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章法研究转
语文学习
02112142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甫平生留诗1458首,其中五律626
首,七律113首(不包括古今论者所谓‚拗体七律‛),律诗约占其全部诗篇的一半。而且,其五
律、七律作品,无论思想价值和艺术造诣,均处于律诗的巅峰地位,这是绝大多数文学史家的。例如,元人方回说:‚老杜七言律诗
一百五十馀首。唐人粗能及之者仅数公,而皆欠悲壮。‛
[1](《瀛奎律髓汇评》)明人胡应麟说:‚五
言律体……唯工部诸作,气象嵬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
人而已。‛
[2]
(《诗薮》)杨慎说:‚七言律……惟少陵独多……其雄壮铿锵,过于一时。‛
[3]
(《升庵诗话》)王嗣奭说:‚少陵
七言律在盛唐诸公中为最多,能于规矩绳墨五言律,至盛唐诸家而声音之道极矣,然未有富如子美者也。‛
[5]
(《读杜私言》)沈德
潜说:‚五言律……杜子美独辟畦径,寓纵横排奡于整密中,故应包涵一切。‛
[6]
(《说诗晬语》)又说:‚杜诗近体,气局阔大,
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凌轹千古。‛
[7]
(《唐诗别裁集》)纪昀说:‚杜公七律,雄
压三唐。‛
[8]
(《瀛奎律髓汇评》)
诸家赞评,不能一一列举。杜甫的五、七律被视为‚过于一时‛、‚雄压三唐‛、‚雄视百代‛、‚凌轹千古‛,成为后世诗人创作的
典范,自有其创作思想、创作题材、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原因可供探讨,本文拟就其章法一事,做些初步的研究。清人管
世铭说:杜诗‚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
[9](《读雪山房唐诗抄》)可
见,杜诗的章法,已被前人瞩目。所谓章法,是指诗歌布局谋篇的法则。具体
说来,是指常用的几种笔墨——写景、纪事、议论、抒情,在诗中的布局。前人对杜甫近体诗的笔墨布局已经有所省
察,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
少,大率以情间之。‛
[10]
(《诗薮》)胡氏所说的就是杜诗的章法,但是尚令人感到粗糙。
杜甫律诗的章法,大体可分为两种格局,一种是以每联为一个意段的‚四节式‛,一种是以四句为一个意段的‚二节式‛。下面结合作
品试对这两种章法格局进行研讨。
一、‚四节式‛的章法
先来一读杜甫年轻时写的五律《登兖州城楼》,在杜诗的编年本上,这是他所写的第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首联的笔墨为纪事,是就题面的内容下笔,交代‚登兖州城楼‛的背景等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点题‛。点题的主要任务是交代自身
所在的地点及所临的时令之类,为下面的笔墨张本。颔联是写登临之所见,是写景的笔墨,‚浮云‛是写上
景,‚平野‛是写下景,‚海岱‛、‚青徐‛,极写空间之阔大,意在反衬生命个体之孤微。胡应麟所说杜诗‚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
情间之‛,说的就是这种景中之情。颈联的笔墨转入人事,‚秦碑‛、‚鲁殿‛展示了久远的历史,意在表现时间的永恒,反衬出个体
生命之短暂。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写的是宇宙意识,即宇宙广远而永恒,人生渺小而匆促。尾联两句,一句议论,一句纪事,乃是综合
一篇之意,说自己心中素来多存古人的宇宙意识,今日登临所见,触发了这种意识,故不禁惆怅而徘徊。‚踌躇‛为一行为细节,富有
情感内蕴,馀音不止。由此看来,此诗的章法为: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这种格局,就是笔者所说的“四节式”。从杜甫所作的律诗来看,多数是采用的这种章法,尤其是那些登临和咏怀之作。且看他在
成都写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首联二句拈出‚楼‛、‚登‛二字,是为点题,又交代登临的时代背景——‚万方多难‛,以及登楼的心情——‚伤心‛。颔联描写登
楼所见的景物:锦江水携带着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的浮云自古至今变幻不停。对于这两句景物的感情蕴涵,古今论者多未能察,
每每孤立视之,赞其取景‚宏阔‛(王嗣奭语),或曰‚宏丽奇幻‛(周敬语),或曰‚壮丽不
板‛(《瀛奎律髓汇评》引无名氏语)只有方回独会诗心,他说:‚锦江、玉垒一联,景中寓情;后联却明说破,道理如此,岂徒模写
江山而已哉!‛
[11]
(《瀛奎律髓》)
方回认为此联不徒模写江山,而是景中寓情,这是正确的。至于感情内容,其实在首联中就已说破了,且看‚花近高楼伤客心‛这句,
明言见到鲜花而伤怀。为何如此情绪反常?这是老杜情感沉郁的表现。是由于自然界的美好春色与人世间的
