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老子无为而治

更新时间:2023-01-25 01:52:00 阅读: 评论:0

湖南2019中考数学试卷-刍狗怎么读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情人节送巧克力)

道家国学之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

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

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

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

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

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

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

现。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

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

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

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无为”便是指去除

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

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

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

富足,纯扑。“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

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

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老子把“道”区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

的意味。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

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老子主张“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

“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

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

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

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

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

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

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无为”

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无为”

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

和人为。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

这就叫做人为。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

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

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庄

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闞,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

闞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们,闞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

它没有七窍,便为他凿七窍。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

也死去了。寓言通过闞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

强加给天地万物。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

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

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阐述得最为详明。

《马蹄》一文开门见山,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

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善于治理马。”于

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起,用栅栏

把它们编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就死了十之二三。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

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这样整治下来,

马就死了超过半数。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利用智

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在庄子看来,

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

自然本性的丧失。所以,庄子认为,工匠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用机巧的手艺破坏了物的纯

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在于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而圣人

的罪过就在于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主张“绝圣弃智”的

良苦用心。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

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

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

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

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

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

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但在现实

社会中,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

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

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

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

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1:5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