南
岸,苏轼误把赤鼻矶当作古战场了。
(3)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流行的儒将装束。形容周瑜有远见
卓识,而且极善于指挥作战。
四、文章思路
1、写景
“大江”、“浪”、“故垒西边”、“赤壁”、“乱石”
作者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惊涛拍岸、雄壮开阔的长江美
景,引出古战场上的壮观豪迈之场面,将历史陈迹尽收眼底,给人
以壮丽开阔雄奇之感。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
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
代。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
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
明确: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
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比较一: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只
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
及写景的目的。
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
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
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2、咏史
“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小乔初嫁了”、
“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6
作者着力刻画了三国英雄周瑜这个形象,诗人是满怀倾慕之情
来歌颂这个人物的,写出了周瑜少年得志、风流儒雅、潇洒自如、
从容不迫的儒将风度。
比较二: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
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
葛亮好不好他又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面对“惊涛拍岸”之滚滚长江,面对故垒遗迹,作者很自然地
见景生情,浮想联翩,发出怀古之幽思,脑海中浮现出赤壁之战的
英雄们形象。但是,作者没有写刘备,也没有写诸葛亮,只写周
瑜,这是为什么?
明确:
1、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
为。(“小乔初嫁了”)
2、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
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很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
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
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
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
7
表达有关。另外,作者也是借英雄周瑜反衬自己,形成强烈反差,
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3、抒怀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入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人生如梦”的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是消
极颓废的处世态度,还是积极奋发的处世观这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
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应该说,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表现了苏轼复
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
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
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
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
佛三家思想,本来就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
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
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
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
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
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其实,“多情”在古诗词
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反
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苏轼
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
8
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从语言上体
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念奴娇》意境壮阔,风格
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所以,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
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
然而格调豪壮,跟失意文人同主题的作品显然有别。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词。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6:3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19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