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苏轼文集

更新时间:2023-01-25 00:40:11 阅读: 评论:0

关于美育的题目-薄的多音字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小学教师论文)

第27卷第9期

2012年9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1.27,No.9

Sep.2012

从道教炼养方式看苏轼的道教信仰

——兼及在道教传播史上的地位

贾喜鹏,王建弼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苏轼的道教炼养方式众多庞杂,但是是有目的的拣择,这说明苏轼不具有坚定的而且鲜明的派别意识与信仰,

不是一个真正的、地道的道教徒。苏轼的选择,体现了一位有思想的、渊博的学者的睿智和对于生活、生命的严谨态度,以及

对于他人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从道教发展传播角度来看,道教史理应为苏轼写上一笔。

关键词:苏轼;道教;炼养;方式;道教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2)09—0005-06

苏轼与道教的关系问题,近些年已经不是陌

生的主题,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如贾

喜鹏发表于《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报))2003年O1期

和04期的《苏轼与道教》《苏轼追求神仙长生的心

态探析》两篇文章,通过细分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着重于苏轼与道教的关系以及迷恋神仙长生之学

的缘由;李豫川发表于《中国道教))1996年O2期

的《苏轼与道教》,合道家理论与道教于一体,着重

于从哲学和思想的角度探讨其对于苏轼的人生态

度之影响,兼及到文学;刘文刚发表于《四川大学

学报))2ooo年0l期的《苏轼与道》在对道教与道

家有所区别的基础上,分别论述道家与道教对苏

轼的全面影响,但有憾于不够细致。更多的研究者

主要是从道家的文艺思想对苏轼的文学或者审美

思想上进行阐述,而与道教了不相涉。至于道教的

养炼方术,作为道教的外在形式问题,更少有学者

进行细致的梳理,本文拟在梳理的同时,更清楚地

展示苏轼与道教的关系。

、苏轼庞杂的道教炼养方式

历经唐中后期和五代摧残的道教,到宋代又

迎来了它的春天。由宋太祖、太宗到真宗,道教的

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仁宗以及后来的英宗虽

然没有像真宗一样对道教进行过刺激,但也基本

没有改变道教已经蔚为大观的局面。此时“除了符

篆道术和斋醮科仪进一步发展外,黄白术仍久盛

不衰。尤其是在唐末五代内丹术兴起的基础上,研

习内丹蔚为一时风尚,内丹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水平”[11532。苏轼由于家庭和家乡浓厚的道教

氛围,加上后来仕途的坎坷,以及个性的婢直、文

艺审美思想上的倾向,使得苏轼跟道教形成了一

种难解的因缘,在方方面面都与道教发生着全面

而深入的联系。几乎涉及了道教所有的养炼方术,

以至被钟来因先生称为地地道道的道教信徒。但

苏轼真的是一个道教徒吗?为了还原真相,我们不

妨从道教徒的外在标志:道教的炼养及方式进行

辨析。

关于表1的一些说明:第一,资料的来源与取

舍问题。上述资料主要来源于《苏轼文集》《苏轼诗

集》《东坡志林》等,是已经被学术界认可为苏轼的

著作,是可信的。在资料的收集中,并没有对收集

到的资料全部罗列,而是就不同的炼养方式进行

收稿日期:2012—04—27

作者简介:贾喜鹏(1972一),男,山西运城人,长治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宋元文化与文学。

表1苏轼炼养及方式的分类归纳

炼养方式 篇目 例证 施行状况

王君善书符,行天心正法咒,为里人疗疾驱邪。仆尝传此咒法,当以传 自己得传

,并推介 符策 记天心正法咒 王君

其词日:“汝是已死我,我是未死汝。汝若不吾祟,吾亦不汝苦。”

f《案埔熹林・眷=.枯术Sy-'>1) 给他人。

近有人惠丹砂少许,光彩甚异,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观其变化,

聊以怡神遣日。宾去桂不甚远,朱砂若易致,或为致数两,因寄及稍难

即罢,非急用也。(《苏轼文集》卷五十-'hi)

