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
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
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
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
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
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在教学中材料分析和引导的方法能够很好的
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能使直观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
的精神内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
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
(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
2.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
的一些特点吗?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本
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掌
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
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
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
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
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
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
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
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
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3
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
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
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
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
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
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
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
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
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
“神舟”。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则新闻报道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梳理总结学生感受.
参考资料:
一、什么是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
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
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
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
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
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4
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
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
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
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
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
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
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课文第14节提到的“4位著名科学家":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
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
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
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
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
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四、扫清障碍,理清情节
1.识记字词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5
耸入云天翌日扭转乾坤横亘
2。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
(1)新闻报道有几个要素?
点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联系本文中的这几个要素,让学
生找出来).
(2)你能读完课文后按时间的顺序列出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
件吗?
点拨: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
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
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3)你能找出文章中的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吗?
点拨: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
发射时间、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6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
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
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3。内容分析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
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
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
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本则新闻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
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
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写到杨利伟以及描写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
",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
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
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
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中国人
在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我们每一个中
国人都是激情澎湃,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这种描写式导语的写法容易起到引人入胜效果.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7
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导语中,作者对这个航天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
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
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
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
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
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
果。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而展开或阐发这个新闻事
实,则必须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和资料.中国人
的飞天梦实现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
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
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作者主要是采用
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很好地驾驭了好“飞天
梦”这样复杂多样的事件。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
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
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8
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
人造卫星”说起.
第5、6段,写背景。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这个消息震动了
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
落后于人了,但是中国人毫不示弱!这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
大背景.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
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计划,上天需要有周密的计
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
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
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
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
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
航天员的准备.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
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
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真是令
人唏嘘不已.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
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
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
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9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
困难,然后一一解决。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
“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
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
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这几段以叙述为主,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
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
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第27~30段),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
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
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
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五、细读作品,思考问题
1.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
从零开始”?
提示: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
术我们一无所知。
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0
提示: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
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
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
与创造的中国人。
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
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4.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
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
航程”.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
2.感受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1:1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5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