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季羡林散文集

更新时间:2023-01-24 23:36:49 阅读: 评论:0

李岚淸引进了连锁经营-黄山最高峰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中秋快乐文案)

1

季羡林是一位善于创造散文意境的作家,他的散文意境显示出

淡而雅的特征。由于季羡林散文的题材内容的不同,其散文的意境

构造也有所不同。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篇,欢迎大家阅读。

篇1:漫谈散文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为什么有偏

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

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

为模糊的。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

奏的文体。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

体。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

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英文称这为ea,famiiarea,法文叫eai,

德文是Ea,显然是一个字。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法国蒙田的Eai,中国译为“随笔”,

英国的famiiarea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中

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我

堕入了五里雾中。

2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我只好“王顾左

右而言他”。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

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

星。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世上

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

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

放在眼前的情况上。“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

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

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

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

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

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

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至今人们对诗也没

能找到一个形式。既然叫诗,则必有诗的形式,否则可另立专名,

3

何必叫诗在专家们眼中,我这种对诗的见解只能算是幼儿园的水

平,太平淡低下了。然而我却认为,真理往往就存在于平淡低下

中。你们那些恍兮惚兮高深玄妙的理论“只堪自怡悦”,对于我

却是“只等秋风过耳边”了。

这些先不去讲它,只谈散文。简短截说,我认为“五四”运

动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个中原因并不难揣摩。

中国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四库中都

有极为优秀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散文又没有

固定的形式。于是作者如林,佳作如云,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

通。旧日士子能背诵几十篇上百篇散文者,并非罕事,实如家常

便饭。“五四”以后,只需将文言改为白话,或抒情,或叙事,

稍有文采,便成佳作。窃以为,散文之所以能独步文坛,良有以

也。

但是,白话散文的创作有没有问题呢有的。或者甚至可以说,

还不少。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窍诀就在

一个‘散’字。”“散”字,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

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他

4

们的意思非常清楚:写散文随笔,可以随便写来,愿意怎样写,

就怎样写。愿意下笔就下笔;愿意收住就收住。不用构思,不用推

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

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法,企图以

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

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

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你

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文章没有市场,正相反,很多这样的文章堂

而皇之地刊登在全国性的报刊上。我回天无力,只有徒唤奈何了。

要想追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并不困难。世界上就有那

么一些人,总想走捷径,总想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中国古

代的散文,他们读得不多,甚至可能并不读;外国的优秀散文,同

他们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自己又偏想出点风头,露一两手。于

是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那样非驴非马的文章。

我在上面提到我对散文有偏见,又几次说到“优秀的散文”,

我的用意何在呢偏见就在“优秀”二字上。原来我心目中的优秀

散文,不是最广义的散文,也不是“再窄狭一点”的散文,而是

5

“更窄狭一点”的那一种。即使在这个更窄狭的范围内,我还有

更更窄狭的偏见。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

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

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

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史记》中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

的,但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我称之为散文中

的上品。贾谊的《过秦论》,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

等等,虽似无情可抒,然而却文采斐然,情即蕴涵其中,我也认

为是散文上品。

这样的散文精品,我已经读了七十多年了。其中有很多篇我

能够从头到尾地背诵。每一背诵,甚至仅背诵其中的片段,都能

给我以绝大的美感享受。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

中,如果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话,我即是也。从高中直到大

学,我读了不少英国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态各异。但是,

仔细玩味,中英又确有相通之处;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

琐事而不觉其轻;娓娓动听,逸趣横生;读罢掩卷,韵味无穷。有

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6

至于六七十年来中国并世的散文作家,我也读了不少它们的

作品。虽然笼统称之为“百花齐放”,其实有成就者何止百家。

他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有自己的风格,合在一起看,直如一个

姹紫嫣红的大花园,给“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坛增添了无量光彩。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灵秀玲珑,

朱自清的淳朴淡泊,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杨朔的镂金错彩,丰子

恺的厚重平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其余诸家,各有千秋,

我不敢赞一词矣。

统观古今中外各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

“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

的轻率产品。蒙田的《随笔》确给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个人

认为在思想内容方面,蒙田是极其深刻的;但在艺术性方面,他却

是不足法的。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

或思想家。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

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

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

7

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

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

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脍炙人口,

无人不晓。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像

这样的名篇还可以举出一些来,我现在不再列举,请读者自己去

举一反三吧。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这一点上,

诗文皆然,细心的读者不难自己去体会。而且我相信,他们都已

经有了足够的体会了。要举例子,那真是不胜枚举。我只举几个

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开头几句话是:“仕宦

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据一本古代笔记上的记载,原稿并没有。欧阳修经过了长时间的

推敲考虑,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还不够妥

善,立即又派人快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来,加上了这几句话,

然后再送走,心里才得到了安宁。由此可见,欧阳修是多么重视

文章的开头。从这一件小事中,后代读者可以悟出很多写文章之

法。这就决非一件小事了。这几句话的诀窍何在呢我个人觉得,

8

这样的开头有雷霆万钧的势头,有笼罩全篇的力量,读者一开始

读就感受到它的压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读下去,就一泻千里了。

文章开头之重要,焉能小视哉!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能篇篇如

此。综观古人文章的开头,还能找出很多不同的类型。综观古人

文章的开头,还能找出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提纲挈领,如韩愈

《原道》之“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有的平缓,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之“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有的陡峭,如