续寄丹砂已领,……某于大丹未明了,直欲以此砂煮炼,万一伏火,恐

与王定国四十 亦成药。(《苏轼文集》卷五四)

首之八 丞相知养内外丹久矣……然只可自内养丹,切不可J ̄lJ'b物也……舒州

与程正辅七十 李惟熙丹,化铁成金,可谓至矣。服之皆生胎发,然率为痈疽之患,皆耳

首之二十八 目所接,戒之戒之。(《苏轼文集》卷五五) 丹砂所炼的大丹

丹鼎・外丹・丹 与章致平二首 或有外丹已成,可助我梨枣者,亦望不惜分惠。迫切之诚,真可悯笑矣。 自己不敢服用,只

之一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 是寻求,炼砂以养

砂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苏轼诗集》卷二十二》) 火,观其变化,聊 与刘宜翁使君

不愁春尽絮随风,但喜丹砂人颊红。(《苏轼诗集》卷二十一) 以怡神遣日。并告 书

以三十瓷器,皆有盖,溺其中……满三十日开视,其上当结细砂如浮蚁 诫他人不可用。 南堂五首

状,或黄或赤,密绢帕滤取。……夏至后取细研,枣肉丸如梧桐子大,空 次韵答元素

心酒吞下。……此名阳丹阴炼,须清净绝欲,若不绝欲,其砂不结。 阴丹诀

、阳丹诀 取首生男子之乳

父母皆无疾恙者,……以殊砂银作鼎与匙,如无磔砂

银,山泽银亦得。慢火熬炼,不住手搅如淡金色,可丸即丸,如桐子大,

空心酒吞下,亦不限丸数。此名阴丹阳炼。……此阳丹阴炼、阴丹阳炼,

盖道士灵智妙用,沈机捷法,非其人不可轻泄,慎之!慎之!(《苏轼文

集》卷七十三)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

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

便漱濯,缘此坚密。(《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漱茶说 去年海南得所寄异士太清中丹一丸,即时服之,下丹田休休焉。(《苏轼

钱济明十六首 文集》卷五十三) 被道教认为是仙

丹鼎.夕 丹・药 之六 松脂以真定者为良……人白茯苓末,杵罗为末……坚牢齿,驻颜,乌须 药,且具有显著的

服松脂法 也。(《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药理性能的外丹, 物

论海南菊 菊黄中之色香味和正,花叶根实,皆长生药也。(《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服用并且提倡推

与翟东玉一首 药之膏油者莫如地黄,啖老马,复为驹。……吾晚学道,血气衰耗,如老 广。

石芝诗引 马矣。欲多食生地黄。(《苏轼文集》卷五十八)

予昔梦食石芝,作诗记之,今乃真得石芝于海上……顷在京师,有得如

小儿手以献者。……予闻之隐者曰:“此肉芝也。”与子由烹而食之。

(《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正

尔食之不辍,可以长生。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药也。(《苏轼文集》卷七

十三)

井华水 医官张君传服绢方,真神仙上药也。然绢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 进行思考斟酌

,于 服食

、饮酒及其 记服绢 寒时当盖稻子席耳。世言着衣吃饭,今乃吃衣着饭耶?(《苏轼文集》卷 生

、于民有益则行 它 记授真

一酒法 七十三) 之

,否则摆置。 余在白鹤新居

,邓道士忽nl ̄l'-I,……其后有伟人,衣桄榔叶,手携斗酒,

丰神英发如吕洞宾,日:“子尝真一酒乎?”就坐,三人各饮数杯,……袖

出一书授余,乃真一法及修养九事,其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苏

轼文集》卷七十二)

