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李清照 声声慢

更新时间:2023-01-25 02:40:25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题库-因为的英语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第1页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

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

之一。起句大胆运用叠字,出奇制胜;接下来层层渲染悲凄之情,将亡

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抒写得荡气回肠,令人心碎;遣词造句方

面可谓煞费苦心,以声摹情,展现了乐章之美;思想内容方面,宜看作

是词人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的真实抒发。

赏析: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

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

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

李清照是杰出的。她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

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

名篇。后世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不少,从现存的一百多篇李清照研究论文

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声声慢》;在现存二

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

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

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第2页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也有人

说是她晚年的作品)南渡是她生活逆转的分水岭,靖康之变后,金兵

南侵,她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因为祸不单行:国破,家亡,夫死,

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流丽,乐观活泼,而转

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丈夫安葬以后,她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

苦。此后的她成为一名寡妇,一直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

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

古绝唱的《声声慢》。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

词,回溯她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

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

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

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

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

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

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

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

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

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

第3页

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

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徐釚的《词苑丛

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

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

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

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

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

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

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

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

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

人们认为此词是写作者在“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晓”字与

“黄昏”相抵牾,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都作“晓”

字,也未引起应有注意。但俞平伯、吴小如等专家均认为应作“晓”,

因为此词写的是一整天的事,并非一晚的事,“晓来风急”正与“乍暖

还寒”相合。而且古人有晨起于卯时饮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

酒”。秦观有一句词叫做“晓风力暴”(《迎春乐》词,《淮海词》

卷一)。李清照的“晓来风急”,是否受到秦句的启发虽难以断言,

而秦、李二句均与《诗·邶风·终风》的“终风且

第4页

暴”句有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关于此篇的题旨有两种说法,一是《诗

序》所说:“《终风》,卫庄姜伤已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

正也。”二是《诗集传》云:“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

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且不说此二解本身

是否有牵强之处,李清照在此化用这个典故,与自己的身世则极为吻

合。见于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四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

崇礼启》,是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作者四十九岁,再嫁张汝

舟不久与之离异后所作。启中有句云:“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

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这就是说李清照再嫁后,受到张汝舟的肆

意打骂和虐待。启中又云:“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捫心识愧。责全责

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

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这里当是指李清照因

婚变、诉讼之事受到时人毁谤,哀求綦崇礼,为她止谤恢复名誉。李清

照的这段经历,与庄姜颇有相似之处,亦与庄姜一样,以晓风为比。又

因在当时看来,李清照和庄姜的这一隐衷可能被认为是不名誉的,所以

她在词中暗用其典,以致使后人难以解开这个谜。再从训访方面看,

“终风且暴”,《传》曰:“暴,疾也。”《疏》:“《释天》云:

‘日出而风曰暴。’孙炎曰:‘阴云不兴而大风暴

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云疾也。”意思很明白,

“日出而风曰暴”,“暴”又作“疾”解,那么“暴”也就是“晓来

风急”的意思。这个典故运用得很有工夫。说它是大匠运斤,也不过

分。

第5页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

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

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

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

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

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

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

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

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这时看见那

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

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

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

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

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

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这句中最受称道的是“独自怎生得

黑”的“黑”字,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

第6页

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

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

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婚

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她不知

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

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

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

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

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

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

为深远。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

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

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

嚼。“‘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

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

想象,发人深思。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

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词人满纸呜

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

第7页

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

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

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

果。刘体仁在《七颂堂随笔》评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

’、‘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

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3、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综观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

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

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

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

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

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

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

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

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

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

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

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

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第8页

4、血泪交迸蕴破碎心声当然,衡量一篇作品的高低优劣,还离不

开对其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以往在相当一部分有关《声声慢》的

评述中,存在着对其思想内容的过多挑剔或否定,与对其艺术形式高

度赞赏的尖锐矛盾。对这首词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性予以高度评价是必要

的,但如果贬低了其思想性则又是失算的。思想性一词已经不新鲜了,

今天假若继续使用这个词时,似不必专以某一作品所达到的所谓思想高

度,或它的作者所隶属的阶级、阶层及其世界观如何,定其高低。不

错,在《声声慢》里,听不到有论者所要求于它的“时代号角”的战

斗声响,听到的倒是令人“伤心”的雁叫和雨打秋桐的凄厉之声;看

到的不是作者于“黄昏”之时,象抗金志士们那样“挑灯看剑”(辛

弃疾《破阵子》词),而是一个蹙额敛眉的已老徐娘独酌难敌风寒的

“淡酒”,以及满地憔悴的黄花、雨中飘零的桐叶;作者自身也不是象

“亘古男儿一放翁”那样的好汉,倒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家子

弟”——礼部员外郎的女儿和权相的儿媳。然而,事物的这种固定的属

性,往往难以说明事物的本身,至少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

的动态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读这首词,首先应克服那种机械的

查阶级定成分的做法。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身分、有才学,抑或

品貌端正的女子来说,她的思想愈有光彩,举动愈是正义、大胆,将

会愈益招致物议和蒙受攻讦。李清照和她的有一些作品所遭受的正是这

种命运。奇怪的是,对《声声慢》一词“昔人极口称之”(《词林纪

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间或有微词,也只是说它在技巧方

面“刻意播弄”(《历代名媛诗词》卷十一)、“并非高调”

第9页

(《白雨斋词话》卷一),顶重的也不过说它“颇带伧(粗俗)

气”(《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而今人对其却十分

苛责,曾经是动辄批判,甚至说它是“贵族妇人的哀鸣”、有“毒害和

腐蚀作用”等等。当然历代也有一些揄扬过甚、蓄意拔高的言辞,比

如,说“雁过”以下三句,与朱敦儒南渡以后写的“年年看塞雁,一

十四番回”(朱敦儒《临江仙》词)一样,都是表达恢复无望的

苦闷;说“梧桐更兼细雨”至煞拍数句,与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

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词)一样,是表现作者对时事的忧

伤;还有的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比她的诗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她甘洒热血的

爱国激情。以上看法,有些虽然不能说一无可取,但总的看缺乏应有的

说服力。从众多评述来看,最为中肯应

是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所说的:“那种茕独恓惶的

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是一篇言愁绝唱,凝聚着词

人对北宋亡国、丈夫壮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它的血泪交迸、感人

至深之处,令注家甚至指认它是作者晚期的“悼亡之词”。它表现了一

个女词人言必己出、多含妙悟的极其敏锐精致的语言感觉,简直可以看

成一种深度生命体验和鲜活的语言学相融合的标本。李清照不愧为李清

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2:4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9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尊师的名言
下一篇:单位接收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