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
册)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
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
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
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
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
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
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
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
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
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时间观念
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
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感觉本节
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
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
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
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
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
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
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
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
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
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
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
织学生体验1秒与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
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
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
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
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
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
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
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
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
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秒能做些什么
事情,加强学生对1分=60秒的认识,从而感知60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
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
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
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
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
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
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
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
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
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
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
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
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
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
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
认真。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
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
思维。
《四边形》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
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
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
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
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
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
上《可能性》这课之后,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
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
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
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有些零散、
杂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带有缺陷,数学化的程度较低.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
行了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并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过程,创设生动、直观、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
动,通过"猜想一实验一统计一验证一推理",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此
基础上,促使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更好的
发展,品味浓浓的数学味.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
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
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
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
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
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
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
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
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
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
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
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
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
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
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
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
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
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
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
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
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
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
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
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
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
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
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
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
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
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
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
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
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
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
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
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
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
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
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
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
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
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
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
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
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
“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
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
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
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
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
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
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
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
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
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
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
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
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
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
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
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
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
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
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
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
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
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
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
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
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
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
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
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
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
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
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
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
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
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
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
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
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
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
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
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
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
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
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
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
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
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
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
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
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
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
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
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
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
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
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
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
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
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
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
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
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
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
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
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
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
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
“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
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
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
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学生人数19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
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
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
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
“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
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19人,用我的公
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
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
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
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
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
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
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
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
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四边形》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
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
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涂一涂、找一找、
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观察比较和概
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游戏:复习图形知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
3、涂一涂(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四边形)
4、总结四边形特点(4条直边,4个角)5、反馈练习(快速抢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7、分一分(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分类)
8、巩固练习(走四边形的迷宫、画四边形)
本节课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
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
校园场景图引入,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和亲切感。
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的?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点明今天研究四边形之后,我设计了涂一涂的环节,
先让学生把心目中的四边形涂上颜色。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虽然这时候他
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边形,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涂。涂完之后再交流为
什么有的不涂?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
四边形的特点。
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将四边形分分类。学生独立分类之后再
和其他同学交流为什么这么分。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
情况。书中例2展示了两种分类方法,教学参考给出了三种,而学生们互相启发、
勇于探索,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边分的。而且每种理
由表述的都比较清楚。这说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
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倾听的好
习惯。
三、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回答给予多元的评价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
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
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例如:你的反应真快!
你的思维真敏捷。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进步。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回答对
了,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你的回答对大家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等等。
本节课中,我感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如果能给学
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亲自去摆一摆四边形,或者准备一些钉子板让学生亲自动
手去围一围,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4条直边和4个角的理解。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
内容。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
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
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我认为教学
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
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
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
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
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
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
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
化。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
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
造。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
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
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
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
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我先让学生“拉一拉——看一看——说一说”
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
特征呢?”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
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
的理解。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
良好的培养。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
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
《时、分、秒》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
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
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
个大格和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
他们介绍了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一圈是12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
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
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例如求从11点--4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
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用11减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4到11的格数,而
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还有诸如“2:45--3:
20经过了()分”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
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还可以先算2:45到3:00是15分,
再算3:00到3:20是20分,合起来是35分;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
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减45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60分,和20
合在一起是80分,再减45就可以得到35分。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
们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
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
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同
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但是对这一部分
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
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
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
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
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
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
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
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
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
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此文转自斐.斐课件.
园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
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
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
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
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
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
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
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
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
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
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
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
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
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
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
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
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
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
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
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
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
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
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
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
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例题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要进位、
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
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
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
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和试一试
时又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
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
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
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
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5:1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1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