炼养方式 篇目 例证 施行状况

张君持此纸求仆书,且欲发药。不知药,君当以何品?吾闻《战国策》中

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

服食、饮酒及其 书四事赠张鹗 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苏轼文集》卷六十

节饮食说 六) 进行思考斟酌。于

它 束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 生、于民有益则行

谪居三适 之,否则摆置。 可损不可增

。……一日安分以养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

财。(《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午窗坐睡》、《夜卧濯足》、《旦起理发》(《苏轼诗集》卷四十一)

丹鼎・内丹・导 记导引家语 道家云:“心不离田,手不离宅。”(《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吾当以斯时肇养黄中之气,……终日默坐,以守黄中,非谪居海外,安 听教、记取、并且

引 记养黄中 施行。 得此庆耶

?东坡居士记(《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丹鼎・内丹・按 养生诀上张安 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澈,次以两手摩熨眼、面、

摩 道 耳、项,皆令极热。(《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施行并且推介。

谕养生之法,虽壮年好访问此术,更何所得。然比年流落瘴地,苦无他

疾,似亦得其力尔。大约安心调气,节食少欲。(《苏轼文集》卷五十一)

气术又近得其简妙者,早来此面传,不可独不死也。(《东坡文集》卷五

与李公择十七 十一)

首(之九)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或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

(之十三) 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

丹鼎・内丹・气 养生诀上张安 头咽下,以气送人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人丹田。 其中有闻见、有渴

术 道 (《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求、有推介,施行。

与王定国四十 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

一首之八 百十息,为益甚大,寻常静夜,以脉候得百二三十至,乃是百二三十息

李若之布气 尔。数为之,似觉有功,幸信此捂,使真气云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也。

(《苏轼文集》卷五十二)

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

气”。(《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及张公规论去 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苏轼

丹鼎・内丹・房 欲 文集》卷七十三) 此事不易消除,适

中 与王定国四十 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深以道眼看破。(《东坡文 量有益健康,重在

首之三 集》卷五十--) 有所节度。

养生诀上张安

丹鼎・内丹・存 道 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入下

想 游罗浮山一首 丹田中。(《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已经施行。

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东坡诗集》卷三十八) 示儿子过

丹鼎・内丹・辟 每旦辄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遂不复饥,身轻力强。……辟谷 知者莫能行,何

谷 学龟吸法 之法,类皆百数,此为上,妙法止于此。能服玉泉,使铅汞具体,去仙不 则?虚一而静者,

远矣。(《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世无有也。

丹鼎・内丹・胎 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不可谓出意杜撰而轻之(《苏轼文集》卷七 自己阐释、施行,

息法 胎息法 并并且推介给他 十三

・寄子由三法之--) 人

丹鼎・内丹・守 与王定国四十 某一味绝学无忧,归根守一,乃无一可守。此外皆是幻。此道勿渭渺漫, 已经施行

,并且非 信能如此

,日有所得,更做没用处,亦须作地行仙。(《东坡文集》卷五十

一法 一首之四十一 常重视。 --)

炼养方式 篇目 例证 施行状况

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日:“使吾先姑在,必不发

也。”轼愧而止。(《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记前辈有诗日:“怕人知事莫萌心。”此言皆可守之终身。(《苏轼文集》

卷七十二)

居土以忧患之余,稽首洗心,归命真寂,自惟尘缘深重,恐此志未遂,敢

以签卜,得吴真君第三签,云:“平生常无患,见善其何乐。执心既坚固,

见善勤修学。”敬再拜受教,书《庄子・养生》一篇,致自厉之意,不敢废

先夫人不许发 坠,真圣验之。(《东坡志林》卷三・技术)

