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案
时间:2010年9月13日
地点:场口中学初三(1)班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执教者:刘易
课题:《蝈蝈与蛐蛐》
教学内容
本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
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领会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并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
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标示出来。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
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
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示标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
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
是否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
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的结西有什么不同。
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
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
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
间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再次阅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何理解济慈的感叹。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约8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
1.回顾中国诗歌的学习,引出外国诗歌
的学习。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生平情况及其
诗歌流派。
2.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标
示。
3.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种
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
4.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整体读诗的
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
1.回忆中国诗歌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
体会。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可结合自己的
材料进行补充,也可以询问自己希望了解
的信息。
2.仔细听教师的范读,纠正字音和停顿,
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
划出自己比较喜爱或有疑问的诗句。
4.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两
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
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首诗
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教学生抓
住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
飘荡、喜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
出?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大
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是如何联
系起来的?
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把准备的关于蝈蝈的材料介绍给其他同
学。学会抓住诗中的动词来体会诗人对蝈蝈
鸣叫的感情。
3.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
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来
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学习第二
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的叠印。
三、师生共读,体会诗情(约1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再次配乐范读。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大
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的关系。通
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拟人手法,再次体会
蝈蝈的歌唱。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冬来
写。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人
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
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布
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
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
1.认真听,体会读诗的抑扬顿挫。
2.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的意思。
3.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
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声,是生
命热情的体现。
4.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记录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
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
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
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
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3.找出英文原版诗,进行朗读。尝试让
学生翻译,可以是小组合作翻译。
1.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
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2.不要求具体答案,只要能有所接触、
有所体会就行。
3.朗读英文原版诗,感受英文的音韵,
尝试翻译,可以小组合作。
四、本课总结(约2分钟)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
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
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
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
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与提示: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大地的诗歌”。诗歌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
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教学反思: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
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
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
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教学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
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
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
完成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地引
导学生将课文所有重要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将为之不断努力的研究课题。
本课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研究`自主求知`有创新精神的良好学习品
质。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23:32: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300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