‚万方多难‛呈现出强烈的反差,引起他心理的失衡,痛感人事不如草木,草木尚有春来日。那末,既然一树新花入目就已感到不堪,
何况是‚锦江春色来天地‛呢,这铺天盖地的春色,实在是在描写自己那铺天盖地的愁思啊。这就是杜诗的
‚沉郁‛所在——他的深沉的情思不仅表现在沉重的题材上,即便在他人看来是娱情的乐景,也能在其中寄寓愁情。至于‚玉垒浮云
变古今‛,也不是止于模写景物,也是在以写景的笔墨而言情。玉垒山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自玉垒山西望,
即是吐蕃的领地,而吐蕃与唐王朝长期以来战战和和,写此诗的时候,正值吐蕃举兵入寇,故以变幻不定的浮云暗示时局动荡之慨。
总观此联,‚锦江‛句承接首句,写忧思;‚玉垒‛句承接次句,写多难。然而,在笔墨上毕竟是以
景物出之。颈联则是转入人事,说大唐王朝基业稳固如北极之星,西山的寇盗(指吐蕃)也就不必兴兵徒劳。此联为警告吐蕃之语,
却也点明了‚万方多难‛的所指,交代了看见春色而‚伤心‛的原因。尾联宕开一笔,写国事虽艰而自己报国
之心犹存。先以登楼所见的后主祠堂为据,说像刘禅这样的昏庸君主尚且享有祠庙,受人祭祀,足见人民对汉家帝业的尊仰,更何况
我大唐顺乎民意,人心归向,基业是永不可破的。既如此,我则应该像诸葛亮那样,吟诵一曲《梁甫吟》,以
表济世之怀。全篇的章法仍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再看他晚期所作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仍是点题之笔,岳阳楼在洞庭湖边,‚昔闻‛与‚今上‛相呼应,写出得偿夙愿的心情。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洞庭景象,景中亦寓情
感。前句写湖水空阔无边,意在以空阔之境反衬一己身世之孤微,与颈联的内容为表里;后句写湖水动荡之势,意在揭示内心对国家时
局的感受,与尾联所写的‚戎马关山北‛为表里。可知杜诗笔墨虽异,其相互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颈联转入人事,诉说自己的孤
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依。为颔联的景物描写‚点睛‛。尾联身兼二任,
‚戎马‛句为颔联的景物‚点睛‛,‚凭轩‛句以一个‚涕泗流‛的细节行为,总括一篇之情感,为个人的身世和国家的战乱而伤怀。
全诗的章法同样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其它如《春望》《登高》等登临之作,大多是这种章法,不再例举。
杜甫还写了不少咏怀之作,这些作品虽无登临之举,却也大多采用‚四节式‛的章法格局。例如,他在长安作左拾遗时写的《春宿左
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诗写春夜在左省(即门下省)值班的勤政精神。首联点题,‚花‛‚鸟‛暗写‚春‛字,‚暮‛‚栖‛暗写‚宿‛字,‚掖垣‛即门下
省的代称。颔联写值班时所见的夜景,写星则言‚临‛言‚动‛,写月则言‚傍‛言‚多‛,可见其观察
细致,正见其毫无倦意,忠于职守,写景中寓有情在。颈联言事,说自己睡不着觉,静听着开宫门的钥匙声响,风吹铃动,也以为是百
官骑马上朝摇响的玉珂声。尾联揭示出一篇之情感原由,是由于明日早朝要递上密封的奏章,故而一夜未
曾合眼,频频询问夜时几何。此诗的章法也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又如,他在川北流浪时写的《客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诗写客中作客的艰辛。首联点题,首句点出‚客‛字,次句点出‚夜‛字,而且交代夜不成寐,为下文张本。颔联写景,写残月之光射
入门帘,远江之声翻于枕畔,景物中暗含着的视觉和听觉活动,见出不眠的情状,可知景中寓有情思。颈联言事,诉说生计艰难,穷途
末路,揭示夜不成寐的原因。尾联以‚未归情‛作结,所谓‚未归情‛,指的是客中作客的苦情,此时流浪川北,而妻子儿女尚在成都
草堂,家属生涯,实堪忧虑。可见,此诗章法也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又如,他在离蜀途中写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仍是点题,交代书怀的地点——‚岸‛,书怀的时间——‚夜‛。颔联便是写景,‚平野‛、‚大江‛,极写空间之阔大,意在反
衬自身之孤微,景中深藏感慨。颈联转入人事,慨叹自己文坛无名,仕途寂寞,是以议论的笔墨正面诉说身世的孤微,揭示颔联的景物
蕴藏。尾联以天地间一只微小的漂泊不定的沙鸥自喻,来总括一篇的身世之慨。看其章法,也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在登临、咏怀这类作品的布局谋篇中,杜甫为我们提供了三点宝贵的经验。一是中间两联,采用写景与言事的笔墨布局,这样做的好
处,是赋兼比兴,意味隽永。清人冒春荣说:‚中二联或写景,或叙事,或述意,三者以虚实分之,景为实,事意为虚,有前实后虚、
前虚后实法。凡作诗不写景而专叙事与述意,是有赋而无比兴,既乏生动之致,意味亦不渊永,结构虽工,未足
贵也。‛[12]