杜牧《阿房宫赋》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类

型还多得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读者如能仔细观察,

仔细玩味,必有所得,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谈到结尾,姑以诗为例,因为在诗歌中,结尾的重要性更明

晰可辨。杜甫的《望岳》最后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钱起的《赋得湘灵鼓瑟》的最终两句是:“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的最后两句是:“明日隔

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的《缚鸡行》的最后两句是:“鸡虫

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完。诗文

9

相通,散文的例子,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

原因并不难理解。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

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

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我

不敢说,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是这样。但,文章之作,其

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我上面讲的情况,是广大作者所刻

意追求的,我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

“你不是在宣扬八股吗”我仿佛听到有人这样责难了。我敬

谨答曰:“是的,亲爱的先生!我正是在讲八股,而且是有意这样

做的。”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八股也要一分为二的。从内容

上来看,它是“代圣人立言”,陈腐枯燥,在所难免。这是毫不

足法的。但是,从布局结构上来看,却颇有可取之处。它讲究逻

辑,要求均衡,避免重复,禁绝拖拉。这是它的优点。有人讲,

清代桐城派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在结构布局方面,曾受到八

股文的影响。这个意见极有见地。如果今天中国文坛上的某一些

散文作家——其实并不限于散文作家——学一点八股文,会对他

们有好处的。

10

我在上面罗罗嗦嗦写了那么一大篇,其用意其实是颇为简单

的。我只不过是根据自己六十来年的经验与体会,告诫大家:写

散文虽然不能说是“难于上青天”,但也决非轻而易行,应当经

过一番磨炼,下过一番苦工,才能有所成,决不可掉以轻心,率

尔操觚。

综观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散文,以及外国的优秀散文,篇

篇风格不同。散文读者的爱好也会人人不同,我决不敢要求人人

都一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仅就我个人而论,我理想的散文是

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

我还认为,散文最忌平板。有时可以采用点文言词藻,外国句法;

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俚语俗话,增添那么一点苦涩之味,以避

免平淡无味。现在有一些作家的文章,写得规规矩矩,没有任何

语法错误,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读起来总

觉得平淡无味,是好的教材资料,却决非好的文学作品。我个人

觉得,文学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

味。有时可以采用点文言词藻,外国句法;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

俚语俗话,增添那么一点苦涩之味,以避免平淡无味。我甚至于

11

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

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

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从而调动起读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

高的美感享受。有这样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实感,

必能感人至深,这是我坚定的信念。

我知道,我这种意见决不是每个作家都同意的。风格如人,

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决不能强求统一。因此我才说:这是我的偏

见,是代他人立言。代他人立言,比代圣人立言还要困难。我自

己则认为这是正见。否则我决不会这样刺刺不休地来论证。我相

信,大千世界,文章林林总总,争鸣何止百家!如蒙海涵,容我这

个偏见也占一席之地,则我必将感激涕零之至矣。

篇2:为胡适说几句话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

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过去,在极“左”思想的支配下,

我们曾一度把他完全抹煞,把他说得一文不值,反动透顶。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看问题比较实事求是了。因此对胡适的评

价也有了一些改变。但是,最近我在一份报刊上一篇文章中读到

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好像他是一个铁杆国民党员、

12

蒋介石的崇拜者。根据我的了解,好像事情不完全是这个样子,

因此禁不住要说几句话。

胡适不赞成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掉的。

但是,他是不是就是死心塌地地拥护国民党和蒋介石呢这是一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他从来就不是国民党员,他对国民党并非一味

地顺从。他服膺的是美国的实验主义,他崇拜的是美国的所谓民

主制度。只要不符合这两个尺度,他就挑点小毛病,闹着独立性。

对国民党也不例外。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新月》上发表的文章:

《知难行亦不易》,是针对孙中山先生的著名学说“知难行易”

的。我在这里不想讨论“知难行易”的哲学奥义,也不想涉及孙

中山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主张的政治目的。我只想说,胡适敢于

对国民党的“国父”的重要学说提出异议,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蒋介石从来也没有听过“国父”的话,他打出孙中山先生的牌子,

其目的只在于欺骗群众。但是,有谁胆敢碰这块牌子,那是断断

不能容许的。于是,文章一出,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党棍一下子

炸开了锅,认为胡适简直是大不敬,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一犬

13

吠影,百犬吠声,这群走狗一拥而上。但是,胡适却一笑置之,

这一场不久也就平息下去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胡适等新月派的人物曾一度宣扬“好人政

府”,他们大声疾呼,一时甚嚣尘上。这立刻又引起了一场喧闹。

有人说,他们这种主张等于不说,难道还有什么人主张坏人政府

吗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国民党统治下面提倡好人政府,其中隐

含着国民党政府不是好人政府的意思。国民党之所以暴跳如雷,

其原因就在这里。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23:3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