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蒹葭全文朗读

更新时间:2023-01-25 00:49:49 阅读: 评论:0

初三下半年怎样冲刺-含有比喻的词语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粉墨登场什么意思)

诗经《蒹葭》优秀说课稿

教材简介及分析:

《蒹葭》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九处年级下册第

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

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

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极丰

富。同时,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执著的追求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

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

学生分析:

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

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品味与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复习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品味诗歌美的语言,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伊人的魅力所在。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的品味诗意。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融入到诗的意境

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研讨法:在研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

受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

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

一起学习《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板书课题)

(同时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图片和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授:

朗读全诗: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让学生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2、教师播放示范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美,

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思考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学生回答。(学生可能答出:迷茫、忧郁、感伤、惆怅、缠绵等。)

为何有这样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追求伊人而不得。)

4、放录音,学生跟读。体会求而不得的感伤。

5、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读音,教师可同时出示投

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

请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jiānjiāyīrénsùhuíxīméijīchísì

蒹葭伊人溯洄晞湄跻坻涘

6、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读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

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芦花一片白翻翻,一片芦花照眼明,

清早露水变成霜。露水珠儿不曾干。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心上人儿她在哪,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那人正在隔水滩。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直水去找她,逆着曲水去找她,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越走越高道儿难。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逆着直水去找她,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全诗。)

理解诗意:

在《关雎》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诗经创作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反复

咏唱,结构上相同,意义上相近。现在我们以第一节为例,进行深入理解。

1、诗中怎样表现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执著追求:

刚才大家谈到了求而不得遂生迷茫、感伤之情,同学们抓的很准,这就是这首

诗的主要的意蕴。但初读的感知是感性的,我们还要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这份追寻

的美丽。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将这个问题衍化成几个小问题来分析:

追寻的对象在何处?为何偏偏在此?

追寻的过程是什么?

追寻的结果怎样?

追寻的环境如何?

(给学生示范理解的思维过程,让其掌握具体的思路和操作流程。)

明确:在水一方。

伊人如水:傍水而居,暗示在作者心中,伊人如水般清纯、温柔。

思慕如水:作者对伊人的思慕也如水般绵长而纯洁。

望穿秋水:伊人在水的那一边,大水阻住去路,伊人缥缈,可望不可及,虽望

穿秋水却无可奈何。

艰难。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难,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

达。顺流而下,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仿佛看到了伊人身影在水中央晃

动,然而终不可靠近,这是追寻时的幻象。

既逆流又顺流,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执著之意可见一斑。

宛在水中央。

幻象难近,求而不得。但最终结果如何,诗中没有明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

间。有哪些可能性?

继续追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沮丧中相思成灾。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沮续最终达成所愿。有志者,事竟成。抱得美人归。

(越是不明示,意蕴越丰富,如国画中的留白。)

时间:秋天的早晨。景物:蒹葭,秋水,寒霜

学生口头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在秋天的寒气笼罩下,呈现一派萧瑟之感。晶莹

的露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寒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点点

的寒波。

(展示这段文字,一方面为了给在表述中不流畅的同学做一个示范,另一方面

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体现平等的民主氛围。)

这气氛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烟水迷茫的景和如痴如醉的情幻化

难分,为后面的抒情预设了氛围。

(四个小题各有侧重: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探究

式学习;让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的美;把文字变成画面,启发

学生想象。)

小结:短短的33个字,却将追寻的艰难与执著表现的如此充分,令人叹服。求

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更令人不禁动容。

2、齐读此节,体会路途之艰,追寻之难,惆怅之深,执著之甚。

3、自读二、三节,找出与第一节的不同之处,思考这样写是否重复?

(巩固所学,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

法。)

明确:时间上的推移,表现追寻时间之长。

地点上的转换,表现伊人的飘渺难寻。

道路的变化,表现追寻的艰难。

作用: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深化意境,泻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委婉而深长。

(让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学生有别样的体会。)

4、欣赏古曲吟唱,唱一步体会诗意。

5、男女生交替读全诗,读出美感,读出诗意。

鉴赏诗境:

听着这别样的吟唱,眼前伊人形象飘渺又美丽,引得我们如此心旌摇荡的伊

人,他是谁?

(抓住主要意象,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尊重学生观点

的同时,引导其体会诗的意境。)

1、情人、恋人。这首诗作为描写爱情的执著追求的诗作,感情是真挚的,精

神是可嘉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提示:生活中,只有情人、恋人让我们如此苦苦追寻,求而不得乃至牵肠挂肚

吗?要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秋水。水阻隔了追寻者和伊人的沟通,水

象征什么?阻碍。这阻碍可以是有形的高山、深壑,也可以是无形的礼教、宗法、

陈俗旧念,更可以是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障碍。由此观之,伊人可以是什么?

2、贤才、友人、功业、理想、前途、事业、福地、仙界一切我们追求的目

标。

人生中只要有追求,有阻隔,在《蒹葭》中就能找到情感的共鸣。

如此幽深的意境,如此深刻的哲理,出自三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我们如何不骄

傲!

诵读作结:

全班在音乐的烘托下齐声诵读本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前面反复读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能背诵,情

境渲染中再读,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对体会意境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三、作业:

链接《在水一方》,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作业:选取《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继续提高学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

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

未知领域的过程。)

四、收束全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

净。那个袅袅娜娜的女子从诗经中走来,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

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堤岸。就让我们常常与这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

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链接《在水一方》。

(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意境,为本课画

上一个感性而圆满的句号。)

板书设计:

水中央

蒹葭→水水中坻→“伊人”?

水中沚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0:4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