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什么”比“如何教”更重要——访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
力教授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既是理念性的建设,
也是专业化的建设。理念的建设打造着参与和推进新课改的教
育工作者的价值导向和舆论环境。同时,专业化的课程建设也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如何制定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课程方
案,走特色办学之路等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浙江大学教
育学院刘力教授。
课程哲学观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记者:现在有些学校在课程建设时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
最重要的是什么,甚至常常因为各种时髦的教育而改变,有个
校长形容这样的现象为:“脚踩西瓜皮,按时尚的提法滑到哪
里算哪里。”对此,您有何建议
刘力:确实是存在这样的现象,学校往往跟风多,自己坚
持的少,这其实涉及课程哲学观的问题。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比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面向未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
样的人用怎样的理念来定位课程目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需要
提供怎么样的课程内容和支持如何选择相应的知识经验促进
学生的成长学生应当如何学习等。
2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比如如何把传统的
基础知识与激增的现代知识结合起来,如何把国家意志、社会
需求和学生自己的愿望结合起来,如何处理好机会均等和因材
施教的两难问题,把为人人提供的教育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结
合起来等。即要解决好基础性的必修课程与选择性的选修课
程、大众课程与精英课程之间的各种关系。
课程哲学观有助于我们弄清课程目的、功能和课程与社会
的关系。如果没有课程哲学观,就会既不知道“教什么”是应
该的,也不知道“怎么教”是适当的,更形成不了有学校特色
的课程方案。可以说,课程哲学观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我们要注意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要把基础性和选择性对立
起来,把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对立起来,应当在满足基础性的
普通教育前提下再考虑选择性。从而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和多样
化的发展。如果让学生过早地任意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发展方
向,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根据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他们所进行的选择加以引导,但不
是放任让学生选择。我们始终要明确的是义务教育首先应体现
国家所培养公民的公共素养,做一个合格公民,而这是不能选
择的,所以课程建设应该为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
性,但是决不能妨碍基础性的普通教育。
3
课程设计包括九大内容
记者: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提高教师和校长的课
程能力。面对要自己开发课程,教师和校长都比较为难。那么
要进行课程建设,要注意什么问题
刘力:课程设计的工作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取向与课程设
计的理念,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模式,课程目标,课程选择,课
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环节。要进行课程建设,文本上必须包括
学校使命、理念与愿景;课程哲学与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架构;课程领域的开发与课程管理;课堂
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环境与课程资源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与校本研训工作;与能发挥教育职能的校外伙伴机构的课程建
设;课程创新与特色等这九大内容。
课程设计还要认真研究标准的划一与弹性;开发课程采用
怎样的方式进入学校课程,课程结构的比例分配、课程与课时
分配、课程的顺序与相互协同、课程门数与内容份量、学生是
否参与课程设计、课程表与教材等问题。
课程建设基于核心素养
记者:人们常说,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
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课程
4
刘力: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
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出现了“核
心素养”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核心素养”
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写进国家文件中,成为深化新一轮课程
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
在:彰显育人价值、引领课程教学、转变教师观念、促进学科
整合、完善质量标准。
我国长期以来是以课标(大纲)的方式规范课程的内容,
这种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只注重结果。在课程建设中,还有一
种是以能力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不再规范课程内容。但这种过
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又只强调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教学过程,两者
都有偏颇,所以可以先以能力指标为导向,再结合课程内容,
兼顾内容和过程来设计课程,应该比较合理。课程设计基于什
么样的核心素养,取决于学校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与思考,如何
提炼核心素养是课程建设的一个出发点。
课程建设注重整合设计与实施
记者: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的指导意见》,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
课程两大类。明确规定小学阶段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
5
例为15%左右,初中为20%左右,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很多教师和校长不知如何开发课程,您有何建议
刘力: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赋予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自
主性,因此学校的课程建设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
模式。一方面学校制定的课程要按国家出台的课程标准确保质
量,另一方面又要鼓励教师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来“建构你
的课程”,关注学生相对成绩而言的发展潜质,使每个学生有
更多元的发展机会,给个性化发展以更多的选择性。这就要求
学校建设的课程要由国家基础课程领域与学校教师开发的校
本和定制化的课程领域有机构成一个特色化的课程体系,重在
加强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知识基础、学习难度和专长能力的
选修课开发,以优化课程改革的整体功能。
记者:有些教师反映,教师即使开发出很多课程却觉得没
有那么多课时给学生上拓展课程,很难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刘力:课程建设要注重整合的设计与实施。国家课程主要
是从学科知识出发进行设计,当前的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科中心
走向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
需要我们从学生和社会出发设计课程,并用相互联系的思想加
强课程整合的研究,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态,综合地加
以实施。
6
两种思路,一是内容整合,二是方法整合。内容整合包括
平行设计、跨学科设计、多学科设计、整合日设计等。这样,
可以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课程建立关系,各科仍独立;可以
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让另一中心配合,寻找共同主题。可以将
有关科目合并成一个新学科,原来的科目将不存在,如地质、
地理整合成地球科学;音乐、体育整合成唱游课。也可让不同
学科整合成一个大领域,如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
方法整合就是按照学生自然的方式组织实施。如美国学者克伯屈
根据杜威的思想创立的设计教学法,就是采用造一条船、做一件
衣服、写一封信等活动,让学生们首先决定任务,制定计划,然
后实施计划,再评价验证。另一种是生活情景法,如列出人生发
展各阶段都会发生的生活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施。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1:0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4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