藏 东坡居士迁于海南,忧患之余,戊寅九月晦,游天庆观,谒北极真圣,探

温公过人 灵签,以决余生之祸福吉凶。其辞日:“道以信合,法以智为先。二者不

记真君签 离析,寿命不得延。”览之悚然,若有所得,书而藏之,以无忘信道法智 此中有自己的阐

信道智法说 二者不相离之意。轼恭书:古之真人未有不以信人者,子思则日:“自诚

修性 明谓之性”,此之谓也。孟子日:“执中无权,由执~也。”法而不智,则天 发、理解与儒释的

雪堂记 圆融,故而终身守

书海南风土 下之死法也。……以信合道,则道凝;以智先法,则法活。道凝而法活,

问养生 虽度世可也,况延寿乎?(《东坡志林》卷三・技术) 之,不敢废坠。

养生诀上张安 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荤息

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苏轼文集》卷十二) 道

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吾尝淇然无思,寓此觉

於物表,使折胶之寒,无所施其冽,流金之暑,无所措其毒,百余岁岂足

道哉!……庄子日:“天之穿之,日夜无隙,人则固塞其窦。岂不然哉。”

(《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日和,日安……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

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轼文集》卷六十四)

清静专一,即易见功矣。神仙至术,有不可学人三:一躁急,二阴险,三

贪欲。公雅量清德,无此三疾,窃谓可学。(《苏轼文集》卷七十三)

尽可能的全备的同时,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资料,止于能够说明问题。第二,资料的分类问题。

