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更新时间:2023-01-25 02:49:31 阅读: 评论:0

心田花开的语文真的有那么好-古典二分法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dnf时空石哪里多)

金刚经是什么

金刚经是什么

〖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1)但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当时人们对般若思想却不能正确理

解。后来罗什弟子僧肇,就曾撰论对此作了批评。

(2)罗什西来大量地翻译般若经论,在译出《摩诃般若》的同时,

也译了与《般若经》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

《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

的各个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就是直接依据

《般若经》及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命

名;天台智者创立天台宗,除了依《法华经》,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

《般若经》、《大智度论》。禅宗更不用说,下面专门介绍。

《金刚经》在中国虽有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

而现在佛教界流行的也正是此本。大概是因为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

畅,或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本子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独行于

教界。有的文人爱其文字之优美,而去读诵;有的文人喜其哲理丰富,

而进行研讨;至于那些禅修者,更视《金刚经》为修心的指南,开悟的

钥匙;而民间一般信徒也不甘落后,他们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

课,并从中得到灵感。《金刚经灵感记》一书就是收集了从古以来读

诵《金刚经》得到感应的例子。的确,这部经典太殊胜了,才使得人

们乐于接受它,弘扬它。

〖《金刚经》与禅宗〗

达摩西来弘扬禅宗,在传授心地法门、顿悟禅法的同时,并推荐

《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因此经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译

文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要去研讨它无疑是一大难题。因

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

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3)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

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

就更为密切了。

一、《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

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

五祖两人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

而已,实在是宿慧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拜辞老母,便千里迢迢地

来到靳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

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

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

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

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

悟。惠能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体现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讲性空无所得。

《般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

蜜多故,心无挂碍。"《金刚经》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

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埃。"阐明的都是同一实质。

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

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曰:"善知识,若欲

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

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

上乘,为大智人说。"(5)这是说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无边,持诵

《金刚经》能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

二、《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

的感觉。打开《坛经》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

般若波罗蜜"为开头,展开了说法,接着显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

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6)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

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凡夫与佛因为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

处着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

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

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

为本。"(7)何为无念?《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

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

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

然,这与《金刚经》所说的"人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是一样的。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

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

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

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

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

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

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体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

比如以往坐禅,禅者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

《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

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

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

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8)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

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

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

境。而《坛经》却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

执心,亦不执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

无所着;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

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

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9)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

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同小乘禅观,由定而慧,显然

不同。

以上仅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其实《金刚经》对《坛经》的影

响是全面的,而非部分,这有待于今后专门研究。

〖《金刚经》解决什么〗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

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

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

明白的。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

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

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

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

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

性之学了。

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对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视。为了人生的幸福,

我们上学、寻求谋生的知识;工作,获得生存的财富;成家,建立情感的

依赖;锻炼,造就健康的身体。这些虽与我们人生关系确实都很密切,

但还有更重要而又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在日

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首先总会责怪环境,很少有人懂得去

反省内心。其实,心才是根源。世界的差别是由于人类心的差别,因

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

善良与丑陋、先进与落后、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

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先要从心下手。大家知道,

人类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许多多方便,今天我们所

享受的物质条件,古代帝王做梦都不曾想过。但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

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恐怖、不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利用科

技成果,制造那些杀伤性极强的武器,以此毁灭他人。广岛原子弹的

爆炸,一座完整的城市,几百万人的生命在一刹那间就灰飞烟灭,多

么可怕!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毁

灭世界,问题在于是谁来掌握它,拥有它的人有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

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

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

世界就会出现善良、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之

所以不译成华言,是因为中国词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倘若一定

要把它译出,那就勉强称曰"智慧"。

梵语波罗蜜,译成中文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过程义,是指我们在

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称曰波罗蜜,从这个意义上,古人译曰"度",

六波罗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圆满义,是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称

曰波罗蜜,从这个角度,古人译曰"到彼岸"。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中

的前五种,并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导布施,其他宗

教乃至社会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如此。那么,

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

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世间布施有相则有

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无相则无限也。

那么,造成两种布施差别原因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是般若。凡人般

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

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世间的

布施等行不能称曰波罗蜜,惟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等,才是成佛资粮,始可称波罗蜜。

般若,经中说有三种: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

可以说,能够开发般若的一切文字,我们不妨都称它为文字般若;二、

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

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般若而

称般若。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

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从能出生般若意义上,方便称为般若,

实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实智与权智。实智,是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

若之体。它无智无得、智境一如,没有差别,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经

过了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始证得。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是

了解现象差别,引导六度万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权智是在证得实

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在修学佛道上,实权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众生在生死的此岸,

要到达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赖般若。《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

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

上菩提。《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10)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

始能产生一切诸佛。又梵语佛陀,中文译为:智者、觉者。因此,成

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东晋道安大师把佛经科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

通常又有证信序、发起序两个部分。证信序是记述佛陀当时讲这部经

典时的法会条件,各个经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因而又称通序;发起序

是佛陀讲这部经发起的因缘,经中或有或无,千差万别,故又称别序。

发起序与经的内容往往关系非常密切。而不同的经典,发起因缘

也各异,像《华严经》、《法华经》等,都是以放光动地,恒沙菩萨,

百万天人云集为发起因缘。反过来看看《金刚经》,那就平常多了。

经中记载:"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

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

以日常生活作为发起因缘,它正体现了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

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

意义去看,修行还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

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

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

不住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没有一

定的固定形式,即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因为实相是无

相的,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而是要

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就是后来禅家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

会道呢?禅家告诉我们,要拥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

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

无凡圣"。(11)道是现成的东西,只是因为被妄想执著所覆障,而不得

显现。现在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能自然显现。

南泉禅师也有类似的开示。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

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拟向

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12)道从

平常心中证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

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

了。所以南泉说:拟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属于知与不知,凡人的知是

妄觉,不知又处无记状态。总之与道都是不相应的。

金刚经原文

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

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

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

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

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

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

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

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

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

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

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

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

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

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

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

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

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

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

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

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

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

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

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

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

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

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

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

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

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

那行。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

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

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

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

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

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

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

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

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

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

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

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

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

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

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

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

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

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

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

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

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

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

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

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

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

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

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

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

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

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

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

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

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

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

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

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

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

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

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

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

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

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

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

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

不可思议。

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

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

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

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

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

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

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

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

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

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

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

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

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

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

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

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

可得。

金刚经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

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

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

多。

金刚经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

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

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

诸相具足。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

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

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

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

能及。

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

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

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

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

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

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

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

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

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

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

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

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

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

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

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

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

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

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

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2:49: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9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