(《葚原诗说》)二是写景与言事(即颔联与颈联)在情感上要血肉相连,
写景是情感的侧面烘托,言事是情感的正面揭示,写景与言事二者在抒情上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眼前景、心中事,
名二而实一。正如金圣叹所说:‚诗至五六虽转,然遂尽脱三四,唐之律诗无
是也。‛[13]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鱼庭闻贯〃与毛序始》)的确如此,五六两句虽然转笔不再
写景,而要言事,但言事不可‚尽脱三四‛,也就是说,要沿着三四两句写景
的感情蕴涵来言事。金氏又说:‚作诗至五六,笑则始尽其乐,哭则始尽其
哀。‛[14]
(同上书《答俞安隐汝钦》)这就是说,‚五六‛两句言事,要把‚三四‛两句景
中的情感正面的、直接的显示出来,作到‚尽乐‛、‚尽哀‛。三是尾联多以细节行为结情,如《登
岳阳楼》的‚凭轩涕泗流‛,《登楼》的‚日暮聊为《梁甫吟》‛,《登兖州城楼》的‚临眺独踌躇‛,以及《春望》的‚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登高》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春宿左省》的‚数问夜如何‛,等等。停杯,搔首,踌躇,吟诗,流涕,这些
细节行为都具有确定的情感指向和丰富的情感蕴藏,能够引人想象,产生言尽意远的效果,比起直言结情要好得多。叶羲昂说:‚结句
亦须矫健而有馀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皆句格天然,而无卑
弱之病。‛[15]
(《唐诗直解〃诗法》)
二、‚二节式‛的章法
所谓‚二节式‛,是指以四句为一个意段把诗分作前后两节。这种章法多用于咏物律诗。杜甫写了不少咏物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每每
使用‚二节式‛的布局,前节的笔墨重在描写物的形态特征,后节的笔墨重在由此及彼的联想。用这种格局写出的作品不仅逼真地再现
了物的形态和精神,而且寄托了的思想志向或审美情趣。且看早年写的《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前四句是就胡马的形与神角度下笔,写它的产地,它的坚挺骨架,它的短小而尖锐的双耳,它的轻快如风的四蹄,这些描写,都是眼前
所见的。后四句则由眼前所见转入想象,说它所向之地,不存在漫长的里程,即所谓瞬息千里,人们在危难之际可以生命相托。有了这
样的骏马,可以驰骋沙场,建立功勋。很明显,后四句写的并非实际目击,而是由此时到彼时、由此地到彼地的想象。由于没有局限于
眼前所见,而是在时空上作出极大的扩展,所以能够生动地揭示出骏马的精神性格。同时,又因为有前四句的实笔刻画,才使得后四句
的想象不至于架空。所以说,此诗的笔墨布局是实描与虚拟的结合,实与虚相互映发,成功地展现了骏马的风采。清人查慎行盛赞此诗
的章法,说道:‚前半只说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何等章法!‛[16]
(《杜诗集评》)纪昀则对后四句的
想象之辞大加赞赏,说道:‚后四句撇手游行,不跼题,妙!仍是题所应有,
如此乃可以咏物。‛[17]
(《瀛奎律髓汇评》)‚撇手游行‛四字,形象地表述了杜甫咏
物能超越时空限制的笔墨特征。又如,《月》诗云: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此诗亦分为前后两节。前节四句是就月亮本身来写,写中秋来临月光清亮,写蟾蜍入河而不没,写神兔捣药而长生,都是在于强调月光
的皎洁。后节四句则由月及人,由月亮转而写自己于月光下的感受,说如此明亮的月光会撩动思亲之情(此
时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而且,时当战乱,‚国西营‛(即长安西部的凤翔,是肃宗的临时政
府所在地)中的士兵也会因为月光的明亮而增添思乡的愁怀,所以劝告月亮不要去照那里的营房。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积淀中,月亮已
成为思亲的媒介,所以的感慨是出之有据的。那末,后四句所写,虽然离开了月亮本身,却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由此及彼的写法,
也就是纪昀所说的‚撇手游行‛。再如《病马》一诗所写: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前节四句,写马辛劳日久,身老多病,奔走于关塞、尘中,瑟缩于天寒、岁末之月,总之,是就马的外在‚表现‛下笔。后四句则由外
及内,写马的‚驯良‛品格,写它的厚待主人的‚不浅‛之‚意‛,致使主人不禁为之感动而沉吟。这就在
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马的精神境界。就客观角度来说,马是否具有这种精神境界,有待于科学家去研究;但就的主观审美角度来说,则
马可以具有这样的品格。咏物之作不是自然科学的论文,的用意在于咏物而托意,他是借助于咏马