道教炼养术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气功、服食、房

中、摄养。气功主要分为静功和动功,包括守真一、

存想、按摩、叩齿、咽津、导引、行气、吐纳、闭息,以

及某几种功法的交糅等;服食包括药物服食与以

“金丹”为代表的矿物服食;房中术主要是房中养

生术,主要是节欲保精,有节度的房事,以及与气

功相结合形成的为了阴阳谐和的“纳气”养生。宋

元时期属于“练精化气”的内丹纳气法,宋末元初

著名道士李道纯在《中和集》中称为“大乱之道,最

下品最邪之法”;摄养包括不过度地消耗自己形神

的“自慎”“不伤生”行为,包括对于自身形神的摄

养,以及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摄养和

导引行气等锻炼。而按照追求长生成仙的主要手

段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符策派、丹鼎派,以及性命双

修派。符篆派主要以符篆、斋醮、诵经为主;丹鼎派

包括内丹与外丹,内丹主要以气功炼养为主,包括

房中术以及部分的摄养方式,外丹主要依凭服食

药物和金丹为主;性命双修派主要以修炼自己的

道德品性为主,通过对于大道的体悟,过着清心寡

欲的生活,并结合内丹派的某些气功法门,强身健

体,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 锚表1基本上按照

派别的划分罗列资料,兼顾具体的炼养方式,只是

于性命双修一派,进行了修命与修性的分开。

二、苏轼绝不是纯粹的道教徒

从苏轼道教养炼方式表中可以发现以下现

象:(1)苏轼几乎涉及了道教发展数千年来所有的

炼养方式。不论是丹鼎派还是符篆派,不论是内丹

还是外丹;不论是服食药物,还是炼养丹砂;不论

是吞咽津液,还是屏闭呼吸;不论是按摩,还是饮

食;亦或是修性修命,还是性命双修。苏轼都殷勤

的探讨,小心的实践。而这些炼养方式绝不是哪一

个道教门派一时所能够全部拥有的,也是不可能

在不同的教派之间互相交流传播的。这从苏轼获

得这些方术的途径也可以得知,他的途径有三:从

已经刊印发行的《道藏》中获取,比如《黄庭内景

经》以及《抱朴子》等;以恳切的态度从道士那里获

取,包括一些外丹的炼养、气息的搬运、津液的吞

咽等等;从生活经历——读百家书、膜拜求签、行

医经验等处获取,包括性情的修养、签言的理解、

医药保养以及生活的体悟等等。(2)苏轼对于这些

道教炼养术的实践与否是有选择的,并不会因为

某道士言,或者某方书说就轻易践行。他用历史的

经验知道外丹之道不但不能实现长生久视、得道

成仙,而且还会致人死地,所以丹砂所炼的外丹,

他绝不服食,所服食的应为药物所炼的药丸。对于

辟谷等仅见于传说的方式也是敬而远之,仅用自

己亲眼所见、卓有功效的按摩、搬运、胎息等进行

养炼。不仅如此,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药学者,

他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得来的养生原则绝对而严

格地控制着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并且不

自私,不隐藏,毫无保留、热心地介绍给自己的朋

友,甚至政敌。(3)苏轼重视对于生命的爱护,但更

重视对于心性的修炼,也就是在执行性命双修的

同时更服膺于“性”的修养。这种重视虽然基于性

与命在哲学思辨上的相辅相成和有无之争,但似

乎对于苏轼来说更有一层深入的因缘,除开苏轼

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要有所作为的儒家学者外,苏

轼对于道教以及道教所宣扬的长生久视之学,说

到底并不相信,他只是迷恋,而非信仰。

那么,不是道教徒的苏轼何以选择如此众多

的道教方术进行炼养呢?从他炼养的选择态度来

看,他是一个貌似道教徒的实用主义者。他的修炼

有三个目的:一为摆脱困境,主要是政治困境。苏

轼对于道教虽然终身迷恋,但炼养的高峰主要处

于几次贬谪时期。即以苏轼的第一次贬谪黄州来

说,由于得罪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文字,以诗歌讽刺

新法,所以出狱贬职黄州后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

再写诗作文。那干什么才能让苏轼既解脱罢手文

字以后生活的寂寞又给予心灵的安慰呢?一观佛

书,二事道教。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只说佛教的力

量,“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旧 。其实道教也是

功不可没,苏轼用道家的与世无争,清净无为来显

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摆明一种姿态给当局者看。

《送沈逵赴广南》中言:“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

没烟波里……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

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苏轼大多数

的道教炼养方式也肇起于斯时,《与刘宜翁使君

书》说:“轼齿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

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今远窜

荒服,负罪至重,无复归望。杜门屏居,寝饭之外,

更然一事,胸中廓然,更无荆棘。窃谓可以受先生

之道。”(《苏轼文集・第四十九卷》)在黄州时大量

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二为强健体魄。这是一个

现实问题,他被迫害贬谪之地,尽是偏远荒蛮野瘴

之地,环境恶劣,缺医少药,再加上俸禄微薄,营养

不良。如果不注意养生,就符合了政敌之意,一命

呜呼了。这一点在惠州、儋州显得尤为切合。惠州

是瘴疠之地,儋州乃蛮荒之所,苏轼于此最重要的

就是“愿因骑鲸李,追此御风列。……家书三万

卷,独取《服食诀》”(《和陶郭主薄三首》其二)。他

也因此收获颇丰:“疲久已扫除,但凡害生者无复

有,则真气目溢骨髓,余益形神卓然复壮,无三年

之功也。”(《苏轼文集・第五十二卷》)苏轼经历了

身心无边折磨,却能够安然度过苦难,回转中原,

不能说不是道教的炼养之功。三为道教的发展进

行拨正,让它更好为社会或者民众服务的同时,附

带为自己孜孜以求的新儒家学说从传统的旧学说

中整理着新资料。《天心正法咒》是直接为民众服

务的,旨在校正世人的道德,这既符合道教的宗

旨,又有利于社会世道人心。《记合浦老人语》中记

载,苏佛儿日:“即心是佛,不在断肉。”(《苏轼文

集・第七十三卷》)苏轼忙告诫他说:“勿作此念,众

人难感易流。”虽然说的是佛法问题,但在苏轼眼

中,释道同为宗教,作为治世之儒家学者,自应让

它们为现实服务。东坡对子由的《老子解》赞扬日:

