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年谊世好

更新时间:2023-01-25 02:00:30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教师用书pdf-金字旁一个坚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最新潮网名)

寒窗苦读数十载,金榜题名折桂枝

国考报名已然结束,认真备考,所向披靡,金榜题名!小编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考生

蓄势待发,当然,可能武汉要堵车了。说起这国考,觉得跟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类似之处,

都是通往仕途,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自隋唐以来,科举成了人们往上走的最重要的途径(当然你要是有个好爸爸,或是你特

别能打,那另当别论),甚至可以说,这14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科举衍化出来的历史。

毕竟,在朝,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从科举中走出来的,你要是不考个进士,就算你业务能力

再强,也只能当个“小吏”,说白了就是给人家官员跑腿的临时工,只有考上了进士,你才

能有个正式的公务员身份。在野,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化,比如评书、戏曲,也都是这帮读书

人创作出来的,什么才子佳人、书生小姐,口味重的还有这个狐那个妖,无不是由读书人进

京赶考演绎出来的。

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像小编的父母一致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

都不怕”一样。)寒窗苦读之人不计其数,取得功名的寥寥无几,名落孙山的比比皆是。据

记载,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

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

777人。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入古代科举制度的点点滴滴。

一、历史篇

隋代起实行科举。因分科取士,故名科举。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临时举行),常科有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童子等五十多种,明经与进士为主要科目,

进士最为难考。至宋代渐只进士一科独秀,确立了地方、中央、皇帝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建

立了锁院、糊名、誊录等具体规章。明代科举制发展成熟。学校成为科举必由之路,府州县

学为地方学校,学生称生员(俗称秀才)。考中生员称进学,未取得生员资格者称童生,又分

别称老友、中友。进学须经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一省提学主持的院试,总

称童试或童子试。进学后分发到府学、县学学习。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监生,多由生员被

荐举人学,可直接做官。

清代科举与明代基本相同。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

二、称号篇

取得相关资格的生员参加一省举行的乡试。考场称贡院。考三场,第一场为“四书五经”,

用八股文。第二场为试论、判语、诏、诰、表等应用文体,第三场为与时务相关的试策。每

场三天,一切活动均在号房,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举行,又称秋闱(闱指考场)。

有严格的回避、誊录、阅卷、复核、封存程序。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参

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在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举行,又称春闱。内容基本同乡试。考

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于三月十五日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不黜落,只重排名

次,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举办方名称考中者第一名

县、府童试生员/秀才

省乡试举人解元

礼部会试/春闱贡士会元

皇帝殿试/廷试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三、成语篇

1、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

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2、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3、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

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4、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5、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

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6、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

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7、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8、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

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9、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

苦读。

10、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11、郤(xi,四声)诜(shen,一声)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晋郤诜举贤

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郤诜传》。后因以“郤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

首。

12、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

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13、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

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14、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

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15、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16、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17、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8、杨穿三叶:《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19、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20、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21、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22、沆瀣(hàngxiè)一气: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

起。

23、郤/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24、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25、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26、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

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27、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28、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

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29、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

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30、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31、京解之才:京解:科举时代的进士和举人。旧指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

32、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33、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34、高步通衢:衢:大路。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云衢”。

35、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

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36、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

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37、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

指科举登第。

38、攀援桂枝:旧指科举及第。

39、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40、寸晷风檐:晷:日影;寸晷:阳光少;风檐:透风的房檐。阴暗透风的房檐。形容科

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

41、屡试不第:第:科第,科举考中者的等第。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

42、五子登科: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

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子登科后来成为汉族传统

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下列哪组词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

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

答案提示:桂冠:把月桂树的枝条或花环作为一种胜利或杰出的象征,后来习惯以桂冠

作为光荣的称号,也比喻冠军。荣膺桂冠,表示光荣地获得了最高的荣誉。源自于希腊神话

故事《阿波罗和达芙妮》。问鼎中原,不解释了吧。。毕竟武侠小说、宫廷剧中里面有好多

西域番邦异族啥的想要到中原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最后,加油!加油!加油!!!!希望努力会有时,蟾宫折桂枝!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2:0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草原文化
下一篇:毕业时刻
标签:年谊世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