而进行人生的审美活动,也就是通过赞美这匹病马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品格,来歌颂一种朴素、坚毅、忠厚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老
杜的精神境界,故能体之于物,达之于辞。再如《花鸭》一诗所写: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前节四句,写花鸭自身洁净,举步闲雅,羽毛不群,黑白分明。是就花鸭本身的特征下笔的。后节四句,却由花鸭转而写到俗物群小,
说花鸭形貌和品格招致了‚群心妒‛,引发了‚众眼惊‛,并且告戒花鸭好自为之,莫要‚先鸣‛,以免遭到不测。的立意出人意表,
是在借咏花鸭的处境以慨叹政治环境的险恶或世俗的污浊。在‚花鸭‛的题面下,出此立意,实属难得。
由以上分析可知,“二节式”的章法格局,前节在于描绘物象,后节在于寄托情志,物象是引发情志的原由,情志是谋篇立意之所
在。杜甫咏物律诗的章法多属于此。
本文只是探讨了杜甫律诗“四节式”和“二节式”两种章法格局,在题材上也只是涉及到登临、抒怀、咏物,个人精力所限,未能
顾及全部。然而,通过对作品的解析,我们似乎能够认识到近体诗的章法的存在及其意义了。
袁枚在《随园诗话》说道:“今作诗,有意要人知有学问,有章法,有师承,于是真意少而繁文多。”
[18]
笔者以为,故意在诗
中卖弄学问,显示师承,而不注重抒写真情实感,这自然是作诗的邪路;但诗的章法却不能不顾。诗无章法,犹
如语无伦次,行无路径。尤其是对于初学写诗的来说,认识和掌握一定的章法,还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章法的运用也不一定就会造成
创作的雷同。章法只提供路数和门径,诗意却能因人而异(摹仿或抄袭者除外)。同一种章法可以写出
不同感受的诗歌来。笔者不揣浅陋,曾经使用杜甫登临诗的‚四节式‛章法,写出七律《登山海关城楼》,诗云:
城上危楼连海山,高秋大气满襟前。
云横西北金龙远,浪蹴东南雪豹旋。
圣土永辞姜女泪,长风犹唱魏王篇。
笔山墨海催诗兴,欲揽青天作画笺。
首联点题,颔联写景,颈联言事,尾联结情。论章法与杜诗无异,论诗意则杜集无之。故笔者以为章法实在是不可否定的,它对于我这
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有如夜路之灯,寸步不可失之。或许在以后的文坛上能够出现无章无法的大诗人,到那时笔者则诚心作出反省。
注释:
[1]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71
[2]吴文治.明诗话全编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484.
[3]吴文治.明诗话全编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607.
[4]吴文治.明诗话全编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6649.
[5]读杜私言
.崇祯七年(1634)刻本.
[6]王夫之等.清诗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38.
[7]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北京中华书局,1975.150.
[8]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71
[9]孙琴安.唐七律诗精品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62.
[10]吴文治.明诗话全编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489.
[11]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
[12]郭绍虞.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73.
[13]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29.
[14]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29.
[15]陈伯海.唐诗汇评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314.
[16]孙琴安.唐五律诗精品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224.
[17]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52
[18]袁枚.随园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3.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22:5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9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