“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问有此书,则

佛老不为二。”(《苏轼文集・第六十六卷》)苏轼在

《上清储祥宫碑》中说“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

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

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

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

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

天真、木公、金母之号,延康、赤明、龙汉、开皇之

纪,天皇、太一、紫微、北极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

符篆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

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

(《苏轼文集・卷十七卷》)把道家的清净无为看作

最高修养,而把方士言说的各种方术以及丹药符

篆看作微末,虽然看似追述道教的根源,实是破解

道教的神秘,要求道教为现实的儒家服务,为他新

儒家张纲,整理资料。因为道教本来就是原有的神

仙方术结合黄帝老子学说后形成的,只是当时的

文化界不清楚,苏轼用自己的积累进行了阐释活

动,加上他在学术界和文坛的地位,实际上是对道

教进行了一种重新的构建或者拨正工作。

以上所述证明苏轼不是一个真正的道教徒,

因为真正的道教徒,不仅不能也不会朝三暮四地

在各种炼养方式之间飘飘忽忽进行拣择,而且应

该具有坚定而且鲜明的派别意识与信仰。苏轼道

教养炼以及方式的选择,体现了一位思想渊博睿

智的学者对于生活、生命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于他

人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三、道教史应该为苏轼写上一笔

虽然苏轼道教炼养以及对炼养方式选择的目

的并不在于为道教的发展服务,但事实和后来人

的研究证明;苏轼所进行的道教养炼和炼养方式

的选择是那样的合于道教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

到北宋时期因为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外丹,

尤其是矿物为原料的所谓“金丹”,非但不能给人

带来长生,反而常常致人中毒猝死,所以外丹术处

于日渐消歇的时期。睿哲的苏轼不仅抛弃了它们,

并谆谆告诫他人不可尝试;于时盛行的是以搬运、

按摩、吞咽、闭息为主的内丹以及跟内丹相结合,

主张修性,达到性命双修的道派,而这些又恰恰是

对生活、生命充满了热爱的苏轼努力遵循,研讨,

实践,并以之分享于他人的主要方式;至于斋醮符

篆,虽然已经式微,但深通医理的苏轼明白,它给

予人的心理的巨大暗示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安慰

和压力释放,这些是有神奇而无限疗效的。所以他

不强项的建议崇尚道教的朝廷停止祈福禳灾,只

是在生活中强调宗教的教人从善。当然在严肃的

学术一这个不仅仅关涉到个人而是关联着社会

以及社会的道德伦理重建的问题上,苏轼是不会

停止从道教等其他传统就有的资料中寻求契合点

的,而这正与宋代思想界进行的三教合流、圆融的

大潮流相吻合。但这些不仅是对于道教的“合于”,

不论是作为为广大民众所热爱的大文人也好,亦

或是与三教九流都相友善,并有着深刻的哲学思

想的大学者也好,他的行为,他对于道教炼养方式

的理解、喜好、选择与推介,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

的,无法估量的,所以苏轼虽然不是道教徒,但对

于当时道教发展方向的选择是有着巨大影响力

的,对于道教的发展无形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即从具体处看,也是如此。天心正法乃是北宋淳化

年间饶洞天所创的符篆一派——天心派的法术,

自开创以来,一脉单传,只是到两宋之间才由路时

中接续,稍显繁荣。而苏轼对于天心正法咒不仅予

以接受,而且予以传播揄扬,虽然路时中是否受到

苏轼的影响尚待研究,但以苏轼的地位威望与文

章的流行,这很可能是其得以接续的因缘之一。从

表中还可以看到苏轼对于许多具体功法进行了探

讨和推介活动,对于“修性”的阐释也随处可见,这

足以为俗道人士发疑解惑。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道

教虽然是道教徒的宗教,但道教史却是道教徒与

当时文人共同创造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教

史是应该为苏轼写上一笔的。

注释-

①朱康在《中国道教)20o6年第3期《熔医学与丹道于一炉的(黄庭经>》中指出:《黄庭经》是“以存想、观想三部五脏之神而修脏腑之气,

‘积精蓄气’以至长生的炼养方法。”

参考文献:

【11道教在宋代的复兴和发展【M】,/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苏轼.东坡志林【M】.赵学智.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苏轼.苏轼文集【^q.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苏轼.苏轼诗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卿希泰.道教与传统中国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6】余秋雨.苏东坡突围【M】/,L【J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10

本文发布于:2023-01-25 00:4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3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轼文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